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推进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交流材料

浏览量:224     |      发布时间:2024-07-13

研究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化每推进1%,当地服务业将增长0.8%,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左右。城镇化既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内需潜力,也是拓宽投资带动消费的引擎。

2023年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xx%,同比提高了0.xx个百分点,与目前全省xx%和全国xx%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差距就是潜力,与全国全省不断缩小差距的过程,就是立足我市自身实际,把潜在内需释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的转型过程。

一、精准识别需求是激发潜在内需转化为现实消费的前提

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质就是让城乡民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优质均等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和发展成果。从国内外的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不仅会形成对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供气、环保、公共设施等城镇基础设施的新增需求,而且还将不断升级为对更加优质教育、医疗、康养、文化休闲等服务型消费的需求。笔者通过对我市部分县市的调研,发现城镇化的推进中,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到现在的“好不好”。尤其是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等对优质教育和医疗的需求,已成为当前群众普遍关切和集中反映的诉求。

根据xx省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xx省统计年鉴和地级城市公共服务及公用事业统计数据显示:医疗方面,2022年我市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为xx张,低于同年度全省xx张的平均值;执业(助理)医师数为xx人,低于同年度全省xx人的平均值;医院数为xx个,略低于同年度全省xx个的平均值。教育方面,2022年我市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数xx人,低于同年度全省xx人的平均值;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为xx万人,低于《xx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的2025年底全省平均达到xx万人的预期目标值;普通中学学校数xx所,略低于同年度全省xx所的平均值。

因此,精准聚焦和满足当前我市城镇人口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完善和以教育医疗等为重点的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拓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资新空间,精准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不断将潜在内需释放转化为我市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引擎,是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的需要。

二、聚焦产业、人才和宜居“三大抓手”,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

产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重点,县域要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做大做好吸纳城镇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支撑。

人才是县域发展各类事业的核心。围绕产业、政府治理和公共社会事业等提升县域承载力的关键领域,要加大力度多渠道培养和引进人才,并建立健全人才流向县域、乡村的激励和发展机制。

宜居的本质是提升县域优质公共服务的水平。要以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为重点进行提质升级,着力把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等群众期盼转化为美好现实。

三、因地制宜,科学定位,构建多点支撑的城镇化协同发展格局

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纽带作用。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一县一策。立足不同县域资源禀赋,土地、人口、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生态等实际因素,确定不同县城的功能定位和开发边界。在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农业、新基建、农村电商、节能降碳、智慧县城、智慧农村等新领域和公共服务提质升级等方面,前瞻性布局,精准性发力,拉动投资,推动县城综合承载力量质齐升。坚决防止和杜绝各县(市、区)将城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一味追求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楼大厦的“房地产化”的造城运动,陷入农民“被上楼”,强制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误区。

另一方面,要以全局性的眼光,将县城放在全市的发展布局中,科学定位,整体谋划,避免不切实际的“大而全”“小而全”所导致的盲目、无序、重复建设。要结合我市各县(市、区)的交通、地理、人口、经济、生态等综合因素,构建“三大板块”以重点县市为一二级区域中心的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发挥区域中心对周边县市在产业、教育、医疗和休闲等公共服务的引领、带动和辐射的功能,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和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同时,建立健全建设用地指标、转移支付、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市县两级共建共享联动机制。发挥区域中心对周边县市在产业、教育、医疗和休闲等公共服务的引领、带动和辐射的功能,建立健全建设用地指标、转移支付、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市县两级共建共享联动机制。

四、加大改革力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推动农民就近市民化,涉及土地制度改革、户籍改革、财政金融改革、公共服务改革等诸多体制改革。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深化改革作为重要抓手,以土地要素、公共服务、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和投融资等领域为重点,深化城乡一体化要素配置改革,加快破除“人、地、钱”等要素在城乡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配套支撑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