浏览量:429
发布时间:2025-01-03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谈到2025年要抓好九项重点任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借一则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和大家一同走近该重磅考点。】
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贵州省现代山地经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
【标题简洁有力,文体、核心话题一目了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报告开篇借总书记关于城镇化重磅讲话直接点题,随后一句话阐释城镇化内涵,进而引出推进城镇化对于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影响,“理论+涵义+意义”的首段结构系统交代了本次调研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山地、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92.5%的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自然地理和山区生产要素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历史文脉和民族文化悠久,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优良。基于贵州的资源禀赋和时代要求,省委提出“一二三四”发展思路,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重点战略之一,以期推动贵州形成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发展模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受民盟贵州省委委托,贵州省现代山地经济发展研究院就贵州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先后赴赤水市、播州区、雷山县、贵定县以及贵阳市等地开展调研,结果如下。
【本段承接前段,迅速锁定调研范围——贵州省,通过介绍该省地理区位、自然概况、历史民族文化、省委关于城镇化指示部署等,引出此次新型城镇化调研展开形式及范围,开启下文。】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报告第一部分:城镇化现状】
贵州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撑、项目落实等方面全面发力,完善新型城镇化格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加速集聚,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本段作为现状介绍引言部分,重在凸显贵州省委省政府谨遵总书记及党中央指示部署,从多角度扎实推进该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果,有了一些正向经验总结。】
(一)坚持高位推动
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全省城市工作大会、新型城镇化发展大会,每年举办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与时俱进提出并完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攻方向和推进措施,不断通过改革破除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 》、《贵州省加快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贵州省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措施》,聚力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大力实施城镇品质“十大工程”、做强城镇经济“八项举措”。这一套政策组合拳让全省城镇化战略布局日趋完善、政策导向愈加清晰。
【做法现状一:高位政策机制助推新型城镇化。这里列举了该省召开的新型城镇化专题会议、出台的系列方案举措、提出的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重在强调全省统筹战略布局,高位推动该项工作。】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
过去十年,我省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承载能力持续增强,加之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有力促进了城镇化率快速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反馈的贵州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全省常住人口达到3856.21万人,比十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增加381.5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15%,全省人口发展趋势发生深刻变化。在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2049.59万人,占53.15%,低于全国水平10.74个百分点;农村人口1806.62万人,占46.85%。与2010年六人普结果相比,过去十年我省城镇人口增加874.82万人,城镇化率提高19.3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93个百分点,比上个10年(2000-2010年)提升幅度高9.49个百分点,是我省历次人口普查中提升幅度最高的十年,结果显示,我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水平呈加速提升态势。
【做法现状二:推动当地人口城镇化。以近些年该省城镇人口数、城镇化率等统计数据变化形成鲜明对比,佐证贵州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大有提升。】
(三)狠抓项目落地
一是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落脚点。建立新型城镇化项目库,储备在库项目近7000个。二是向社会公开发布黔中城市群和各城镇组群重点项目工程包,并印发重点项目实施方案。三是举行全省新型城镇化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项目329个、总投资1084.2亿元,引领带动全省新型城镇化项目实施。2020年已争取中央各类建设资金1064.8亿元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如毕节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并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棚户区改造存量项目建成1.97万户,建成数和建成率均排全省第2位。2021年棚户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开工率均达100%,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累计建成13599户、完成率达65.87%。
【做法现状三:城镇化改造项目全面铺开。本段重在讲述贵州通过储备城镇化项目、发布项目工程包、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印发项目实施方案,全面推动城镇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四)持续改善环境
城际干道、城镇道路、轨道交通、城镇供水供电供气及污水垃圾处理、互联网等重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积接近40平方米,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超过95%,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近14平方米,城市宽带接入端口提高到1858.9万个。城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平方米左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达到50%,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和93.5%,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5%以上。
【做法现状四:健全完善各类城镇化基础设施。贵州完善城镇化硬件软件设施,有效改善了城镇生态环境。】
(五)促进城景相融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努力使城市更宜居、生态更优良、乡村更秀美,打造山水相依、城景相融、产业相连的山地特色城镇。调研中发现,赤水市、播州区等地注重以自然融入而不是改变自然、开山造地的方式开发建设城镇。比如,赤水市城区沿赤水河布局,城镇建筑形态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河道的承接顺其自然,既丰富了城市的立体空间,又彰显了山水特色。在河谷旁边,赤水市还投资6000万元对河岸土地进行整理,新增步行道、自行车道、旅游车道以及绿地、广场等休闲空间,为市民和旅客提供了非常好的观景和走步运动环境。在赤水大瀑布,方便行人观赏的100米高电梯隧道在不破坏周围山体面貌的前提下实现了山体内部通行。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则在不破坏耕地耕作层的前提下,依托周边自然田园景色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业基地、开放式花卉基地或林果木基地等,让田园成为“乡愁”的记忆和归宿。从沿途观感看,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总体环境都保护得比较好,河水清澈、山地秀绿,即便是人流量较大的农家乐也较为整洁干净。这一做法,已经基本成为了各地城镇建设的重要理念。
【做法现状五:改善城乡风貌。贵州利用河道地势等自然地理资源,努力打造部分特色城镇,一定程度改善了城镇风光景色。】
(六)注重文化传承
一是很好地融入了红色文化。贵州是红军长征经过之地,红色故事和传奇较多,值得挖掘和开发的红色资源比较丰富。遵义县枫香镇依托苟坝会议会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建成枫元餐饮文化品尝园、土坝农耕文化观光园、花茂土陶乡愁文化体验园,既有味蕾绽放的饮食体验,又有非同寻常的住宿体验;既有根植大地的农耕体验,又有温暖深厚的农情体验。丙安古镇则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为依托,结合古城门、古渡口、依山而建的木质吊脚楼,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二是紧扣“少数”民族特色做文章。雷山县依托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安静悠闲的慢城,其中西江镇的千户苗寨最为成熟。苗寨内银饰、刺绣、拦门酒、游方、长桌宴等民族文化逐一展现,让世人更深刻地领会西江的苗族文化。目前,千户苗寨品牌效应初步显现,资料显示,2019年,西江苗寨客源市场不断扩大,省外游客由原来的15%上升至50%,入境游客由原来的3%上升到11%。2015年西江苗寨共接待游客345.6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62亿元,实现税收579.3万元。黎平县肇兴镇依托当地少数民族村落建设的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区,系统展现了侗族的历史民族文化,吸引了不少重庆、广东游客前去写生和游览,目前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品牌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三是注重传承本地的特色工匠手艺。比如纯手工的苗绣和马尾绣,制作精致、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传统风格,很容易激起城市人群的消费欲望,很有市场。这类产品的价值相对较高,有助于帮助农民增收。
【做法现状六:传承发扬贵州民族历史文化。贵州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巧妙融入红色历史文化及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使其成为文旅增收的有效渠道之一。】
(七)发展优势产业
近年来,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黔东南结合资源禀赋“量身定制”,通过抓好谋划部署、企业服务、产业集聚、产销对接,进一步推动苗侗健康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州有中药材种植合作社404个,产地加工基地(点)35个,生产加工企业16家(其中规上企业6家)。以赤水金钗石斛为代表的中药材,以竹制品加工为代表的特色轻工,以香猪、油茶为代表的特色种养殖产业。赤水市把竹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依托竹原料为主体,向后延伸到加工业和观光旅游业,目前已培育各类竹加工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28家。赤水市把快推动竹产业链发展列为2021年重点任务,赤水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明确,深入推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竹浆纸制品、绿色食品、竹木家具“三大百亿级产业园”;打造全国最大的竹循环利用示范基地;组建贵州省竹产业研究院。2020年,赤水竹产业产值达到62亿元,贡献税收2亿元。当前赤水市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近10万亩,占国内金钗石斛人工种植面积的90%以上,年可产鲜条约6000吨、鲜花1000吨,年供苗能力2500万丛。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已带动4万余人参与产业发展。赤水市先后获得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等9张国家级名片。是中国最大的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黔东南州从江县、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则依托本地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香猪特色产业,并已成功在广州、珠海、深圳、东莞、重庆、长沙、贵阳、凯里建立了香猪产品销售网点,对农户的致富和脱贫效应正在不断扩大。
【做法现状七:逐步建强优势产业。贵州各市州正视优势产业,打通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不断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
(八)推进“强省会”战略
2023年4月,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暨“强省会”工作大会召开,《关于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印发,提出支持加快建设以贵阳贵安为核心、以修文—乌当—贵定—龙里—惠水—长顺—平坝—清镇—修文高速公路环线为支撑的城市经济圈,带动黔中城市群加快发展。作为城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修文县城市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的变化、干部思维的变化,在新型城镇化这篇大文章里发生着化学作用。1至9月争取和安排各类资金300多亿元支持“强省会”,贵阳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全省首个地铁站城市候机楼在2号线省医站建成运营,实现了在城市候机楼现场值机、代办行李托运等服务。城区新增人口“3个100万”工作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全省新增城区常住人口45万人左右。争取中央资金31.33亿元支持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103.7亿元支持存量棚改项目建设。截至9月底,已列入计划的41万户棚户区改造开工31.27万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996万户、老旧小区改造16.64万户、背街小巷改造1048条。全省新增城市道路323.7公里,建成城市社会公共停车位3.16万个,新增地下管网约2779公里,新增5G基站13882个,已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6.19万套,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1836套。新增生活垃圾处理规模1000吨/日、污水处理能力492.56万吨/日,公园绿地面积增加约309公顷,改造公园绿地面积约140公顷,建设城市绿道体系132公里。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带动就业23万人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8.67万人,引进优强企业1308家;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约381万户,新增市场主体56.34万户,新增品牌连锁便利店878家。完成37个国家垂直系统、27个省直系统与贵州政务服务网整合应用,电子营业执照等19类电子证照在全省推广应用。共建成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5303公里,推进67座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加快建设143个县域医共体,目前已纳入乡镇卫生院1077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2个。
【做法现状八:将新型城镇化与“强省会”战略协同落实。本段主要列举了全省交通升级、老旧小区改造、便民保障设施健全、政务升级等多项数据,由此可见贵州“强省会”战略逐步落实,新型城镇化工作作为“强省会”战略一环也大有改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报告第二部分:贵州新型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哪些困难?】
(一)区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从9个市(州)看,过去十年城镇人口增加最多的是贵阳市,增加184.91万人,占全省总增加量的21.14%;增加最少的是安顺市,增加45.64万人,仅占全省总增加量的5.22%。城镇化率最高的贵阳市为80.07%,最低的毕节市为42.12%,两个地区相差37.95个百分点。从提升幅度看,过去十年,城镇化率提高幅度最高的是黔南州,提升22.48个百分点;贵阳市在2010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8.13%,过去十年提升幅度相对略低,提升了11.94个百分点。
【现存问题一:贵州各市州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不够均衡。】
(二)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多数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现存问题二:城镇市民化进度缓慢,新城镇居民难融入。】
(三)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乡接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人居环境较差。
【现存问题三:城市空间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四)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性”破坏不断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一些农村地区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区模式建设新农村,简单用城市元素与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导致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
【现存问题四:城乡建筑不合理、同质化。】
(五)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着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着城乡发展一体化。
【现存问题五: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项体制机制与新型城镇化需求不符。】
(六)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
有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像东部沿海城市一样,热衷于修建宽广场、大马路,重人造景观建设、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现代风貌塑造、轻特色风貌提升,甚至使少数历史建筑还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部分地区在产业发展上仍按传统思路搞大工业,铺大摊子,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态。有的农村地区生硬地用城市元素和风格取代传统民居和田园风光,乡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贵州的山地特征决定了大工业的布局难以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山区城镇展开,这使得小城镇的产业支撑必须符合当地特色和优势,只能依靠发展特色产业来支撑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现存问题六:部分城镇产业发展路径偏差,有脱离实际架空之嫌。】
(七)债务规模扩张明显,偿债压力日益增大
贵州省在发展山地特色的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建设大批文化旅游、特色农业项目并弥补大量基础设施的“欠帐”,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如果不能形成有效投资,产生不了足够的现金流,债务的偿还就会出问题。近年来,贵州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相应的债务扩张也十分明显,值得政府高度重视。
【现存问题七:城镇化投资过猛,债务急剧扩张,要考虑资金风险。】
三、几点体会和建议
【报告第三部分:参考改进建议】
(一)提高本地城市的辐射力,降低省外中高收入人群来贵州消费的成本
一是强化贵阳省会城市的集聚效率,增强对黔中地区的引领带动,形成本地消费人群。二是提升对省外的开放水平,加快基础设施网络建设,降低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地区的中高收入人群来贵州消费的成本。三是改善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在产品设计上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东西有机结合,满足游客日益提高的品质要求和更加多样化的品味要求。
【建议一:带动本地和临近省市区域在贵消费,与时俱进满足游客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二)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改革发展考核方式,化解地方在发展工业和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
不恰当的考核方式增加了地方在保护生态和发展工业方面的选择困难,比如赤水市的工业不发达,近年来政府打造环境发展旅游,但旅游富民,却增加不了太多财政收入,政府依然很穷。如果政府为了税收多发展工业,又会破坏生态,很是矛盾。雷山县在前几年为了完成工业考核任务,甚至每年拿出1000万元补贴两家经营亏损的铁合金企业。为扭转上述发展中的矛盾,一要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改革考核方式、优化考核内容,对于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地区不再考核工业和GDP;二要加快建立跨区域的自然资源补偿、交易机制,提高生态地区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建议二:因地制宜优化工业产业考核标准,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间寻求平衡。】
(三)合理把握城镇发展进度和建设标准
贵州的基础设施状况在过去几年改善明显,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高铁通车里程也明显增加,贵阳已经成为高铁交叉的枢纽城市,这毫无疑问大大改善了贵州内通外达的条件。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各地对基础设施投资、景区设施建设的投入需求巨大,一些地区虽然债务率已经高达300%以上,内生财力十分薄弱,但举债建设的倾向依然十分强烈,有些项目过于超前,建设标准也偏高。以雷山县为例,该县具有较好的生态和旅游资源,正在仿效赤水市规划建设通达凯里的旅游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达46公里。这样的项目投入巨大,但受游客数量总体较少的影响,建成后利用效率短时期内不会太高,难以产生现金流支撑还债,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从财务可持续角度看,如果各地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可能,合理把握项目建设规模、进度和标准,今后政府性债务将持续攀升,杠杆率进一步上升将难以避免。
【建议三:合理规划建设交通、文旅等设施,盘活有限资金,减轻债务负担。】
(四)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尊重市场规律,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财税金融、城镇住房、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一是在加快改革户籍制度的同时,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还原户籍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三是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建议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护耕地集约节约用地,强化城镇化财税金融资金保障。】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加快完善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开发管控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建议五:完善生态保护考核奖惩机制,合理规划管控城镇空间,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严格行政执法。】
(六)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和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区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的改革,为流动人口融入常住地创造更好条件。二是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完善人口信息网络系统,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三是建立健全人口规范流动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人口流动,提高自我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
【建议六: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健全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七)进一步优化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一是高度重视人口向城镇转移工作,在未来高质量发展中努力提升省内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二是加快推进“强省会”战略,充分发挥贵阳作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之间人口的合理布局、均衡发展。三是合理规划和有序推进县、乡两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从总体上提升县城、乡镇街道对人口和人才的吸纳能力。
【建议七:提高城镇人口承载率,促进区域人口合理流动,增强人口人才的吸纳吸引力。】
(八)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是加快出台鼓励生育的地方配套政策,促进国家放开三胎生育政策落地落实。二是优化调整各阶段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和高校教育两个阶段的投入,推进我省教育发展适应未来人口变化要求。三是着力培育健康养老产业,既有效应对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又充分挖掘老年经济潜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议八:鼓励生育,调整优化阶段性教育资源,培育健康养老产业,多措并举应对人口老龄化实况。】
【框架梳理】
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XX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加快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受XX委托,XX就XX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先后赴XX、XX、XX等地开展调研,结果如下。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XX历来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撑、项目落实等方面全面发力,完善新型城镇化格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加速集聚,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为推动XX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坚持高位推动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狠抓项目落地
(四)持续改善环境
(五)促进城景相融
(六)注重文化传承
一是很好地融入了红色文化。二是紧扣“少数”民族特色做文章。三是注重传承本地的特色工匠手艺。
(七)发展优势产业
(八)推进“强省会”战略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区域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二)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
(三)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
(四)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
(五)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六)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
(七)债务规模扩张明显,偿债压力日益增大
三、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提高本地城市的辐射力,降低省外中高收入人群来贵州消费的成本
(二)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改革发展考核方式,化解地方在发展工业和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
(三)合理把握城镇发展进度和建设标准
(四)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六)构建社会管理体系和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七)进一步优化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八)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是加快出台鼓励生育的地方配套政策,促进国家放开三胎生育政策落地落实。二是优化调整各阶段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和高校教育两个阶段的投入,推进XX教育发展适应未来人口变化要求。三是着力培育健康养老产业,既有效应对老龄化面临的问题,又充分挖掘老年经济潜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