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83
发布时间:2024-12-1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会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部署,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近期,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对全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粗浅改进建议,以供大家工作参考。
一、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全市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各项体制更加健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党政领导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制度。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教育质量提升、校点布局调整、“双减”、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列为重点议题,定期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措施。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全市教育系统7个党委、38个党总支实现书记、校长分设,226个党支部实现书记、校长“一肩挑”,配备专职副书记140名。创新实施“党建+”学校精细化管理,把支部建在年级组、学科组、名师工作室等校园重点“区块”,把党小组建在宿舍管理、食堂管理、安全管理等重要管理“单元”,全面实施党员“设岗定责”,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党建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有机融合,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二)系统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常态化开展课程思政“大练兵”主题活动,培育市级以上思政课标兵等266名,遴选出市级以上思政“精品课”300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创新德育载体,广泛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德育实践活动,创建市级以上各类实践基地56个,建文明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等134所。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教育,开足开齐体育美育课程,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一校一品”体育艺术特色活动,重视劳动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六个一”管控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
(三)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作,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09%,省级示范园和市级一类园达83所,3个县通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省级验收。深入推进“双减”工作,积极探索融合模式,着力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2个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整市率先在全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义务教育进入优质均衡发展新阶段。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和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基本实现“办好家门口优质高中”目标。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着力构建“1+8”职教联盟和“1+10+N”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全市4所职中和12个专业入选省级“双示范”。
(四)着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用足用活事业单位招聘政策,近三年多渠道补充紧缺学科教师2100余名,有效缓解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发挥“名教师、名校长”引领作用,先后引进市外名校长、名师42名。创新教师管理机制,推行校园长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制,三年淘汰校园长102名。实施“三五五”行动,举办校园长、学校中层干部、班主任管理能力“三大赛事”,教师“学听讲研练”五项活动,教学能手大赛、教研员基本功大赛等“五项大赛”,持续锤炼教师基本功。认真组织实施国省市县校“五级培训”,充分借助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西商教育同行、宁商协作、锡商“1+8县中帮扶共同体”等帮扶协作平台,创新和丰富“请进来、走出去”培训形式,全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扎实落实市委、市政府“五抓”提质量要求,采取“56345”举措抓校长、抓教师、抓典型、抓尖子、抓平衡,先后召开全市质量分析研讨会、推进会6场次,分级分层举办提质研训行动1000余场次,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改革顺利推进。狠抓学校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出台《市中小学校长履职规范(试行)》《市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试行)》,全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常态化开展“转作风、换脑子、促管理”集中整顿和“回头看”、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等,形成以质量为核心发展教育的鲜明导向,全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二、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教育“量”的问题、“有学上”的问题总体解决,然而与党和国家对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盼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从育人方式上看,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还不够全面有力,“大思政课”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相对薄弱,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不够显著,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步伐缓慢,巩固“双减”成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二是从办学模式上看,各类教育发展还有短板,优质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依然不足,城乡幼儿园办园水平差距较大。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择校热”现象依然存在。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职普融合发展还有差距,以教育协作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成效不够显著。三是从教育管理上看,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行“党建+”学校精细化管理还不够深入。教育评价改革推进措施还不够有力。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切实减轻教师负担还有空间。抓校长、抓教师、抓典型、抓尖子、抓平衡“五抓”提质量举措还需持续加强。四是从教育保障上看,城区优质学位供给依然不足,需要按规划加快城区校舍新建、改扩建步伐,少数县区教育投入政策落实还不够有力。队伍建设还有短板,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和学科之间的教师结构还不够合理,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素养有待提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意见和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一)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加快构建育人新格局。一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有关部署,配齐配强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优化课程方案和评价标准,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优势。二是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落实每天不低于2小时体育活动要求,结合“两个名城”建设,扎实开展市县校体育竞赛活动,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美育浸润计划、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巩固“双减”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深入推进“课堂革命”,注重启发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创新运用数字化等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四是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出台区域权责清晰、联动紧密的协同育人实施意见,建好用好联席会议机制。坚持把国家“双减”等教育战略部署向校外延伸,按部门职责牵头建设一批规范化家长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中心,明确家庭、社会责任,共同推动教育回归本真,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统筹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把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融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着力解决群众“上好学”的问题。一是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落实好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加大薄弱园改造提升力度,通过城乡园结对、优质园带动等,加快缩小办园差距。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依托镇(办)公办中心园办好村办园。健全成本分担机制,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持续提升保教质量。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积极探索城乡结合、管办一体、教育协作等融合办学模式,推进强校带弱校,促进优质学校成长。持续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适当整合小散弱乡村教学点。健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推进机制,加强过程督导和问题整改,稳步推进国省督导评估认定。三是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有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省级标准化高中全覆盖步伐,积极创建省级高品质特色示范普通高中。认真开展综合高中试点,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西商教育同行、宁商协作和锡商“1+8县中帮扶共同体”等平台作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统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树立新发展理念,健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以“党建+”学校精细化管理为统领,健全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一线党员作用发挥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二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特殊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认真组织实施第四轮“316工程”学校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努力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保障等评价体系。三是坚持落实“五抓”。扎实开展分层“五抓”提质量研训行动、各学段质量监测分析及研讨等活动,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狠抓精细规范管理,全力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四是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实行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格审批报备程序,建立监测、举报、核查等机制,统筹推进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规范抽调借用等工作,构建起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
(四)统筹推进保障机制改革。持续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及时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审议教育发展规划、研究推进涉教重大事项。严格按照《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城区学校建设,持续扩大城区优质学位供给。完善财政投入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确保“两个只增不减”投入政策落实到位,各类教育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到位。二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管理机制,完善教师准入、培养培训、竞争激励、考评退出等管理制度,推进教师“县管校聘”、大轮岗、大走教改革,及时补充高中阶段、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实现师资均衡配置。实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名师名家培育行动计划”和教师全员培训,坚持开展“三五五”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提升校长教师队伍能力素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落实师德师风教育、承诺践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三是坚决守牢校园安全底线。深入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标准化,健全完善校园安全风险点管控、安全培训、安防设施建设、安全标识标志、安全责任制度等标准体系,压实校园安全层级管理责任,切实落实“5530”安全教育机制,抓好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学生欺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意识形态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着力打造安全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