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1
发布时间:2025-04-06
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学院路街道“耕读田园”项目调研报告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学院路街道创新推出的“耕读田园”共建社区花园项目,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激活居民参与、链接多元主体、重构社区空间,探索出一条兼具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基层治理新路径。本报告基于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系统总结项目实践经验,并提出优化建议。
二、项目内涵与实施机制
(一)核心理念:五位一体的社区共同体构建
“耕读田园”以“绿色基底+人文内核+共建机制+诗意生活+环保实践”为内核,通过将闲置地块改造为社区花园,打造集生态涵养、邻里交往、文化传承、居民教育于一体的公共空间。项目突破传统环境整治模式,将物理空间更新与社会关系重构深度融合。
(二)运行模式:党建引领下的协同治理网络
1、组织架构: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花园管委会”三级联动体系,由社区书记担任项目总协调人。
2、参与主体:形成“1+5+N”参与矩阵(1个党组织核心,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基金、物业5类主体,N个居民家庭)。
3、资源整合:创新“公益基金+企业赞助+居民微捐”资金筹措模式,如某社区通过认领“一米菜园”募集维护基金XX万元。
三、实践成效与社会价值
(一)党建引领具象化
案例:某社区通过设立“党员责任田”,将XX名在职党员编入X个种植小组,带动解决楼道堆物等治理难题XX件。
机制:建立“花园议事会”制度,全年年累计召开协商会议XX次,形成可复制议事规则XX项。
(二)居民自治能力培育
数据:参与居民中XX%表示“更愿参与社区事务”,65岁以上老人参与率达XX%。
创新:开发“田园积分”系统,将种植维护与社区服务时长兑换结合,累计兑换服务XX小时。
(三)社区关系重构
成效:项目社区邻里纠纷同比下降XX%,共建花园成为“社区会客厅”。
典型:开展“种子漂流计划”,居民交换种植经验的同时建立互助网络,形成XX个特色兴趣社群。
(四)可持续生态建设
环保效益:采用厨余堆肥技术,年均减量垃圾XX吨;雨水收集系统灌溉节约用水XX%。
教育功能:开发“小小农艺师”课程体系,组织自然教育活动XX场,覆盖儿童XXXX人次。
四、现存挑战与问题分析
(一)主体参与结构性失衡
目前,中青年群体参与度仅XX%,存在“银发主力军”现象;同时,商户、辖区单位参与渠道不畅,资源整合深度不足。
(二)可持续发展机制待完善
目前,多数项目依赖初期建设资金,持续性运维经费保障不足;同时,专业力量介入有限,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存在短板。
(三)空间功能复合性不足
部分花园仅具备基础种植功能,文化展示、议事协商等场景开发不足;与此同时,冬季空间闲置率较高,全季利用模式亟待创新。
点赞 2
收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