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三新”党建工作示范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

浏览量:196     |      发布时间:2024-08-27

同志们:

“三新”领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部分,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服务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三新”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重要政治责任。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2024年“三新”党建工作推进会,共同探讨和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这对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清做好“三新”党建的重要意义

“三新”党建是中国共产党敏锐把握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和要求、确保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永葆先进性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三新”党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的结果

“三新”党建是在“两新”党建基础上提出来的。所谓“两新”党建,是指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简称。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中共中央对我国所有制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完善。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长时间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的同时并存。”这一论断,首次在党代会文件中正式确立了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形式的合法地位。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又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是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这就从根本上廓清了人们的思想迷雾,突破了姓“社”姓“资”问题的困扰,为推动以公有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再到21世纪初,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些政策的制定,给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吃下定心丸,且延续至今。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这些政策举措,推动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内的中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相关统计显示,到党的十六大召开的200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已达2377.49万户,注册资金3782.3亿元,从业人员4743万人;私营企业已达243.53万户,注册资金34756.2亿元,从业人员3409.3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不仅打破了原有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催生出许多新经济组织,而且为适应市场竞争和企业间、行业间加强交流协作的需要,以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新社会组织也应运而生。200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年底,全国非公有制企业中党员达到286.3万人,个体工商户中有党员81万人;全国共有社会团体71985个,其中建立党组织的占11.7%。这些数据表明,到21世纪初,随着“两新”组织的迅速发展,在“两新”组织中从业的党员人数也越来越多,“两新”党组织发展如雨后春笋,这为“两新”党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三新”党建是新时代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在需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头戏。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是中国基层治理的利益相关方和主要参与者,他们兼具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的双重身份。在这些组织和群体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将这些社会治理力量纳入党组织覆盖范围,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引领优势。2021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专门强调,新时代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完善党建引领的社会参与制度”。所以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开展党建工作,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决策部署的内在需求。与此同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最强音,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的政治保证。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专门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如果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中党组织覆盖不全,党建工作抓得不紧,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基层就出现了空缺和断层,这将势必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践行和使命担当,动摇党执政的社会根基。早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当时“两新”组织的兴起,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到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顺此逻辑,新时代将“两新”党建拓展为“三新”党建,是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历史必然。

(三)“三新”党建是新兴信息技术发展和平台经济兴起的必然产物

从生产力发展视角看,进入新时代之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催生出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专门指示:“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的发展,势必带来就业人员的聚集。这些新业态聚拢了包括快递员、外卖员、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网约车司机等在内的大批新就业群体。2023年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表明,目前全国在新业态中从业的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为主,占全国职工总数的20.9%。从经济前景和发展态势看,这一群体规模至今仍在不断壮大。如此庞大的群体规模,呼唤基层党组织要将他们“组织起来”。

(四)“三新”党建是顺应社会组织形态变革大趋势的客观要求

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形态,通常被概括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宗法制度为组织框架、以个体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带来了社会组织形态的新转变,一种由差序格局和科层权力结构胶合而成的新型社会组织形态——单位制开始生成和运转。改革开放后,单位制在市场经济和新兴网络技术等多重推力的作用下,其原有充当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基层社会主导组织形态的角色也逐渐蜕变,尤其是在社区制基层管理制度兴起之后,单位制的原有社会管理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业务流程之间、不同种类工作之间、不同部门和不同行业之间,原有“见面式”物理聚集的必要性大大降低,由此带来社会组织形态的新变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分散化、灵活性强和弹性大的社会组织形态转型。小企业、个体户、自由职业者和新就业群体的兴起,与社会组织形态的上述变革紧密相随。“三新”党建的生成,以基层党组织力量解决家庭社区无能力管、单位无权管或不想管的基层公共性事务,顺应了社会组织形态的上述变革大趋势。

二、正视问题,准确把握“三新”党建面临的现实挑战

针对由生产力发展、所有制结构完善和社会转型等因素带来的党建新问题,党中央统筹谋划、适时部署,积极推进“三新”党建呈现良好势头。同时,由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具有分布范围广、流动速度快、群体规模庞大、人员结构复杂等特点,再加上此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经验积累不够丰富,在实践层面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具体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组织网络距全覆盖还存在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实现党组织网络全覆盖,是增强党组织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性工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一直积极探索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组织网络覆盖面。到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全国已“建立起地方党委负总责、组织部门(两新工委)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各负其责、街道社区兜底管理、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协同推进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格局”,党组织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2023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规划纲要(2023—2027年)》强调,要“完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但在“三新”党建实践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全覆盖”的目标在不少地方一时间还难以实现。天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覆盖率分别为80.2%、84.6%,离“全覆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南昌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市15388家重点非公企业中,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企业1029家,占比6.69%;全市新经济组织中党员数占职工总数约为1.4%,新社会组织中党员数占职工总数约为4.13%,新就业群体中党员数占职工总数约为0.09%。这些数据表明,“三新”党建实现党组织网络全覆盖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党组织网络全覆盖之所以难,至少包括如下方面原因。从所有制性质看,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多存在非体制化特点,这些组织就业人员分散,流动频繁,导致组织难度大;从企业组织运行模式看,数字经济的“平台化”运营模式带来组织边界模糊,一个快递员或网约车司机可以同时跨越多个平台接单,网络主播从业者同样也可以在多个平台“身兼数职”,由此导致不同平台内部人员叠加重复,给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管理等带来挑战;从群体自身原因看,“三新”组织或群体所从事的职业对团队协作要求相对较低,一些从业其中的党员由于担心手续繁琐或是党费缴纳比例等问题不愿亮明身份,从而成为“口袋党员”或“隐身党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基层党组织对这些新兴组织和群体的有效覆盖,还存在“不到位”甚至“缺位”情况。

(二)工作部署抓落实面临着挑战

“三新”党组织的职责和任务,包括增强自身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宣传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党员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实施党员统计、发展和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等。对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已建立的党组织而言,如何将这些任务和党建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也面临着如下多方面挑战。

增强政治功能面临挑战。“三新”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具体包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引领功能,巩固党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的阵地功能,坚守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的表率示范功能,负责下情上传和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政策的沟通协调功能等。新时代以来,“三新”党组织在增强这些功能方面,也面临着不同程度挑战。以保持自身先进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例,“三新”党组织负责人身处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更容易受到利益驱使和不规范政商关系的侵蚀。从中纪委公布的数据看,仅2024年1月,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10928起,其中乡科级及以下基层干部9912起,占查处问题总数的90.7%。在基层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类型中,“违规出入私人会所”等不正之风的发生,反映了基层干部与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间灰色的政商关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更好发挥“三新”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一些“三新”党组织还存在政治意识不强、形式主义抬头、执法执纪不严等问题,直接影响到这些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发挥。

党员统计、发展、教育管理和党组织活动开展面临挑战。一方面,由于领导体制变动、组织设置不合理、人员流动频繁等原因,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就业群体中党员的统计、发展和教育管理面临重重困难。这些组织和群体由于存在职业身份复杂化、工作方式灵活化和劳动关系模糊化等特点,加之如上文所述的原因,一些“三新”党员不愿主动亮明党员身份,从而带来党员统计、发展和教育管理上的漏洞和盲区。另一方面,由于非管理层的“三新”党员大多从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职业,如外卖员和网约车司机等。调查显示,这些群体中超过80%的人每天工作时长大于10小时,工作时间在10—12小时的占50%,12小时以上的占24%,“每天都在路上”是其工作常态。这种工作状况,使他们参与党组织活动的时间和精力都严重受限。

...

(首发于奋书文库官网,全文超过1万字)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