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177     |      发布时间:2024-08-24

同志们:

继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其中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4年全市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目的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入强大动力。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清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作为一种兼具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的特殊形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具有以下内在机理。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志。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长期以来,囿于资源供给条件限制、生产力水平差异和政策安排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城乡关系处于二元结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收入及消费状况等远高于乡村。尽管我国已经实行一系列旨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改革举措,但“城乡发展绝对差距仍然保持高位,且略有提高”。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城乡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那么,通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不仅可以充分引导城市人才、资金、项目、科技等资源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而且能够有效推动乡村特色民俗文化与文化成果向城镇居民展示,满足城镇居民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促。

(二)培育乡村发展动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农民增收路子拓不宽,文化活动很难开展起来”。同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等特点,能够起到培育乡村发展动能的良好作用。一方面,我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通过因地制宜打造亮点突出、竞争力强的手工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文化产业项目,可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机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上下游关联行业众多,较容易同特色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融合,能够有效助力乡村产业多样化、纵向化,带动乡村旅游、商贸乃至虚拟经济发展,加速乡村市场化进程,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

二、分析形势,准确把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挑战

伴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但同时囿于一些客观存在的原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还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现实挑战。

(一)主体层面:部分农民思想观念保守。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物质面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快速发展的乡村经济相比,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仍然显得陈旧保守,成为制约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要素。一方面,部分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强,还没有充分理解乡村文化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文化产业观念。作为乡村的居住者、建设者和维护者,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不能坐享其成,要靠自己奋斗。过去几十年,随着城市文化向乡村社会的强势输出,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愈益萎缩、丰富价值遭到消解,一些农民要么把乡村文化视为愚昧落后的存在,认为乡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应该淘汰,要么固守“农民就应该种地”的僵化态度,把乡村文化建设看成是政府或者“文化人”的事情,而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他们在面向乡村文化产业时,总是抱有轻视、怀疑甚至抵触情绪,不能够准确理解什么是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不切实际”的“应景”项目。另一方面,部分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滞后,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形式等没有准确把握、理解方面存在偏差。乡村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乡村干部既是乡村生活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又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领导力量。但受到文化知识水平、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一些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还简单停留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初级层次,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的产业属性以及其在拉动投资、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的突出作用,或者片面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政府行为,只能讲投资,不能讲回报,由此衍生出来的结果便是乡村文化产业“易出现同质化情况严重,市场竞争力差,无法发挥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教化群众的效能,缺乏长久的生命力”等问题。

(二)客体层面:资源条件有限。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前提是拥有充足的资源条件,但现阶段乡村还普遍存在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有限的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成效。首先,乡村文化人才匮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最核心的就是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但长时间以来,囿于乡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活较为艰苦、福利待遇难以落实等问题,部分文化人才不愿意在乡村从事文化工作,甚至一些民间艺人也因为生活压力被迫选择改行,使得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结构老化、年龄断层等现象较为突出。其次,乡村文化建设资金短缺。乡村文化产业对资金依赖程度较高,不仅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后期需要大量资金维持。当前,虽然政府已经加大对乡村文化产业扶植的资金投入力度,但对于正处在起步阶段的乡村文化产业来说,仍然显得杯水车薪。特别作为与乡村文化产业联系最为直接的县、乡两级政府,因为创收条件较差、事权负担过重等原因,难以有效发挥财政对乡村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一些基层政府部门甚至只是简单挂个牌子、加张桌子、添些书报就算作乡村文化产业项目。不仅如此,乡村文化产业还普遍缺乏企业赞助、私人投资、村民集资的融资渠道,当前获得的资金远不能满足自身的正常发展需求。最后,乡村文化出现凋敝现象。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文化包含的多彩非遗技艺、古朴村落和独特民俗风情等,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乡村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为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一些传承久远的文物古迹、民俗方言等乡村文化资源,还是难逃被损毁甚至消亡的命运。如“仅2000至2010年的十年间,**自然村落数量从**万个锐减到**万个,平均每年减少量超过****个”,这些包含着不同族群生产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习俗风情等乡村文化资源的自然村落的逐渐缩小,必然使乡村文化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并面临严峻的挑战。

...

三、精准施策,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

(一)增强文化产业意识。解放思想是增强发展活力的总开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破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难题,首先要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产业意识。第一,要普及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而且广泛涉及日常生活的全部方面,它能够通过传递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为思想观念的更新创造必要条件。当前,不少留守乡村的小孩、老人和青年群体接受的文化教育多以知识学习为主,缺乏关注乡村文化及文化产业的渠道,使得他们只能固执地延续以往认知。为此,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方联动,搭建普及相关文化教育的广阔平台。例如,学校可适当开设地方类乡村文化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感悟乡村文化的历史与内涵;村委会可定期举办“乡村文化学堂”,邀请文化名家及乡村文化企业名人传道授业,以增强村民的乡村文化自信心和文化产业意识。第二,要加强舆论宣传。舆论宣传是改变群体认知的有效方式,是普遍、隐蔽和强制的力量。马克思曾以报刊为例,深刻阐明舆论宣传的使命就在于“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做好乡村文化产业的舆论宣传,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有针对性地运用报纸、网络、新兴社交平台等传播媒介,以朴实的群众视角、群众语言,全方位、多角度地讲好乡村文化产业故事,提高村民对乡村文化产业的认知深度和重视程度。第三,要举办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文化价值的凸显,是文化产业的凝聚。考虑到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活动匮乏的现实情况,可以按照小型多样、内容健康、安全有序的原则,以乡村活动中心为主阵地举办“乡村大舞台”专场演出、民俗艺术品展览等,向村民生动展示乡村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使他们在感官层面改变传统认知,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乡村文化产业建设。

(二)构建多方联动格局。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的成功运营要以各种资源条件为依托。破解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条件有限问题,关键要构建多方联动格局,处理好城市与乡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更多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区聚集、向文化企业聚集。一方面,要打破二元结构,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政府有关部门应抓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通过破除城市中心主义的错误认识,建立利益联结分配机制等,以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构建工农互惠、城乡互动的新型关系,“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推动农村人口有序流动、产业有序集聚”,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另一方面,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活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现代社会,政府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力量,政府应通过经济管理与宏观调控,将资源配置到相应领域;市场则应通过供求关系、价格调节、自由竞争等手段发挥作用。实践证明,如果单一地依靠政府或市场配置资源,势必会造成资源分配失衡或浪费的情况,只有使二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才能真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此,要着力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通过观念转变、简政放权、机制创新等途径,解决好政府缺位、越位以及“市场失灵”等问题,实现有用市场与有为政府深度融合,“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向文化企业流动,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

(奋书文库首发,全文约8400字)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