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31 | 发布时间:2024-09-28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总结交流经验,分析当前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推进我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研判形势,掌握主动、赢得先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不仅促进了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要素的自由流动,也为**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一)融入更大范围的市场体系。为加快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长三角“三省一市”政府陆续签署了《长三角供销合作社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商务发展合作协议》等。**市得以更好地对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的市场需求,畅通农产品向长三角地区的供应渠道,融入区域大市场,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二)获取科技、资金、人才等支撑要素。长三角区域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基础设施,是国内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为**市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得**市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现有的科创、资金和高端人才资源以及产业合作机遇,为高质量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争当长三角区域乡村振兴“排头兵”,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样板”夯实基础。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了**市交通、水利、网络、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使**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市通过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招引沪苏浙企业投资兴办绿色生态康养、农产品加工生产等基地,从而实现乡村产业链的延伸、集聚和融合发展。这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市乡村产业规模和效益,而且还将推动其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四)增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品牌是乡村发展核心竞争力之一,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企业发展、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加强区域内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白鹅、**瓜片等**市特色产品品牌,通过长三角区域内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以及对沪精品产销对接等渠道,可以进一步融入区域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引导下,**市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市积极优化调整乡村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向绿色化、循环化方向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市乡村产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为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二、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增强信心
**市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发展乡村产业的基础较为扎实。**市农业农村局和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22.30亿元,增幅4.80%,位居**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位居**省第14位,增幅7.60%,但比**省平均数低13.09个百分点。
(一)特色产业品牌提升。**市立足优质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培育了**瓜片、**黄芽、**石斛、**白鹅、稻虾等区域知名品牌。其中**瓜片、**黄芽、**石斛等产品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清单。目前,**市已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20.1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119.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2021年,**市重点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即积极申创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建设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布局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引进培育9个综合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截至2023年末,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内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至233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73家,位居全省第一。
(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近年来,**市打造了一批特色文旅区域。比如,**县陡沙河温泉森林康养基地、“六万情峡”景区等。**市积极发展乡村休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市休闲农业接待1738.9万人次,同比增长10%;综合营业收入超过80亿元,同比增长15.17%;带动4.59万农户从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
(四)农村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市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网络销售,大力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目前,已累计建设约覆盖50个乡镇的“交邮快”综合服务站,开通“客货邮”合作路线超20条,稳定运营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超480个。
(五)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模式不断创新。**市根据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不同行业需求,分类分级培育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产业带头人“师带徒”农民培训新模式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市农民市场意识、经营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认真分析问题,居安思危,破难求变
当前,**市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扶持政策精准度不够、产业融合发展失衡、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产业特色和品牌效应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有待加强。自2022年《**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思路及措施后,**市又陆续出台了《关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扶持乡村产业发展。但是,**市乡村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乡村产业政策扶持和保障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政策上倾向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发展,对小规模涉农企业、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相对不足。**市乡村产业发展布局缺乏全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乡村产业发展趋同,缺乏创新性,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对乡村文脉的传承重视不够。此外,**市在乡村产业项目用地和资金投入上保障力度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区域内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市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产业结构方面,**市多数乡村仍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现代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农村基础设施方面,虽然**市**县已实现全县16个乡镇124个建制村通客车,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但**市其他县区尚未全部实现客车村村通,部分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还需提质改造。在资源配置方面,**市部分地区乡村产业因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在政策和资金投入方面得到了较大支持;而一些偏远山区乡村产业发展获得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则较小。在乡村居民收入方面,**市2023年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696.30元,仅**县、裕安区、金安区和舒城县4个县区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县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678元,居**市第1位;叶集区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956元,居**市末位;二者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5,722元。
(三)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深度不足。**市农业与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够,乡村产业链相对较短。在“一产往后延”方面还不够充分,区域内农业生产者主要以提供初级农产品为主,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缺乏创新,还需做好农业“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以下简称“三头三尾”)增值大文章。在“二产两头连”上衔接力度还需加强,**市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副产品利用率低。目前,**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4万个,主要集中于农业一产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条的复合型经营主体占比较低。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少,不足以支撑农产品进一步深加工。在“三产走精端”方面,**市还要深入分析长三角区域市场需求,研究如何依托区域内重点景区和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
...
(奋书文库首发)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