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87 | 发布时间:2024-01-21
近年来,*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动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不断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为总结经验做法,持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并举一反三,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市委把推动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了解剖式调研,形成了此报告。
一、主要做法
坚持把推动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
(一)推动公共服务下沉。针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着力推动文化、体育、养老、卫健、教育、政务六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加快补齐基层公共服务短板。一是建好载体平台。把邻里中心、乡里中心作为推动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的重要载体,研究制定邻里中心、乡里中心建设方案,对选址原则、建设规模、空间布局、功能设置、运行机制、周边配套等提出明确要求,努力打造群众愿去想去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目前,已建成邻里中心*个、乡里中心*个。二是丰富服务功能。根据群众需求,将六大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细化为*项具体服务,分类制定下沉服务事项清单。同时,拓展电商直播、农技指导、旅游咨询、非遗展示、心理辅导等特色服务,努力做到群众有需求、基层有服务。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充分挖掘闲置空间资源,着力保障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合理增加财政投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为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有力资金保障。建立党员干部下沉到村到社区长效机制,加大优秀干部选派力度,为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
(二)优化公共服务布局。综合考虑地理区位、行政区划、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等因素,因地制宜优化公共服务空间布局,做到层级分明、密度适宜、有效覆盖。一是在邻里中心和乡里中心建设上,根据行政区划和服务半径,规划建设片区级、社区级、小区级邻里中心,差异化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公共服务、商业化服务。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乡里中心,差异化提供基本服务、特色服务、市场化服务。目前,已分别建成片区级、社区级、小区级邻里中心*个、*个、*个,全市*%以上行政村建成乡里中心。二是在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上,根据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规划建设A、B、C三类社区体育公园,差异化提供室内室外健身场所和服务。目前,全市共建成A类社区体育公园*个、B类*个、C类*个。三是在养老服务站点建设上,根据行政区划和服务半径,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小区养老服务站、家庭养老床位,差异化提供日间照料、上门诊疗、居家照护等服务。根据农村老年人集中养老意愿、人口密度及村集体经济实力等情况,规划建设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小型集中养老服务点、村级居家助老服务点,让老年人就近就便享有养老服务。目前,全市城市共建成*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个居民小区养老服务站、*张家庭养老床位,农村共建成*个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个小型集中养老服务点、*个村级居家助老服务点。四是在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上,统筹考虑行政区划和服务半径,在每个街道设置*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服务人口不超过*万人的原则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推动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均衡高效。目前,已建成*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城市区全覆盖。
(三)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聚焦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着力增加优质供给、规范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一是推进公共服务供给标准化。对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研究细化下沉服务事项的具体标准,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时长、服务频次以及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标准,以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二是打造公共服务品牌。选取具有品牌塑造基础优势的具体服务领域,统一品牌名称、外观设计、配套设施,打造风格一致的服务空间。引导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入驻,通过合作经营、连锁经营等多种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性强的公共服务品牌。目前,……等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有效引领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建立完善智慧养老、医养服务、终身学习、政务服务等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在村(社区)配备自助终端设备,丰富线上打卡、服务咨询、报名预订等体验,让群众享受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四)引入市场运营机制。摆脱单纯依靠政府供给的路径依赖,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更多元、运行更高效。一是抓好项目包装策划。树牢“运营前置”理念,统筹整合区域内资源,将公益性项目与能经营、有收益的项目打捆,用经营性项目补贴公益性项目,确保经营性收入能够平衡建设运营成本并获取一定收益,提高项目的市场运营价值,吸引市场主体投资参与。二是遴选优质市场主体。依托策划包装的优质项目,建立健全遴选机制,明确企业的申请条件,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遴选出最有实力的专业市场主体。三是创新项目合作模式。探索创新“公建民营”、“场地换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等运营模式,将邻里中心、乡里中心内的活动场地和服务场地,无偿交给市场主体运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补贴市场主体运营成本,确保既不增加政府投入,又让市场主体持续提供低价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推进文化、体育、养老、卫健、教育等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中,通过市场手段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市场主体引育等工作,着力解决项目融资问题,保证群众持续享受质高价廉的服务。
(五)促进群众共建共享。注重发挥群众力量,建好用好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自治、自乐、志愿组织,让群众成为公共服务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是建强“三自”组织队伍。动员“五老”人员、先进典型、热心人士参与“一约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招募有文艺特长的热心群众组建舞蹈、曲艺、书画等群众自乐组织,招募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热心人士组建环境保护、治安巡防、助老助幼等志愿服务组织。推动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小组长、网格员成为“三自”组织牵头人,将党组织嵌入其中,确保“三自”组织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服务活动。组织相关领域专业人员深入村(社区)进行专业培训指导,提高“三自”组织服务群众能力。目前,全市“三自”组织登记备案数量达到*万余家。二是推动“三自”组织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三自”组织星级评定,选树表彰一批正面典型,充分调动“三自”组织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积分制管理,将群众参与“三自”组织活动情况进行量化积分,通过积分兑商品、换服务,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指导“三自”组织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日常管理、项目对接、交流协作,推动其发展更加规范有序,作用发挥更加有效。
二、经验启示
通过梳理推动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工作,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有四个方面启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突出面向基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基础薄弱、供给不足问题,我们以邻里中心、乡里中心为载体,推动更多资源、管理、服务向基层延伸,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布局、丰富公共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基层公共服务短板,全市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时刻关注基层、经常深入基层,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让基层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强化需求导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实际需要,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推进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过程中,我们积极回应群众需求,制定完善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既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又扩大特色服务内容,有效实现了公共服务的供需契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着眼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采取更多针对性举措,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将群众期待的事变成政府正在干的事,把实事好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上。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善用市场手段。市场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供给效率最有效的手段。我们把用好市场手段作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关键,探索引入市场运营机制,策划包装了一批有市场运营价值的项目,吸引优质市场主体参与建设运营,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等合作模式,既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又增强了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打破由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路径,建立健全市场运营机制,用足用好市场手段,更好地整合配置资源,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实做好。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是调动群众积极性、提高群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在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中,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通过“三自”组织有效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动群众参与到民生实事办理和重点项目建设中,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目前问题及下步工作
目前,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载体建设相对缓慢。部分县区对邻里中心、社区体育公园等载体建设重视不够、推进力度不大,有的配套建设资金落实不到位,有的土地性质变更手续办理缓慢,影响了整体工作进度。截至目前,片区级邻里中心建设年度任务完成率仅为*%,A、B类社区体育公园建成率仅为*%。二是服务功能设置不够精准。一些地方对群众需求掌握不到位、研究不深入,导致基层公共服务功能设置比较单一,部分功能使用率不高,服务功能供需错配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市场化手段运用还不充分。一些地方市场意识不强,运用市场化手段破解资金难题、提高服务品质的能力相对不足,多数服务仍由政府直接提供,市场化专业运营团队较少、参与不足。目前,*个邻里中心中由第三方运营的仅占*%,乡里中心普遍未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市场化运营率仅为*%。
下一步,将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力度推动公共服务进村进社区,着力打通便民利民“最后一公里”。
1.加快推进载体建设。统筹新建、改造等方式,强化要素保障,确保邻里中心、乡里中心和社区体育公园等载体建设高效推进。特别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对接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社会资本,切实解决项目融资问题;推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基层公共服务领域倾斜,统筹用好市县两级闲置物业资源,有效保障基层公共服务用地需求;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常态化到基层开展服务,推动部门力量下沉,助力基层公共服务提质提效。
2.科学设置服务功能。坚持问需于民,科学设置基本服务和特色服务,真正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特别是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手段,拓宽群众需求反映渠道,做到群众需求了然于胸;根据群众需求,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适度引入满足群众高品质、个性化需求的商业化服务,推进基层公共服务更加丰富、更具特色;集约化配置服务功能,优化调整脱离群众需求的功能,提高服务供给对群众需求的适配性。
3.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强化市场思维,通过市场机制在更大范围调配资源,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更多元更优质。特别是抓好项目包装,打捆整合经营性项目与公益性项目,更好吸引专业机构投资运营;完善市场主体遴选机制,注重引进有实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营,提高公共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积极探索“公益+市场化”运营模式,完善建管用一体化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运行。
4.建好用好“三自组织”。依托邻里中心、乡里中心等载体,把群众自治组织、自乐组织、志愿组织建起来,引导“三自”组织有效开展活动,真正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特别是加快培养一批群众组织“带头人”,引导他们招募队员、组建队伍、开展服务;围绕群众需求策划服务项目,合理制定服务活动计划,不断提升“三自”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专业服务的能力;统筹做好经费支持、场地保障等工作,探索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服务活动的动力和热情。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