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64
发布时间:2024-12-18
7月中旬,市政协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围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课题,深入x、x、x、x4县(区)开展了监督性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相关部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通过抓源头防控、抓末端处理、抓长效常态,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废旧农膜回收和尾菜处理利用扎实开展。通过强化地膜源头管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健全,至目前,全市共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128个,成立回收加工企业16家,今年上半年已回收废旧农膜8968吨,回收利用率达53.83%。通过因地制宜推广尾菜堆(沤)肥、直接还田等处理利用技术,突出流通集散重点区域尾菜处理,今年上半年全市处理利用尾菜1.43万吨,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0.74%。
二是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取得实效。坚持以畜禽粪污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为主要利用方向,全面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今年上半年全市畜禽粪污产生总量382.31万吨,资源化利用量307.16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0.34%。
三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稳步推进。推动精准施肥、有机肥替代、高效新型肥料、化肥机械深施等措施落实,有效减少了化肥使用量。今年上半年已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26.35万亩,配方肥施用213.82万亩,有机肥施用302.25万亩,新型肥料施用18.37万亩,机械化深施肥89万亩,水肥一体化6.3万亩,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145万亩,绿色防控100万亩。
四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坚持疏堵结合,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全力抓好农田秸秆禁烧,大力实施秸秆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利用。今年上半年共收储利用农作物秸秆3.99万吨,生产生物质燃料1.18万吨,饲料化利用1.57万吨,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75万亩,总还田量15.45万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尽管我市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防治措施在基层仍然落得不实。一些乡村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作中仍然存在安排部署不到位、宣传引导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致使秸秆全面禁烧、禁用高毒高残农药、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防治措施落得不实。现有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畜禽粪污转化利用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日常运转,市场化程度不高,开展业务不够经常、不够充分,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发挥作用还不够到位,甚至存在个别企业以建办农业污染防治企业为名,套取国家补贴资金的现象。二是防控监管基础保障相对薄弱。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匮乏,乡镇一级没有专门的农业环保机构和人员,环保基础设施欠缺,基层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能力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治理形势。全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经费主要依靠国省财政下达的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的奖补资金和产业发展类资金,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缺口较大。三是农业经营主体环保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农业企业经营者、基层农民群众对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参与农业面源污染群防群治的积极性、主动性仍然不足,农业生产中单纯依靠化肥、农药的高投入提升产量的做法依然十分普遍,随意丢弃、乱堆乱放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尾菜、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的行为仍未得到彻底改变,农村“四烧”问题屡禁不绝。四是常态长效的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农资产品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源头管控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科学完备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尚未建立,无法开展常态化、规划范的监测、预警。废旧农膜回收、畜禽粪污转化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相关激励、引导扶持政策还不够精准有效,需要进一步在政策创设等方面研究完善。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教力度,多途径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载体平台,广泛深入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群众逐步改变不良生产习惯和落后观念,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来。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农村人居环境创建活动,鼓励公众加强对污染农业农村环境行为的监督举报,通过宣传先进典型、曝光违法行为,推动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坚持系统治理,持续强化防治技术推广应用。一是坚定不移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培育有重大引领作用、资源消耗低、排污少、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新兴产业,从源头上遏制农业面源污染。二是进一步研究出台更加精准有力的补贴政策,鼓励引导种粮农民积极开展秸秆还田、积造农家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大力推广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病虫害防治措施,逐步扩大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快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三是加快泾川县5万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加大可降解农膜产品推广应用力度,全面禁止销售使用厚度小于国家标准的农用超微膜,从源头上治理农膜污染。采取政府补贴、行业奖励机制,积极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发展,调动回收企业在乡村广泛设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
(三)强化基础保障,加大防治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一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环境保护经费财政预算,多方争取国省在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方面的项目资金,采取项目实施、资金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持续加大市县政府财政投入,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以奖代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整合各类资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切实保障防治资金需求。三是进一步落实有机肥产品生产销售、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对开展畜禽粪肥运输、施用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按规定予以补贴支持。
(四)完善治理机制,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市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导机制,细化组织领导、工作推进、考核奖惩等职责任务,强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牧、水务、林草等部门之间、各县(市、区)之间的协调联动,加强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督导评估,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信用约束机制,强化对农业生产主体履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责任的日常监管及考核评定,依法依规对规模化种养大户、农业产业企业中的失信主体实施惩戒和限制等约束性措施,倒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责任落实。三是逐步建立完善农田氮磷流失、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农田地膜残留、耕地重金属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实现监测、预报与预警的常态化和规范化。四是整合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监管、执法力量,推动多部门联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加大对破坏农业农村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