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00
发布时间:2025-04-1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扩大)会议暨县委书记点评法治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部署,按照省委、市委关于法治建设的工作要求,总结我县法治建设成效,分析存在问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部分“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不足,增强法治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
近年来,县委坚持把全面依法治县作为基础性、全局性工作来抓,以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推动法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出台《法治某县建设规划(2021-2025年)》《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构建“1+N”法治建设政策框架,将法治建设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链条。二是法治政府建设提速增效。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一件事一次办”事项200项,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8%,在全市率先建立“首违不罚”“柔性执法”清单,行政执法满意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司法公信力持续提升。县人民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获评全省示范单位,县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工作典型案例被最高检采用,刑事案件律师辩护覆盖率达100%,司法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四是法治社会基础更加夯实。建成县级法治文化公园1个、乡镇法治广场12个,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训30余场,培育农村“法治带头人”500余名,全民法治素养逐步提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县法治建设与新时代要求、群众期待相比仍存在差距:一是法治思维还需强化。少数干部“人治惯性”依然存在,决策“拍脑袋”、办事“凭经验”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执法司法质效有待提升。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问题仍未根治,部分案件办理存在“程序空转”现象;三是法治社会根基尚不牢固。群众“信访不信法”观念根深蒂固,企业法治合规意识薄弱,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四是法治监督存在短板。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动态监督不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法治监督的渠道不够畅通。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推动法治建设向纵深突破
2025年是全面依法治县的关键之年,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主题,以法治护航“十四五”规划深入实施。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突出政治引领,筑牢法治建设“压舱石”
始终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绝对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挥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牵头抓总作用,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法治领域重大问题。健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将《民法典》《行政处罚法》等纳入领导干部必学内容。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对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涉法事项实行“双重把关”,确保决策全程合法合规。
(二)紧扣发展大局,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新高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县推行“一业一证”综合许可模式;开展“法治体检进企业”专项行动,组建律师服务团为50家重点企业提供合规指导;建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涉企纠纷实行“快立、快审、快执”,坚决惩治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电商、农业等领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护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三)坚持惠民导向,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法治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群众获得感上。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提质扩面,实现每村(社区)至少有3名“法治带头人”;深化“三官一律”进网格,建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定点联系村(社区)制度;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加强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对农民工讨薪、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等案件实行“优先办理、优先执行”。
(四)强化监督制约,织密权力运行“防护网”
权力必须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在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领域推行“全员执法记录仪”制度;建立“红黄蓝”执法预警机制,对执法不规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深化司法公开,推动庭审直播常态化,建立“生效裁判文书全员评查”制度。强化人大、政协法治监督,聘请1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法治监督员”,对执法司法活动开展常态监督。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