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366 | 发布时间:2024-08-28
同志们: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担负着将上级党组织的政策方针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任,是贯彻落实党的政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如果党的方针政策不能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是“空中楼阁”。概括地说,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就是党的基层组织对上级党组织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的能力。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强弱,关系到党的战斗力的强弱,关系到党的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走得是否顺畅,甚至关系到党能否长期执政。我们要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基层党组织执行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早期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最早开始了对无产阶级政党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研究。列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将社会主义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继续深化了对无产阶级政党执行力建设的研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我国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思考与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意识到了基层党组织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作用。1846年至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德意志工人协会和布鲁塞尔民主协会等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各国共产主义者之间的联系,清除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想,解决工人组织涣散的问题。1847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持和改组下诞生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组织。同时,二人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对同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最基层的单位为支部,支部之上为区部、区部之上设立总区部、总区部之上设立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为全盟的最高权力机关。《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所规定的支部就是基层党组织的最早阐述。1850年,同盟起草的新章程取消了之前组织机构中的总区部,把之前的五级组织精简成了四级组织。虽然党组织体系有所变化,但新旧章程都将支部列为同盟的组织结构之一,彰显了支部的重要性。对支部如何建设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做出了人数上的明确规定,“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除此之外,在支部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以及接收新盟员加入的程序上也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都非常注重发挥支部的地位和功能。1850年3月,在他们所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就阐述了支部的重要作用,认为工人协会的核心应该是每一个支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付出了实践,按照民主制的原则改组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规定了党组织的产生原则和选举方式,那就是要坚持民主制度。选举者并不是不可变更的,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随时进行更换。选举出来的盟员,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应该遵循互相帮助的原则。为了保证执行力的效果,还需要加强党组织的纪律建设。《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纪律要求做了明确规定。比如,盟员对同盟的决议要有服从性,要严守盟的秘密,不能参加其他与共产主义相左的团体,违反盟的纪律的盟员甚至会被开除等。这就为加强盟员的组织纪律性、保证基层党组织执行力提供了纪律保障。
(二)列宁对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探索与贡献。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行力建设理论的基础上,围绕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本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理论。
在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列宁认为首先要加强组织间的团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革命面临的一个严峻的形势就是革命运动呈现出极为分散的状态,地方党小组之间没有联系,无法将革命力量汇聚起来。为此,列宁认为搞好团结才是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当前最要紧的任务,也只有团结才能建立起一个巩固的党。随后,俄国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机会主义问题,为了批判这种错误倾向,列宁在《退一步,进两步》中阐述了党组织的建设原则,认为组织才是争取斗争胜利的最有力的武器,他指出:“我只是以此来十分明确地表示自己的愿望,自己的要求,使作为阶级的先进部队的党成为尽量有组织的,使党只吸收至少能接受最低限度组织性的分子。”列宁主张无产阶级政党要有严明的纪律性。他指出:“谁也不敢否认,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殊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一般和整个来说,是个人主义和不能接受纪律和组织。”在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上,列宁强调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他主张“把工会中按行业组织的社会民主党支部和按地区建立的党支部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覆盖面广、功能完善的基层党组织网格化体系。
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纪律性上,列宁认为严格的组织纪律是发挥基层党组织执行力的重要保障,没有革命纪律就无法开展斗争。1913年,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很多国家成立了共产党组织,然而一些共产党组织由于缺乏斗争经验出现了“左”倾错误。为了批判这种现象,阐明党的纪律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重要性,列宁指出,“如果我们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那么布尔什维克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为了维护党组织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列宁认为如果党员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出现,应采取包括开除出党的一切有效措施予以应对。
二、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是我们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此项工作关系到党的政令是否能够全面有效落实,百姓是否能够受益,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拥护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关于基层党组织执行力建设的丰富经验。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对于早日实现“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的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新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1.大量吸收党员。中国共产党担负着神圣的斗争使命,为了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首先要壮大自己的革命队伍。1922年,旅莫支部的罗亦农认为当前党的组织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党员人数太少,二是组织比较涣散。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党组织必须在进行扩大的同时还要对党组织进行相应的整顿,以提高战斗力。在吸收党员的工作中要区别对待知识分子和工人,对于吸收知识分子作为党员可以严格一些,而对于吸收工人作为党员,只要工人具有阶级觉悟就可以了。旅莫支部还在党的四大提出了要尽快扩大党员数量的建议。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员数量仍不能满足革命工作的需求。1926年,陈独秀指出,“不急谋党员数量上的增加,便是对党怠工,便是一种反动行为”。在全党的努力下,截止到1927年4月,党的五大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党员数量的急剧增长,为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
2.注重对党员的教育。由于早期党员发展速度过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党员整体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为此,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皆在提高广大党员的政治素质。从1921年到1948年,我党先后创办了《劳动周报》《向导》《救国报》《人民日报》等众多刊物,旨在全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坚定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中共六大将教育新党员作为党支部三项基本任务之一。此外,我们党还开展了两次集中教育活动。第一次是1941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原则。第二次是1947年开展的“三查三整”的整党运动,改进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净化了党员队伍,提升了党的战斗力。
3.注重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目的和依靠,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注重群众工作。1922年,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提出了两大要求与七项原则,明确规定了党的活动离不开群众,必须要深入到群众中去。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以“三大作风”对长时间以来我们党形成的优良作风进行了高度概括,密切联系群众就是其中之一。为了争取群众支持,推动革命发展,巩固革命成果,我们党分别于1928年和1929年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土地关系,用法律形式保障了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
4.加强纪律制度建设。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线。没有严明的纪律就没有团结统一的组织,党的政策路线就不能顺利实施。为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党的三大通过的党章对党员的入党条件做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党员介绍人由一人变为两人,增加了新党员的候补期。党的四大通过的党章对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做了更加细化的规定,开始注重加强对党员的日常化监督。为了整治党内存在的一些思想不纯、作风不正的“投机分子”,铲除贪污腐败现象,1926年,党中央颁布了《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彰显了党反腐倡廉的坚强决心。1927年,“政治纪律”的概念在党的五大首次被提出,对凝聚党的战斗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五大设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通过的党章还设立了“监察委员会”专章,对党的纪律检查体系做了开创性的探索。
(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发展
1.科学发展党员和巩固基层党组织。1950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的指示》中对发展党员工作突出了“严”和“稳”的基调。党组织以“公开建党”的方式代替“自报、公议、党批准”的党员发展方式,并决定重点在城市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以改变基层党组织分布不平衡的问题。1956年,八大党章第一次出现了“党的基层组织”的提法,并将基层组织的一般任务扩大为八项任务。
2.开展整风运动。随着革命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和党组织的不断扩大,部分党员在思想上和作风上逐渐暴露出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1950年,党中央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克服了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居功自傲的思想歪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1951年,党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对有关整党建党工作作出规定,把“第四部分人”以及“第二部分人”和“第三部分人”区别对待。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把整顿党风列为党的八项重要工作之一。到1954年春,整党运动结束时,“经过整党,共有32.8万人离开了党组织”。
...
(奋书文库官网首发,共计超过1万字)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