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区打造文旅胜地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浏览量:190     |      发布时间:2023-11-12

为促进文旅体商农深度融合、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大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奋力打造文旅胜地,切实推动全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根据2023年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于5月中旬启动我区打造文旅胜地工作情况专题调研。6月中旬,调研组实地了解安居古城国家5A级景区打造、少云镇“巴岳农庄”乡村旅游综合体建设、巴岳山玄天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和露营基地建设等工作情况,并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区文化旅游委、区财政局、玄天湖文旅公司等8个部门工作情况汇报,深入了解我区打造文旅胜地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广泛收集相关工作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奋力打造“产业高地、文旅胜地、宜居美地、民生福地”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旅游需求为着力点,坚持农文体商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活力经济,实现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1654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18.8%。截止2023年6月,全区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313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3A级以上景区6个、市级旅游度假区1个、市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培育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7家。

(一)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文旅胜地建设。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玄天湖旅游度假区规划、小北海国家乡村公园总体规划等规划23个,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印发《“周末到**”品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将**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微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区政府主要领导召开“周末到**”品牌提升行动动员大会、新闻发布会,让“周末到**”成为响亮名片;建立区委分管领导任总召集人的**区农文体商旅联席会议制度,清单化、项目化打表推进20项重点任务,定期召开文旅胜地工作推进会,加强跨部门沟通与合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督导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出台《**区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业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试行)》《**区旅游营销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助力文旅体企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至2023年,区财政共计安排41180.71万元用于文旅胜地项目建设。落实琵琶岛旅游项目、小北海首开区等项目用地,保障文旅项目用地需求。

(二)强化创新引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持续完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2023年**区送文化进基层活动19场次、流动文化服务进村活动749场次,惠及群众18.7万人次。建成24小时城市书房1个,图书馆走进商圈,图书场景更加生活化、服务内容更加多样化。二是强化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规划编制与实施,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场所开展赛事、表演活动,目前,巴岳寺、朱家小院、南华宫均已完成竣工验收。三是强化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推进“非遗”项目活态化传承,成立龙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新增26位市级、区级非遗传承人。在**成立中国群众文化学会龙灯龙舞委员会,并召开**龙·中华龙渊源研究学术交流会,为**龙文化发展建言献策。**火龙申请燃点粘性专利并审核通过,以知识产权形式进行非遗保护。《**焰火龙》获评山花奖,**舞龙队获中华龙狮大赛冠军,2021年至2023年发表非遗研究学术论文3篇,申报文旅部课题1项。

(三)坚持融合发展,激发旅游新活力。一是打造非遗旅游。成立**龙艺术团,《追梦·**龙》非遗山水实景剧惊艳亮相,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安居端午龙舟会、刘雪庵音乐节、非遗年货大集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来铜体验非遗魅力。二是升级古城旅游。常态化开展民俗文化表演、驻场演出,打造《以安为魁》大型实景真人沉浸式体验项目,修缮县衙、文庙并对外开放,布局元宇宙体验项目,发展国学研学旅游,安居古城入选全国非遗旅游景区、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三是创新乡村旅游。重点打造少云镇、围龙镇、侣俸镇3个“巴岳农庄”乡村旅游综合体,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激活乡村旅游新动能。持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打造露营基地7个,少云村获评“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联动南部片区10个镇打造南郊绿谷乡村公园,构建“四季南郊”乡村精品游线。持续推进“一镇一主题”乡村节会,2022年吸引游客129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亿元。四是提档红色旅游。建设少云红色美丽村庄,丰富少云故居展陈,修建少云故居文化步道,开设红色微党课。提档升级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打造以邱少云故事为主线的历史小剧,鼓励文艺家围绕少云精神创作文艺精品,邱少云烈士馆入选文化旅游部推出的国家级旅游线路长江红色基因传承之旅。五是发展体育旅游。建成龙文化演艺中心,推进周家湾水上乐园、森林营地等项目建设,举办巴岳山玄天湖“龙勇士”越野挑战赛、川渝跑者精英挑战赛等小型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体育赛事活动。成功创建中国龙狮运动名城,举办**龙马拉松、中华龙狮大赛、**龙足球队俱乐部中乙联赛主场赛事等赛事活动,持续聚集人气,有力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潜力。

(四)坚持精准发力,提质文旅品牌塑造。一是持续唱响“周末到**”品牌。全面实施“周末到**”品牌提升五大行动,从“吃、住、游、娱”四个方面策划包装重点文旅建设项目25个,总投资超100亿元,精心打造生态乡村游、古镇休闲游、红色经典游、民俗非遗游、户外运动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二是持续擦亮“**龙文化”金字招牌。不断提升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大力推动**龙走出去,2023年赴香港参加“乡情聚香江,迈向新征程——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6周年家乡市集嘉年华”活动,代表重庆到保加利亚开展外事活动。开展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积极推进**龙文创IP升级开发,澳洲茶树精油洗护系列荣获2022年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双山樱桃小酿等4种旅游商品获第四届“重庆好礼”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大赛铜奖。三是持续加强品牌营销及宣传。加强活动事件宣传营销,出台《**区旅游营销奖励办法》,成功举办5.19中国旅游日云游安居古城直播活动,圆满完成“**龙舞上云端”等活动宣传推介营销工作。**报开设“一镇一主题”系列活动栏目,刊发各镇街节会活动稿件120余条,“**新闻”播出相关消息102条,运用抖音、视频号上新31条,在上游新闻、重庆日报APP等新闻媒体发布文旅宣传专题112条,全方位、多角度讲好**故事。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旅规划、服务体系有待完备。一是统筹规划合力不足。文旅全域统筹发展的领导体制、旅游产业综合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乡村文旅产业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乡村旅游建设的整体性不够,各类资源无法形成合力;部分旅游项目倾向同质化发展。二是文旅人文服务有短板。旅游标识特色不明显,缺乏人本理念导向和融合**龙文化等特色;游客投诉机制、突发事件预案仍需进一步完善,游客满意度和公众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场馆建设有待加强;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偏少,资源缺乏有效整合;非遗宣传、展示、传承场所的建设还需加强。

(二)文旅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一是旅游资源的辨识度不高。目前还没有打造出响亮的旅游产品,如,安居古城旅游产品特色不够,人气引入不够,未形成特有的旅游吸引力;对年轻群体的旅游需求考虑不够,重传统而轻时尚,新生活力焕发不足。二是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充分。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古遗迹、古宅、历史文化名人等大都停留在学术研究,文旅融合缺乏有效载体支撑。三是培育优质文旅企业较少。文旅产业链短小,纵向延伸不充分,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产业较少,且现有文化企业多为小微企业,规模不大品质不高,且旅游项目以传统观光型旅游为主,高品质旅游产品数量欠缺,产业附加值较低。

(三)文旅关键要素制约有待破解。一是专业人才引入不够。目前相对缺乏文旅项目的打造、策划、宣传等专业营销人才,制约着文旅产业项目高质量发展。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文旅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文旅融合发展的筹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融资渠道窄,远不能满足文旅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目前乡村产业项目大多处于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阶段,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普遍存在规模小、品牌弱、质量差等问题。

三、工作意见建议

(一)加强统筹、科技赋能,实现文旅胜地建设新发展。一是加强高位统筹。由行政主管部门成立文旅联盟,围绕文化强区建设、持续提升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和“周末到**”品牌提升行动,深入挖掘**龙文化基因,加快推进我区打造文旅胜地,打造**文旅四大引擎,持续擦亮“龙灯龙舞”、“安居古城”、“生态原乡”、“少云故里”四张金名片。二是强化组织保障。理清各相关部门职能,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范合理运营,合力推进文旅事业发展;严格高标准实施规划,强化监督、从严把关,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功能及空间布局,确保文旅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开发。三是坚持科技赋能文旅发展,创新探索大数据应用实践,开发城市大脑智慧文旅系统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提升文旅服务水平,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为游客提供更美好的旅游体验,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

(二)挖掘资源、特色发展,找准文旅胜地建设着力点。一是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全面梳理**地方文化的孕育、演进和发展历程,加大对历史人文资源特别是具备世界影响力资源的挖掘、发扬和保护力度,讲好**文化故事,加速研究成果向文旅转化利用。启动龙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龙灯彩扎等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中华龙文化旅游名城影响力。二是持续发展特色旅游。深入研究我区各景区性质、旅游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结合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目标,深度融合“**龙”“龙乡水土生”等区域公共品牌,创新开发旅游特色商品;提档升级邱少云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全面推进“巴岳农庄”建设,丰富拓展安居古城旅游业态,大力推进体育旅游发展,真正做强具有**独有魅力的现代旅游。三是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加大培育优质文旅企业力度,形成国企主导、民企辅助的体系。搭建统一农文体商旅数字化平台,统一调度整合文旅项目资源,设计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串联全区重要文旅景点。依托重点节会、体育赛事活动,构建全方位宣传营销体系,大力推广**文旅品牌,持续聚集人气、商气,打造旅游消费高地。

(三)打造精兵、融入市场,提升文旅胜地建设软硬环境。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组建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旅游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专家库,发挥好专家学者的助推作用,为我区文旅胜地建设的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献智出力;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探索改革国有企业专业人才招聘方式,通过项目带动,着力引进创新型、科技型、管理型、营销型文旅专业人才,并优化国有企业薪酬绩效体系,留住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我区文旅胜地建设水平提升添砖加瓦。二是建立灵活开放的投融资环境体系。认真研究上级相关文旅政策,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结合我区实际,加大项目包装力度,向上争取文旅产业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并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运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发社会资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多方面拓宽筹资渠道。三是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相关区市县共建一体化旅游交通网络,提升区域交通运输水平,加快构建“两高两普一城际两轨道”铁路网,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持续提升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景区停车场等服务功能,推进旅游标识系统标准化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协调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文旅配套设施融合建设,协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不断提高文旅项目综合效益。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