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06 | 发布时间:2024-07-05
近期,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X、X、X等地市,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的典型经验进行考察学习。
一、主要亮点做法
(一)坚持生态优先,锚定绿色发展之路。考察中的几个市始终把打好“生态牌”、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要求贯穿实施示范村建设全过程各阶段,以整治环境“脏乱差”入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全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生态修复,不断擦亮生态底色。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
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着力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X市以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转化为重点,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X市以生态振兴为支点,依托“一江两港三溪”打造“X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大力推进“环境共富”。X市充分发挥大别山革命老区传统红色文化与南北过渡地带绿色资源优势,整市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务求实效。X市、X市始终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按照浙江省“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培育中心村”的要求,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构建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X市出台《全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和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规范,“一村一品”编制景区村庄旅游发展规划,景区村庄覆盖率达到80%;X市印发《X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X市制定《乡村振兴“十百千万”工程工作导则(试行)》,指导各县区编制了示范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三)坚持三产融合,发展壮大乡村产业。X市、X市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创意)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探索第三方运营、村集体自营、国资统一运营等模式,走出一条村庄景区化建设之路,实现了强村富民。X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X市乡村休闲旅游直接营业收入破百亿元。X市围绕培育“食尚X、道地食材”品牌,推动茶叶、油茶、X菜“两茶一菜”品牌化、标准化、基地化、数字化发展,助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X县通过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和休闲农业,建设河南首个油茶绿色深加工中试基地、国家油茶公园、红色研学教育体系,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步入快车道。东岳村通过引进杭州余粮乡创运营团队,推动传统产业向农文旅融合转变,实现村集体壮大和农民致富“双丰收”。
(四)坚持共富目标,加快城乡融合发展。X市以城乡融合为抓手,扎实推动四省边际共同富裕区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共富”、“环境共富”、“精神共富”、“智力共富”、“治理共富”。X市以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经济开发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转化等方式,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6以内。X市创新推进星级美丽乡村向“星际共富村”转型升级,全市村级经营性年收入达到6.52亿元。X市通过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发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等举措,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河南省第一。
(五)坚持科技赋能,推动数字乡村建设。X市首创农业经济开发区模式,优化要素配置,每个农开区配套建设“数字乡村”大脑、“数字工厂”等平台,使之成为高效数字农业的引领之地;建设完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累计交易村级集体资产2.4万单、37.8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资金“非现金”收支体系,通过“浙农经管”系统累计网上审批37.7万笔、审批资金364.6亿元。X市大力实施机械强农、科技强农“双强”行动,创新“滴滴农机”等数字应用,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X县X村、X村、溪X村,X县X村依托“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加快智慧文化、教育、医疗、救助等率先布局,着力打造乐业型、乐游型、乐归型未来乡村。X市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3个、乡镇服务站276个、村级服务点1808个,创建农特产品电商直播基地13家。X县依托灵山科技小院开展“一院九园”和县农情调度指挥中心建设,在何家冲村推进全场景数字化未来乡村试点建设。
(六)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决策者、建设者和维护者,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南湖区创新推出“四微四有育四感”工作法,即“微网格有温度、专属服务孕育村民获得感,微改造有创意、全面激活孕育村民认同感,微治理有参与、润心小事孕育村民安全感,微经营有人气、美丽经济孕育村民幸福感”,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激发美丽经济转化,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X市通过“创新机制一线育才、不拘一格多方聚才、优化环境服务留才”等方式,推进“新蓝领、新农人、新工匠”培育,开展“乡村百师”评选,大力推进“人尽其才”,为推动人才振兴提供了有效探索。X县X村与X学院共同建设未来乡村学院,开展普惠教育和农民职业能力培训,成立溪口青春联合会,吸引80余名年轻创客加入,2022年线上直播带货400余次、销售农特产品1400余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X市实施“雁归来”工程,吸引8.2万余名X籍在外务工创业人员返乡就业创业。X县X镇通过招才引智引回正和集团董事长返乡投资2.8亿元发展食用菌产业,建立人才培养和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当地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
(七)坚持塑形铸魂,创新乡村治理方式。X市以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图书馆为重点,突出“小场景、大应用”,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率先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把红色、历史、乡土、名人文化叠加作为特色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村,每年举办乡村文化艺术周、美丽乡村音乐节等活动,组织开展《百村百故事》编撰,保护传承传统耕读文化、慈孝文化、乡贤文化;率先建立村集体“三资”红黄蓝三色预警机制,推广代理会计驻村监督管理制度,探索“股份分红+积分奖励”分配模式。X市创新“四共四筹”(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走出一条村级治理“X”新路径。X市推进“四治融合”治理迭代升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领头雁”培养,建立先富帮后富、强村带弱村机制,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创建和“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充分运用村规家训、俗语格言等资源教化推进移风易俗。X市创新“非遗+直播”方式,传承了一批X花鼓戏为代表的乡村传统文化;开展干净整洁星、孝老友善星、勤劳致富星“三星文明户”创建,有效激发乡风文明活力。
二、经验启示
(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决策推进机制,落实好“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积极推进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思维转变,坚持市场化导向,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乡贤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不断释放农村发展潜力和活力。
(二)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规划先行力求实效。从村庄环境建设到农村全面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到精神文明建设,X市、X市和X市坚持规划引领,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愿望。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生态绿色为主线,正确处理速度和质量、发展和环保、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强化机制创新,加大要素集成,统筹抓好“五大振兴”,实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乡村生活生态良性循环。坚持规划先行,充分把握好乡村建设时序度,防止一哄而上,超越发展阶段和实际承受能力。
(三)必须做好土特产文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价值追求,千方百计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和农业农村各种资源资产,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着力在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上取得新突破。要跳出单一固有农业思维模式,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实现农业向全产业链、多功能、多业态转变,创造更多的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
(四)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畅通资源要素流动。要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加快打通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户籍、土地等政策堵点和短板弱项,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持续深化户籍、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资产,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吸引更多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支持乡村建设。
(五)必须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建设治理水平。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集体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能力、谋划发展能力和乡村治理能力,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强化数字乡村建设,提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数字服务乡村的技能素养,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
(六)必须锲而不舍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20年来,浙江“千万工程”的深化和巨变充分证明,正确的决策落实离不开调查研究,唯有久久为功、真抓实干才能攻坚克难、梦想成真。相比较安康而言,发展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更需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兼顾长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锲而不舍、一张蓝图绘到底。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对标对表中省决策部署,保持历史耐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良好的作风赢得党心民心。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谋划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不断破解矛盾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建议意见
(一)编好乡村规划夯基础。扎实做好村庄分类,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确定村庄用地布局,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统筹好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梯次推进,迭代升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村庄规划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整理,盘活闲置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优先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和产业用地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力产业振兴固根基。聚焦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建设,以富硒食品产业链长制为抓手,大力实施“富硒有机”品牌提升行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强镇、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赋能推动“6+X”特色产业向集群化、品牌化、高端化迈进。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三产融合等重点,强化主体培育、利益联结、产销对接和科技服务,大力发展科技引领型、劳动密集型、农文旅融合型产业,持续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增值提升行动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完善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创新“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壮大特色经济、集体经济、联农带农经济和县域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创新乡村治理提效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配齐配硬村“两委”班子,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推动“三联”工作机制迭代升级,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体系。深化“321”基层治理模式,持续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增强网格化管理服务能力。深化“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大力弘扬孝义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四)建设和美乡村抓示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巩固“扫干净、摆整齐、改旱厕、清污淤”专项行动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力推进“千万工程”示范村、重点村创建,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为农民而建、为农民而兴”。
(五)加大人才培育强支撑。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改善农村育人、留人、引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内育和外引并举,通过鼓励能人乡贤返乡、离退休干部下乡、选派驻村工作队、组团式帮扶等方式解决当前农村人才紧缺问题;强化基层“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乡村干部后备力量储备,有计划选派优秀县镇干部到村任职,有针对性签约一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为乡镇农技、农经人才队伍快速“输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制度障碍,着力构建本土人才、引进人才、专业人才共同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