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浏览量:60

发布时间:2025-04-07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加强对全区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情况的监督,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代表开展了专题视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优化创新服务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累计建成省市级新研机构18家,孵化及引进科技型企业344家,其中18家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一是夯实基础,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与多所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X产教融合学院、X大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学院、X大绿色智慧化工研究所相继建成,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全区高质量发展。持续探索校企、校地合作新路径,健全校地融合长效机制,与X共建的原子极限微制造实验设施成为全省首批重点支持项目,系全市唯一。

二是找准关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健全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让更多企业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2024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26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480家,19家企业入围X独角兽(潜在)企业和瞪羚企业名单。X、X2家创新联合体入选全市首批备案,X等3家企业完成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X集成电路混合信号测试系统获中国生产力促进奖。

三是拓展路径,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出台《关于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化科研政策支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升至3.51%,连续三年保持增长态势。聚力打造科技人才学习交流平台,连续举办5届科技人才企业训练营,促成融资近2亿元,成果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百佳案例。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2024年,帮助区内企业申请“X”1601笔,金额33亿元,共惠及企业350家。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内在动力稍显不足。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高校则以成果为导向,二者导向和诉求的差异导致融合动力不足,部分企业对借助产学研合作获得技术突破的信心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是科研成果供给与产业实际需求亟需统筹。对于成熟度不高的科技成果,企业看不上、用不了;对于质量较高的科技成果,企业又难以消化,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转化率较低,创新链与产业链未能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科技服务专业化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现有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力量不足,难以满足科创型企业在创业投资、资金融通、市场拓展、技术服务等方面对高端增值服务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工作建议

一是整合科研资源力量,有效提升源头供给能力。没有“研”就没有“产”,深化产学研融合需要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支撑。必须紧紧抓住高校院所、创新平台两个核心,用心用力充分聚合贯通科教资源。与X、X、X等高校院所保持紧密高效的沟通对接,高标准建设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全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围绕区内重点主导产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环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二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推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科创企业差异化成长,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发挥科技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整合,提高企业在科技项目设计与决策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引导企业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创新,形成在细分市场具有领先地位的技术。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针对各方存在思维差异、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存在矛盾的现状,要与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理人队伍保持良好沟通,从价值链的角度沟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供需双方有效对接。要完善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支持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转化项目,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要突出激励导向,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热情,以结果导向推动科技成果高水平转化。

四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营造良好创新开放环境。要紧紧围绕政策体系的整体设计,在改革政策落实、配套制度完善等环节加强与上级的政策衔接,以研发补贴、人才激励等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要精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等环节的审批程序,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营造便捷的创新环境。要鼓励区内企业走出去,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多开展技术合作和研发交流,同时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优质企业在我区设立研发中心,持续深化协同创新。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 点赞 2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