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加快国有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浏览量:160     |      发布时间:2024-08-1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南,指明了国资央企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向。**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抓好增“新”提“质”、以“新”促“质”,紧紧抓住科技、效率、人才、品牌四个要素,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是根本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中央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源”(技术源头)“升”(产业升级)“态”(产业生态)布局,其中首要的就是技术要有来源,要做到“顶天立地”。当前,公司对科技工作重视程度、研发投入强度、人才引进力度都有欠缺,实用型、应用性的专利工法等“底层技术”离高新技术企业标准还有不小差距,助力两翼腾飞的效能还显不足,必须强化科技强企、创新引领,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

(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学技术委员会,组建专家委员会,强化对科技的统管,持续提升科技管理效能。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揭榜挂帅、容错纠错等制度机制,在技术研发、成果奖励、人才引进、科研投入上真正落地落实,提升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完善产学研合力攻关机制,加强科技成果和研发需求信息双向交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构建务实高效、开放灵活、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二)进一步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总工程师技术引领作用,调动广大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形成人人研究技术方案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项目科技创新“三四五”活动,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变更、工艺变化、工程量变动,为二次经营创造条件,确保“综合成本最优”。围绕业务结构,依托大型工程项目,加强沥青混凝土心墙等重大关键技术科技课题调研,做好人员、资金等保障,争取取得突破。学习运用品茗、理正等计算软件对基坑支护、高支模等进行验算,保证方案的准确性,确保关键技术可行可靠。

(三)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坚持聚焦“三场”、发挥“三力”,在应急救援、新能源、抽水蓄能、机组安装、输变线路等重点领域进行关键性技术研究,积极参与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组建应急研究所,推进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申报,开展洪涝、地质灾害、泥石流、堰塞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工程救援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打造工程救援和抽蓄等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二、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提升效率是关键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升质量效率,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锚定企业发展目标,压实各方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质量效益,有效防范风险,扎实推进对标创一流行动,推动全要素价值创造能力提升,持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注重强化层级管理。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实行“公司管总、分公司主责、项目部主战”的履约管理体系。公司层面重点抓好统筹调配,实施“五个统一”管理要求,即:管理团队力量统一、合同管理统一、整体施工方案统一、内部资源调配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分公司要强化项目管理的主责意识,坚持效益中心的定位,将主要精力放在管好在建工程上,严格把控计划和资源投入,协调跟进解决重难点问题。项目部要发挥好成本中心的作用,尽好安全生产、履约交付、创效盈利、人才培养、品牌营造的“五个责任”。要树牢全周期、全要素管理理念,坚持市场、工程、经营、物资、成本、财务、人力等部门整体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发挥项目管理的最大效能。

(二)注重加强过程监管。要改变以往“年底算总账”的考核方式,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和考核,做到“以过程保结果”。聚焦重点项目,组建专家团队,采取三级联动的方式组织集中编制策划和重大方案,做好方案技术、经济对比分析,确保“策划、施工组织、评估”三个纲领性文件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强化策划、施工组织、方案的刚性落实,对随意变更、落实打折扣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坚持新中标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顺利实施、收尾项目加快完工的思路,严密抓好在建项目进度过程管控,重点搞好“三抓一严肃”,即:抓工序转换、抓资源配置、抓现场组织,维护下达施工产值计划和进度的严肃性。同时,坚持做到“四个紧盯”:紧盯重要节点目标,紧盯资源配置是否到位,紧盯重难点问题解决,紧盯危大工程作业。

(三)注重用好信息化平台。强力推进各类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升级完善外部施工资源和商务成本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制定项目实时指挥监管系统建设需求方案,开发危大工程管控和爆破辅助设计系统,在集团统筹部署下推进工程管理和应急救援、应急产业的全链条数智化建设,实现网上实时指挥调度、综合监管、智能分析等功能,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以及决策支撑服务,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人才队伍是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一)拓宽渠道“引才”。坚持满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并重、校园招聘与社会招聘并举,与南昌大学、长安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深化战略合作,同时打破目标院校区域限制,向欠发达地区院校和家庭条件欠佳学生重点延伸;积极探索走开大专职业院校毕业生招聘路子,解决机电、输变电等专业操作层骨干紧缺问题;以抢市场的思维眼光抢人才,紧盯规模扩大、业务拓展、资质维护所需,通过公开招聘、定向猎聘、一事一聘等方式吸纳成熟人才,尽快补齐设计院、质检公司人才短板,提前储备项目经理、总工、经营等项目管理团队力量。

(二)多措并举“育才”。着眼解决项目管理力量弱、无技术人员多、持证率偏低的问题,把项目部作为人才“孵化地”和成才“磨刀石”,探索构建分子公司本部“常委+高管+综合事务部”的精干管理链,重心下移压减人员,把多数部长、业务骨干投送一线充实力量,通过上下轮岗、交叉任职等途径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出台《专业化施工队建设指导书》,建强6类11支专业队伍,同时,各分子公司均组建测量队,所有项目配备自有测量人员,解决更多技能型职工出路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对“有证但实操能力弱”人员分批送到职业技校“回炉淬火”,对“无证但在管理岗”人员全部转回原有操作岗限期取证,对“躺平”的富余人员,由公司统一组织再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对应岗位,使操作岗与管理岗比例结构总体平衡;将“分子公司部门以上人员、业务骨干考取一级建造师证率”纳入考核指标,明确人人都要考证取证、干部应评尽评职称,下大力补齐证书缺口。

(三)量体裁衣“用才”。坚持“以德为先、基层优先、业绩当先”,大力培树使用在深化改革、扭亏脱困、担负大任中知重负重、敢于担当、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和体制束缚,树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新标”;抓实三级青年人才梯队建设,做好选苗、墩苗、育苗文章,逐步提升中层以上年轻干部占比;高度重视新生力量培养使用,对新招大学生全部放到基层2年以上,进行多岗位、全方位历练,力争3-5年胜任项目部门负责人、8年能当项目经理、10年个别优秀人员入围分子公司班子,切实让各层级、各年龄段干部都有干劲、有奔头、有希望。

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品牌建设是支撑

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其关键就是以“新”促“质”。当前,安全应急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作为与综合消防、安全生产、矿山安全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列的国家工程救援专业队伍,公司要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和产业发展上站排头、当链长,打造应急救援安能品牌。

(一)打造“能力过硬、梯次合理”的新队伍。完备的组织体系、过硬的作风形象是公司区别于央企其他救援队伍的鲜明标志。要按照“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标准要求,传承保持军队优良传统,着力推进基地正规化建设、军事化管理,进一步健全抢险要素、规范建设标准、细化编携配装,通过工程建设、实战演练,深化技术装备与人的结合,提升执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针对应急救援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的特点,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水电铁军精神,使广大员工永葆血性和战斗力,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二)升级“高精尖智、体系配套”的新装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和技术被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在兼顾机动灵活性、操作简便性等方面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常规装备智能化、大型装备模块化、小型装备便携化、单一装备专业化,在未来的救灾一线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利用高精尖技术的无人机、卫星遥感、水下探测器等能够实时获取灾情信息,智能机器人可以进入危险区域进行搜救和物资配送,空中、地面、水下救援装备实现信息共享、高效协同,形成一套完整的救援体系。装备的应用重在人装结合,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来掌握装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对高精尖技术装备的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转化应用,不断提升救援装备的智能化、高效化、协同化水平。

(三)培育“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新业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应急产业创新,特别是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安能核心功能、核心竞争力的重新定位,决定了公司要转换赛道,围绕应急救援、应急产业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反哺应急能力提升。要借助“安能救援”品牌影响力,探索投资入股、整合并购、品牌合作等方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应急产业结构;发挥“综合平台”功能,以数字赋能为手段,重塑中央企业联合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拓展应急知识培训与普及、应急救援演练与推演、应急场景体验与推广、应急科技与创新、应急人才培养与应急文化传播等业务领域。同时,积极拓展央企国企大流域、大梯级、大管线应急综合保障服务项目,推广“工程建造+应急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形成以防灾减灾救灾为核心的全新应急产业驱动模式,将应急主业做强做专做大。

汇报完毕,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首发于奋书文库)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