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如何写出“走心入心”的好文稿?

浏览量:184     |      发布时间:2024-10-17

如果说在体制内,或者说在职场内,对于多数人来说,有一门技能是硬通货,那么这门技能就是“写作”。因为“写”是除却“说”之外的一种有力表达形式,所写的东西可超越时空限制长久存在。无论我们身处职场任何阶段,最不能松懈的便是修炼写作之技能。至少,不能让写作成为我们的短板。

既然写作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下手呢?套用时下流行的一个网络句式,我们谈公文写作,不能只谈公文写作。

公文公文,其目的为“公”,其载体为“文”,即通过文法实现经世致用之目的,简单来说,就是传播观点、统一思想、推动工作。

既然其目的在于“用”,那么我们就不能只看到写法,更应该看到写法背后的“用法”“干法”“想法”。有了内容,然后才能讲求写法,通过得体的文字、清晰的逻辑来“传道解惑助业”。

对于初学者来说,固然要花上一些时间来研习写法套路,但切不可本末倒置。如若肚子里有货,只是缺乏有效包装,尚可拯救。可若是内容单薄,反倒用词华丽,就救无可救了。若想真正进阶,有朝一日实现“写作自由”,那须得在思想上、格局上、实践上多加精进。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写作能力的进阶呢?如何才能写出不仅可用好用,而且耐读好读,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文章呢?

有没有那么一种一招吃遍天下的神秘招数?我相信这是所有写材料的人都幻想过的问题。但是现实很残忍,事实上有也没有。公文虽然章法大体固定,但是在具体使用上千变万化。如若不然,那就不用一份份起草公文了,只需要机器人将其数据更新、重组即可。如若这样,文章之匠气、腐朽、死板,可想而知。

公文写法之奥妙,正如下厨炒菜一样,素材和配方固定,但是否好吃关键在于如何烹饪。看似玄学,也并非毫无门道。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修炼提升。

一要站得高,常思格局从何而来。

一篇文章的成色如何,首要在于其层次之高低,或者说起笔之高低。如果一篇文章在谋篇布局和思想层次上相对平庸,不能在思想和观念上给读者冲击或者启发,缺乏信息量,即便写得再华丽,其价值也只能是一个小而精的豆腐块。我们读一篇文章,就仿佛同作者神聊。如遇到一个远看外表十分出众之人,真正坐下来聊天时,却发现言谈乏味之极,这时候我们的遗憾和失望往往会加倍。

文章之价值,既不在于言辞的华丽,也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思想的深邃和观念的新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鞭辟入里、抽丝剥茧。在读到一些好文章时,我们常常会抚髀兴嗟,感叹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好的妙笔?为什么自己就只能见山是山,看不到“山”之外的东西?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站位有关。

那么如何不断提升站位呢?格局视野从何而来?当从深入的学习中来,到深入的实践中去。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上接天线”,要把关心大局大势作为一种日常心态,时常关注时事动态,掌握事情变化,保持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或者出现南辕北辙的偏差和谬误。设若时、势、事等因素在心中皆有一盘棋,那么提起笔来,自然是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其次,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学习,全方位学习,最好的状态便是各行各业的知识都有所涉猎,至少所在单位各条线情况都有所了解。设若只是在能力圈内做加法,那么便多少有些画地为牢,无法实现触类旁通,自然也就无法修成“大法”。

二要想得深,常思想法从何而来。

如果说写作是对思维的一次整理,那么文章便是思考的结晶,至少是呈现在纸面上的结晶。因此,提升写作之功的根本在于修炼思维。

为什么有些人写起文章来下笔千言,倚马可待,自己写起文章来却是抓耳挠腮,如热锅煎熬。归根结底在于思维能力的差异。思维能力之提升实非一日之功,必有赖于日日精进,必有赖于大量的阅读、广泛的实践和深入的思考。

思维能力的提升,自然是多方面的。对于我们写公文来说,最直接有效的应该是提升自己的结构化思维水平。什么是结构化思维?网上有诸多解读,但是归根结底就是告诉我们,在思考一件事情之时,不能角度单一,要有多元角度,比如正反利弊、“六顶思考帽”式思维、“PDCA”循环等。我们只有下意识地去修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提升思维深度和宽度,那么下笔之时,思绪才会从八方涌来。即便一时之间遇到了不熟悉的领域,也可依靠常见的思考模型进行多维度分析。

掌握了思维方式上的进阶路径,我们所掌握的写作套路便不再只是刻舟求剑式的僵硬套路,而是可以因时而变的智能套路。

三要听得进,常思办法从何而来。

我们讲学习,并非只是说“纸上学习”。学得好不好,最终还是要依靠实践来淬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理论学习或者书本学习,想法有了,写法也掌握了一些,但如果不加以实践,写出的文章就会不接地气、不够生动,文章就会很“空”,缺乏真正好用可用的办法、干法。这是我们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近期因为工作原因,密集到基层调研。当与各条线各岗位一线工作者面对面交谈时,才发现基层管理者思维之活跃、办法之丰富,是我们在办公室里无法想象的。正如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记者会时所指出的:“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当我们带着想法真正扎根基层,不再走马观花,以求教者和倾听者的心态下沉,真调研,听实情,在熟悉“上情”的基础上沉下去了解“下情”,就能获取真实的一手材料和新鲜案例。如若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系统集成,是极有可能将民间智慧迭代为高阶打法的。这也许便是某种创新的诞生。

四要讲得真,常思话从何讲起。

写文章,既应追求大格局大视野,不能失之过浅,又应追求真情感真细节,不能过于阳春白雪。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公文公文,受众为“公”。最怕的不是言辞朴素,怕的是讲得太玄,令人摸不着头脑。缺少了“地气”的公文,最可能的下场就是领导读得累,群众不爱听。拿修辞来说,满文皆华彩,则全文无华彩;满文皆用典,则形同掉书袋。真正的好文,往往是读来真实可爱、文风酣畅淋漓的“普通话”。唯有能够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实现传播思想和统一共识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行文时,不妨多用普通话、大白话。能够用多数人听得懂的“人话”讲明说清高深的道理,才是真正的高手,这便是所谓的“深入浅出”。

五要立得稳,常思逻辑如何自洽。

俗语说“船头坐得稳,不怕浪来颠”,这是说我们做人做事要站稳立场,方能行稳致远。如何在纷繁复杂之中理清思路,如何在一片嘈杂中明辨清音,如何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中找出最合适的方向,需要我们修炼强大的精神内核。

一篇文章的稳定性,首先便在于其观念之稳定性,即观点能够立得住脚。那么如何才能立得住脚呢?首先要做的便是逻辑自洽。无论是采用横向结构多重并列式论述,还是采用纵向结构层层递进式论述,都要注意前言与后语衔接密切,论点与论据匹配贴切,结构层次清晰明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文章结构布局要尽量避免杂糅,否则很容易陷入各个版块各说各话的境地,不在一个层面上讨论问题,形同“鸡同鸭讲”,不知所云。

那么,我们该如何训练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呢?不妨试试思维导图这种工具。日常精读好文、长文之时,常用思维导图来做笔记,试着层层剖析文章结构。多做几次“解剖手术”之后,自然对于文章肌理会有更深的体会。

六要写得实,常思如何有血有肉。

文章的可读性,源于其真实性和丰富性。如果空有华丽的语言辞藻,恐怕写得再美别人也读不下去,只能沦为摆在架子上的花瓶。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既主题鲜明又内容丰富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三有”:有观念想法,有数据支撑,有案例佐证。不妨多多借鉴“PPT”式思维,多用可视化手法,以数据、荣誉、人物事迹等“可视化”案例来证明,做到见人见事见细节。少一些正确而普适的空话,多一些真实而动人的细节;少一些高深新奇的概念,多一些扎实管用的干货。真正的好文章,往往是夹叙夹议,读时津津有味,掩卷又余音绕梁,令人大受启发,产生情感共鸣。

七要摆得妙,常思如何详略得当。

我们写文章时,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往往只能顾得了一头。面上情况讲完了,深度就不够。深挖了细节,又丢三落四了。这就要求我们好好修炼“点面结合”的布局手法。在写面上工作时,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总结提炼。在写点上工作时,反倒要用细笔勾勒。如写工作总结时,各项工作内容都要提到,不能轻易丢掉任何一块,但用笔深浅上可有所不同,亮点工作详写,常规工作简写。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根据文章主题或使用场合,我们会采用不同的排兵布阵方式。但是无论何种布阵方式,都要注意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一要注重结构上的连贯,二要注重风格上的统一。这就如同装修房子,设若布局毫不合理,客厅非常大,而卧室极小,又或者每一部分都有风格,而整体呈现杂糅之势,你依然不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美的建筑。写文章也是同理,切忌出现整篇文章全是“散兵游勇”的情况,又或者说是“波希米亚式”的拼接风。

八要收得住,常思如何收放自如。

高手写起文章来,往往是下笔千言,却容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那就是拖泥带水、枝枝蔓蔓,总想着在一篇文章里把所有事项都说清。

过于求全,反而会不全。写文章之时,要有些精要主义的精神,敢于断舍离,敢于大刀阔斧,杜绝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冲动。否则文章会因此显得不够有力,重点不突出。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太长不读”的信息时代,文章过长,会极大损害文章的传播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简洁明了呢?最简单的做法便是,一个观点只在一个地方出现,不赘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短、实、新”文风,值得我们好好研习。

公文写作之道,虽无定法,但大道至简,就在于“致广大而尽精微”,立意要高,落笔要小。文章最终的水准,说到底,取决于撰写者的认知,所以在行文前后,我们不妨“五问”自己:

一问:是否上接天线?是否高度关注上级政策文件,有一定的政策敏锐性,还是思想观念老旧,缺乏对最新形势的感知?

二问:是否纵观全局?是否站在单位总体情况上去谋划工作,有一定的大局观,还是只是各自为营、各扫门前雪?

三问:是否横向对标?是否密切关注同行同业的发展情况,及时吸收先进经验做法,还是总是老调重弹?

四问:是否有内在联系?是否有整体规划,各项工作之间是否有连贯性和协同性,还是脚踩西瓜皮,溜到那里是哪里?

五问:是否下接地气?是否结合单位实际,想法可落地,理念不与实际脱节,还是典型的理想主义、纸上谈兵?

虽然作为材料人,我们常自嘲自怜,但设若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修炼,不难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提升,更是工作能力的提升。愿我们都能在自我精进之路上,一路生花,且行且歌!

原文《如何写出走心入心的好文稿?》刊登于《秘书之友》2023年第6期。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