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19 | 发布时间:2024-08-07
同志们:
从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到今天乘风破浪的“复兴号”巨轮,从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党,到今天拥有九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在风雨洗礼中,以百年大党之姿屹立于世界政党之林。但正所谓“大有大的难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大党独有难题”重要命题,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1945年,毛泽东在与黄炎培的“窑洞对”中,给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这条新路,就是民主。”76年后的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和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实践心得,在“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的古语启示下,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这一历史难题系统思考后取得的关键成果。那么,作为“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当前面临的难题为何是其独有?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时空,两代党的领导人站在不同的历史方位上所提出的两个“破题”思路,其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联?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又应如何把这两个答案有机整合到政治实践中,使中国得以在跳出治乱兴衰循环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崛起和腾飞呢?对于这些问题,要回到中国政治制度的独特结构、回到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独特逻辑、回到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脉络中,才能找到更恰当的答案。
一、大党独有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挑战
基于对当前所处历史方位、党情世情和目标任务的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在政治学视角下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执政挑战进行系统分析,有助于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对“破题”关键进行深入思考。
(一)何谓“大党”:比较政党政治视野下的概念探究
纵观当前世界政党光谱中的近万个现存政党,能称得上是“大党”的政党不及百个,而像中国共产党一样长期具有较大政治影响力的“百年大党”更是屈指可数。政党的规模是判断一个政党是否是“大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政党自身的属性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例如,无产阶级政党往往具有庞大的党员队伍和严密的组织结构,而资产阶级政党受到其多党竞争体制和精英主义政治的影响,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党员数量也较为有限。
由于国情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作用,不同国家的政党发展道路都有着较大差别,但在对比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何种政党类型、存续于何种政治体制之中的“大党”,都具有组织规模大、存续历史长、意识形态稳定等共同之处。首先,一定的组织规模是政党向社会宣传和传播自身施政纲领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现代政党提升自身影响力和代表力的基础。相较而言,大部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规模要大于资产阶级政党,这是由于其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拥有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追求通过改造社会来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目标,因此其对于民众的代表性和动员能力也往往更强。其次,时间维度上较长的存续历史是政党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保障。无论是在政治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政党,还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崛起的政党,对于每一个政党而言,在时局动荡中不断斗争的过程,既是对政党生命的严峻考验,也能实现其在现实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中的自我发展,这为政党将自身的实践理论化、目标具体化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时间条件。环顾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几十个“百年政党”,尽管有的政党现在已呈现衰败的迹象,但从它们百年激荡的历程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曾在世界发展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最后,稳定的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能够立身于世界政党之林的根本所在,也是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撑。正如托克维尔所谈及的那样,大党应是那些“注意原则胜于注意后果,重视一般甚于重视个别,相信思想高于相信人”的政党,它们“行为比较高尚,激情比较庄肃,信念比较现实,举止比较豪爽和勇敢”。
从政党的意识形态类型来看,不管是共产主义政党还是资本主义政党,亦或是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等,历史上都曾发生过大党连续执政失败的案例,尽管其中也不乏经济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最为核心的影响因素还是在于党内意识形态的分裂和理想信念不坚定,由此导致派系斗争、官僚腐败等现象严重,最终危及自身的政党生命。综合来看,政党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组织,其受到自身所处的不同发展环境和权力结构的塑造,即便如此,每一类事物的“共性”往往都寓于“个性”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对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独特性进行挖掘,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党“何以为大”这一问题的多重内涵。
(二)缘何“独有”: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内涵透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大”,不仅体现在跨越百年的奋斗历程、不断壮大的党员队伍以及对共产主义终极目标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长期坚持上,体现在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中,也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历史责任与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里。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可以概括为组织规模独有、政党文化独有、发展道路独有和目标追求独有四个方面。其一,组织规模独有。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拥有的党员总数为9918.5万名,党的基层组织517.6万个。
事实上,就世界上党员人数千万以上的政党而言,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唯一”,但相较于如印度的人民党、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等入党手续相对简单、党员和普通支持者无异的松散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拥有着十分严格的党员发展程序,每一名申请人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党支部教育、培养、考察,直至最后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往往需要至少两年的时间。因此,中国共产党组织规模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党员人数之多,也在于其在严格遴选程序下所体现出的显著的“先锋队”性质,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所在。而如何长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也成为党在未来发展中需要面对并解决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其二,政党文化独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都离不开中华文明的丰厚滋养。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格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禁锢人民思想的长辫、束缚妇女自由的裹脚布等历史糟粕被相继抛弃,民族戏曲、国画书法、中医中药等优秀传统文化却仍得以在快速变化的洪流中传承,而在更深层次上一脉相承的“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天下为公”的“天地观”和“尚和合、求大同”的处世之道,正是华夏文明基因绵延不绝的根本所在。这些文化精粹经过长期的内生性演化和渐进性发展,成长出了今天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党政治模式。可以说,中国历史中传承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力的不竭养分和政党自信的思想源泉,而中国共产党所拥有的先进政党文化,则是党的建设实践的关键支撑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领。其三,发展道路独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改革创新、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方面体现了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话语垄断,为世界上其他后发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提供了精神激励和经验参照。走在这条康庄大道上,中国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的风险和挑战,创造出一系列令世界都为之瞩目的“中国奇迹”。但康庄大道并不等于一马平川,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也曾由于发展操之过急,反而使自身陷入一段时期的困境之中,由此,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正因为所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之路,面对前路的泥泞和荆棘,更需要在正确是非观的引领下,不断磨炼自我反思的智慧,在根本原则问题上站稳立场,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行。其四,目标追求独有。党章总纲的第一个段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有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崇高理想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本位观的主导下,以独具魄力的政治理想引领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所以具有比其他很多政党更加崇高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理论的先进性和行动的正义性。先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树立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自信从容、一往无前的思想指针;而始终坚信我们正在进行的是正义且伟大的事业,是广大党员源源不竭的磅礴动力。与此同时,要想成功实现政党自身恢弘远大的目标追求,还需要把握好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多重张力,保证建党立业的“初心”不蒙尘、不褪色,这亦需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理想的征程中进行更加审慎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三)“难”在何处:从理想到现实的多重挑战
任何政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着各种不同层面上的难题,这是政党生命周期中的一个必然规律。
回顾世界政党发展变迁的历史,可以看到,有很多大党能够在混乱中崛起,但却又从辉煌中走向衰败甚至消亡。形成于墨西哥社会革命时期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成立之初不仅将各阶级联合起来,结束了本国的军阀混战,还领导了墨西哥经济和社会建设步入正轨,曾一度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之一,但在获得长期执政地位之后,由于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的政治纲领逐渐模糊化,由此导致对社会需求的误判,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最终71年的单独执政历史也于千禧年宣告终结。
因反英殖民和争取独立而成立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在立党目标实现之后,便开始因权力斗争和分裂而频受重创,同时其在经济改革等执政绩效方面的糟糕表现,进一步消解了民众的支持和认同,使得自身在党员规模和政治影响上,都逐渐被后起的印度人民党所超越。20世纪的苏联共产党,自世纪初从无到有打造超级大国,到世纪末走向分崩离析、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更是让其他执政大党无不为之警醒。总体而言,这些政党的衰败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都是从内部开始逐渐瓦解的。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倘若一个政党内部和党员队伍出现了问题,没有能够及时地妥善解决,那这个政党过去执政和领导民众所倚仗的力量,终将会被时代洪流冲刷殆尽,而政党自身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老腐朽的暮年。当我们把目光转回到中华大地,已过百岁华诞的中国共产党仍生机勃勃,其严明的纪律性和突出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能拥有与其他大党不同历史命运的核心支撑。因此,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难题既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组织规模大引发的团结统一难题、存续时间长带来的精神懈怠难题、信息化全球化等新时代冲击所造成的意识形态弱化,是目前世界各大政党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此外,社会和经济危机所导致的执政绩效挑战,也会因市场规律而不可避免地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成为执政党所要解决的周期性难题;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政治自觉,而民心始终是决定大党兴衰与大国兴衰的核心要素。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历史使命与价值追求,也都始终围绕着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了党和人民群众良性互动的“民心政治”执政模式。但聚焦到具体的现实情况来看,对于如何“为民造福”、如何把握“民心向背”、如何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重要问题,尚需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进一步挖掘和创造出更多如同“枫桥经验”等行之有效且切合实际的治理方案。总的来说,无论是现代化发展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困难,还是在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的冲击挑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自身作为大党面对这些难题的“破题之钥”时,都必须植根于人民、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考虑,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做到民有所盼、党有所为。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最独特考验,同时也是破解大党独有难题、应对新时代执政挑战的有效进路。
二、全面从严治党:新起点上的伟大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要问题所交出的新时代答卷,不仅关系到党的自我革命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党在未来继续保持和发扬长期执政经验优势的关键所在。通过探析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概念命题的思想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其所具有的内在特质,并更好地把握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实践逻辑。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基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重要命题。事实上,这一重要政治话语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实践发展和理论积淀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便格外重视党的纪律和党员队伍的管理,哪怕是在最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党的队伍也始终严格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此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认同。毛泽东还提出,要“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要“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由此党内自我监督的思想也开始在党的建设中初现雏形。1962年底,刘少奇和邓小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时,提出了“党要管党”的理念,为执政后党的建设确定了实践主基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日渐复杂,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所要面对和抵制的诱惑与不良风气也越来越多,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就曾严肃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在此背景之下,“从严治党”被作为进一步严明党的纪律、惩治腐败分子以及教育党员干部的概念应运而生。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写入党章总纲。党的十六大时,党章总纲中的表述进一步丰富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党的建设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全面从严治党也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成为党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中的一根重要支柱。而在开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历史交汇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重大战略议题,这也标志着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向着体系化更深入地推进。可以看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命题脱胎于马列主义党建理论,而中国共产党则进一步将其与管党治党的实践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治党思路。
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全面从严治党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新时代党领导人民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强大动力,根源在于中国共产党以民心为本的执政思想。从《尚书》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一百七十余年前《共产党宣言》中宣告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从璀璨的中华传统文明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汲取了养分,并凝结成推动自我强化、引领民族富强的实践指针——从严以尚贤,任贤而兴民,民主护安邦,这也正是全面从严治党最深层的思想基础。具体而言,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在于通过严格要求共产党员的思想行动作风,铸造一支先进性、纯洁性得到更充分彰显的队伍,使之能够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培育好这片创造历史的“沃土”,进而引领和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最终实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繁盛兴旺、长治久安。而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无论是红军行军路上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是党在新世纪“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行动指南,亦或是今天践行的“以人民为中心”治国方针,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和坚持“民心所向”对于国家治理和政党执政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标尺不断进行自我锻造,使全党上下能够初心不改、一以贯之地朝着既定目标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才能在百年风雨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信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前景。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特质
在当前党对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布局中,围绕着加强党的领导这一核心,拓展出了以全面为基础、以严为关键、以治为要害的实践思路。由此,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也体现出了全面性、严格性和治理性三个方面的特质。而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这三种特质既需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才能有效发挥自身功能,同时三者共同作用所构筑起贯通且联动的动态治党系统,亦是提升党的领导力、增强党的领导本领的核心所在。首先,全面性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核心思路,也是党在中国这一广土众民大国中永葆先进的必要举措。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动态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全面性体现在内容上全涵盖、对象上全覆盖、责任上全链条、制度上全贯通的“四个全”之中。在内容上,由正风、肃纪、反腐拓展到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对象上,不仅包含所要着重关注的“关键少数”,也覆盖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责任链条上,服务人民各项事务的责任同样自上而下地压实到了各级干部和每名党员;而在制度上,则实现了全过程、各方面与各层级的贯通联动。
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看,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是维护中国共产党党内良性生态及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制度设计,而稳定结构与多变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决定了必须要以一种整体性的眼光去分析和探究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系统运作的深层机理。就功能需求而言,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功能在于,中国共产党通过锻造和强化自身,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从而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基于此,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由思想结构、组织结构和制度结构共同构成的完善治党系统,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心所向”为目标、以兴党兴国为使命所构成的思想结构是该系统有效运作的根基,以党中央为领导核心、以各级党委党组为衔接平台、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堡垒的组织结构是执政党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框架,而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所衍生出的政治生活制度、组织干部制度、纪律法规制度和责任监督制度则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健全的重要保障。这三者间紧密联系,使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性得以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其次,严格性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主基调,也是党在时代发展洪流中能始终“咬定青山”的关键所在。“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在落实“四个全面”重大战略的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严格性则被更加具体地分解落实到思想、行动和制度三个层面。其一,思想从严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世界政党之林中脱颖而出,持续保持蓬勃生机,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便在于其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长期坚持,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结合现实经验对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此外,如果说对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坚定信仰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时代洪流的翻涌中不忘初心的基础,那么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开展的一系列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则使党的队伍在保持“赶考”清醒的同时,将思想从严的力量转化为了自我革命的能力和动力。其二,行动从严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基础理路。无论是选人用人还是反腐斗争,无论是日常工作的作风还是政策方针的执行,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而言,其一言一行都与党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和信任程度。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加强作风建设,以党风带动政风和社风焕发新气象,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党员的实干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也不断磨练和提升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以实际工作的成效来争取人民群众的更广泛认同。其三,制度从严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根本路径。“制度是国家的良知,规则是群体的智商。”好的制度能够更好地规制恶性、激发良性,不仅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党的发展而言,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制度在管党治党中的作用,目前已经形成的以党章为统领的党内制度体系,其中既包含了组织结构和政治生活等党内运作过程,也囊括了各项保障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理念践行的制度安排。通过在新形势下进一步铸牢焊实制度的“笼子”,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得以真正落地,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属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才能够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提升和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充实。最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治理性特质主要体现在“治”的过程之中,而这正是治国理政实践中聚守民心的根本。在这一过程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着庞大党员基数的政党,党员人数甚至超过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口总数,同时还充当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的关键角色,因此,其党员队伍必须具有和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如果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大国的治理需要恰到好处的火候和技巧,那么“治大党”则更像是一个冶炼黄金的过程,不仅要在高温之中不断地捶打锻造,还要耐心地反复过滤其中的杂质,因此,“治”的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新时代党面临考验和存在危险的清晰认识和全面把握,通过出台一系列规定和相关细则,来进一步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例如在政治生活方面的《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在组织干部方面的《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以及在责任监督方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此外,还通过理顺组织架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执行等具体措施,使党中央的各项要求能够得到精准有效的落实。总体而言,全面从严治党治理性特质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全党上下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锚定“治什么”的目标,在此基础之上,既要求精准把握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解决“谁来治”这一核心问题,还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探索“如何治”的有效路径。只有“治”之有方、行之有道,才能走好这一条新赶考路中的必由之路。
...
(奋书文库首发,全文超过13300字)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