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宣讲稿: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解读

浏览量:321

发布时间:2025-03-30

同志们:

2025年全国两会的胜利召开,在我国发展进入重要历史关口之际,发出了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科技创新、厚植民生福祉的时代强音。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站高谋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不仅是一次凝聚共识、谋划未来的大会,更是一次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的大会。学习宣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要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今天,重点围绕会议审议并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大家作一次专题培训解读。

一、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总体概述

2025年全国两会胜利召开,这次会议是在决胜“十四五”、谋篇“十五五”的关键节点,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焦点,系统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发展成就,并为新一年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领域明确了方向。

(一)报告背景与重要性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当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多边贸易体制受挫,关税壁垒增多,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国际经济循环面临阻碍。国内经济虽有积极变化,但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振,物价处于低位,居民和企业预期偏弱,内需修复的持续性有待巩固,经济动能切换进入深水区,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地方政府投资动能疲弱。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意义重大。它为国家发展指明方向,明确政策举措以应对国内外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民生活而言,报告聚焦民生,涉及就业、收入、社保等诸多方面,致力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二)主要内容框架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全面,涵盖多个关键部分。首先是2024年工作回顾,通过详实数据展现宏观调控成效、改革开放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增进、生态环境保护、政府治理建设等方面成果,总结过往经验与成就。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明确方向,对国内宏观形势作出精准判断,提出经济增长目标、通胀目标等,为政策制定奠定基础,明确宏观政策要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适度宽松”。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则围绕经济、社会等多领域展开,涉及扩大内需、稳地产防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绿色转型、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为新一年工作提供清晰指引。

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七大预期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李强总理指出,提出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同时,实现这些目标很不容易,必须付出艰苦努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为实现上述目标,将根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注重目标引领,把握政策取向,讲求时机力度,强化系统思维,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一)GDP增长目标继续设在5%左右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今年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符合中国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首先,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还在不断巩固拓展。今年开年以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火爆出圈,文化旅游消费繁荣活跃,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文化旅游消费非常火爆,超出了预期。近期中国资产价格也在稳步回升,企业信心持续增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房地产销售、集装箱吞吐量等指标数据也印证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累积了很多积极有利条件。国内外多数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仍处在5%左右的较高水平。特别是近些年新产业、新动能快速成长,新能源汽车、光伏、造船等一批产业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爆发式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正换上强劲的新引擎。第三,宏观经济政策和各方面政策举措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揽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正持续发挥作用,特别是今年实施多年未有的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组合,势必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还要看到,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还留有后手,将会依据形势变化动态调整、积极应对。

(二)CPI目标下调至2%

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一个引入注目的变化是,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从上年的3%左右下调到2%左右,这是2004年以来物价控制目标首次低于3%。李强总理指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在2%左右,目的在于通过各项政策和改革共同作用,改善供求关系,使价格总水平处在合理区间。CPI下调到2%,一方面说明当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通货紧缩风险的挑战,而保持物价稳定,或者是温和的物价上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然要求;另一方面,通胀目标的下调也和中国从高增长发展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变化相匹配。此外,这也说明扩大内需任务的艰巨性。对于扩大内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四项主要措施:一是加大逆周期宏观政策力度,通过综合财政货币政策改善供求关系。二是着力提振消费,释放需求侧潜力。消费是最终需求,提振消费有利于带动国民经济循环和理顺价格。三是加强和规范内卷式价格战,使价格反映质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更大力度稳住楼市和股市。资产价格形态的改变可以提振消费,促进物价温和回升。

(三)赤字率上调至4%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为4.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较上年增加3000亿元。这些都体现了今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政策取向。赤字率首次达到4%左右,超过2020年疫情时3.6%以上的赤字率水平,为2008年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中央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坚定决心。这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出政策非常实事求是,因时因势顺势而为。从广义财政来看,全年广义赤字率接近10%;超大规模的政府支出与债务安排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今年加快需求恢复、实现5%经济增长的巨大决心,预示着将会有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间。

三、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十大重点任务”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介绍了2025年政府十大重点任务: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稳外贸稳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一)“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为首要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被置于全年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扩大内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提高至1.3万亿元。其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金额较上年翻倍。这是今年大力提振消费的主要政策工具,将推动居民消费提速,也有助于带动物价水平温和回升。后期不排除财政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可能,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有望从上年的3.5%加快至5.5%左右。

(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在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安排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居于第二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居于第三位,科教体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辅相成。在中国人口负增长和资本回报率回落的背景下,外围对华科技封锁和“卡脖子”动作频频,企图遏制中国崛起。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领域的突破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对于稳定经济增速,顺利实现2035远景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尤其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2025年“科技创新”有望成为中国经济和股票市场的重要主线。AI等新技术走向推广应用,能够提升生产效率,若需求端居民消费能够有效承接供给效率的提升,将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注入更持久的动力、更多样的活力。

  • 点赞

  • 收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