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党组织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浏览量:145     |      发布时间:2024-06-26

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重大实践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大明确党的政治建设根本性地位、统领性作用,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规律,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根本逻辑。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提出“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这一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系统规划部署,其中在组织建设上特别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202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十三个坚持”,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包括的“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是系统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党的组织工作规律形成的重大科学论断,也是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科学指南。因此,坚持以系统观念来认识和推进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根本的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激发体系功能,是全面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提高党的组织建设质量的根本方向,体现了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科学性把握和时代性要求。而对于各类基层党组织,发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性作用,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面临着更加纷繁复杂的情况,面对着更深层次矛盾和更现实问题。党的政治建设切实发挥统领作用,必须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必须坚持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辩证统一,构建更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引领、多网络布局、统领破解实际思想问题的基础政治工作体系,形成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融合更紧密、支撑更有力、运行更有效的体系机制。

一、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组织基础政治工作体系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对党的其他各方面建设具有统领性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和全面把握。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政治建设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党的政治领导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的根本政治立场,通过制定和贯彻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方略、政治决策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从而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使命。为了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党必须用党的政治纲领、政治理论筑牢全党政治信仰,更好统一全党思想、意志、行动;必须围绕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实现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建设的根本性统领;必须把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具有强大力量优势的组织体系和物质基础;必须具有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严格贯彻执行的严明政治纪律;必须健全完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党的政治监督体系;必须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政治领导力,增强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必须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因此,党的政治建设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根本方向、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他强调:“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在思想政治上讲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在行动实践上讲维护党中央权威、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绝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讲政治”构筑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形成了党的政治建设逻辑起点,赋予了党组织鲜明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是党组织能够形成强大组织力的灵魂和根本。党的建设历史是党的政治建设不断统领全党思想行动、保持团结统一、集中全党力量、宣传组织动员人民群众贯彻落实党的政治路线的历史。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主要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作为核心“枢纽”,依托党严密的组织体系,形成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机制。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机制,虽然没有在党的工作中单独明确提出来,但各级党组织承担着加强政治建设、做好政治工作、执行政治任务的基本政治功能,党的政治建设任务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实际工作体系之中,是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以及制度等党的各领域建设的核心统领和主干根基,它实际地融合统领于党的各方面建设机制之中,更实际地整合统领着党的各方面建设。从党的建设工作布局来看,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机制主要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来推动,通过统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各方面工作体系力量来发挥作用,通过各级党组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政治功能来落实。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环节,其面向实践、植根基层、组织群众的政治工作体系则构成了党组织基础政治工作体系,是党的政治建设和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基础工作支撑,并最终决定着党的政治建设发挥统领作用的质效。

党组织基础政治工作体系,主要是以基层单位为基本布局,以党支部为基本单元,以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各类组织为基础网络,承担党的工作战斗堡垒职责,在基层一线发挥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组织凝聚最广大党员群众,是一种基础性常态化政治工作体系机制,是党的政治建设延伸到基层并决定党的工作质量的基础工作支撑。党的基层组织特别是党支部,构成了党的组织体系的基础,构成了我们党强大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的“底盘”,是关系党的领导是否有力、执政能否稳固的基础。从党的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就是始终重视基层、千方百计打牢基础,不断发展和健全完善深入到基层的党组织政治工作体系,始终坚持在组织群众中发展党的组织、培养党员干部、开展党的工作,使我们党成为在广大基层群众中具有强大政治影响力和组织动员力的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党的一大就鲜明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二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而“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要求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党的四大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第一次明确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1926年,第四届中央执委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第一次提出“一切工作归支部”,指出“组织工作的意义,绝不止于是技术的,而是政治的”“组织工作,即党指挥群众运动的枢纽”,强调“今后要把党的真正基础建筑在各支部上面”。由于早期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建设还不成熟,一度出现“党的组织是发展了,但是没有巩固,没有能够使党员、党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坚定起来”等情形。面对复杂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并进行了成功实践,确立了“党指挥枪”的组织基础;1929年,毛泽东又在古田会议上确立了“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思想建党原则和“建立红军的政治领导”的政治建军原则,成为锻造新型政党、新型军队的重大里程碑。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建设“全中国的广大群众性的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把有计划发展党员和建立支部作为中心任务之一。1939年11月,党中央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指出:“党支部,必须以群众工作为基本工作,每一支部必须变成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市镇所有群众的核心,变成一切群众运动一切群众斗争的宣传者组织者与领导者。”194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明确要求“从中央委员以至每个党部的负责领导者,都必须参加支部组织,过一定的党的组织生活”。因此,加强党支部政治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是实现党的团结统一和坚强有力的基础保证。严密以党支部为基本单元的党组织基础政治工作体系,始终是党的政治建设产生实际力量、党组织政治功能得到现实物质基础和有力支持的基础性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充分汲取了党的建设宝贵经验,出台《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重要基础性法规,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法规制度基础,为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政治功能、构建科学有效的政治工作体系机制提供了制度遵循。

二、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与政治工作实效考察

党的十九大以来,按照“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的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各级党组织通过强化政治引领、突出政治功能,推进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体系的完善和组织活力的焕发。从一段时期发展的比较来看,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的成效比较明显,地方党委和党的工作部门贯彻中央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指导等方面更加有力,基层党的建设新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些基层党组织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他们在务实的党的政治工作中探索出的可行有效的做法,蕴含着党的政治建设有效组织凝聚基层党员群众的鲜活基层智慧、深刻基层逻辑,较好把握了基层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毋庸置疑,与基层党组织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利益矛盾格局相比较,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的实效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和较大的差距。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工作需要直面党员群众的各种与现实利益相关的思想问题。这些思想问题都跟党员群众现实的直接利益相关,不面对和解决这些党员群众的实际思想问题,单纯用“硬性”的政治宣传教育来提高党员群众政治觉悟,无疑是脱离实际的。

作为党组织政治功能的依托基础和工作支撑,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需要基层党员、干部等组织力量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党的政策主张有效转化,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组织引领和团结凝聚。而基层党内政治教育,如果脱离基层党员干部由于群众工作复杂性挑战而产生的各种实际思想问题,也很难产生真正的“化学反应”。因此,党员群众中大量存在的实际思想问题,正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和政治工作需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森严壁垒”。因单位性质、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状况的差异,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存在着较大差异。综合比较不同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发现:一般来看,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与其所依托的单位组织的属性以及组织、制度、文化等资源存在辩证的相关性影响。例如:考察调研的部分国有企业、非公企业等生产经营性经济组织,因其组织化程度高、管理体系严密健全,如果这些单位重视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基层党组织就能够有效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系中,党员干部以及群团组织等组织资源都能有效组织动员起来,党组织政治工作的实效就比较高;而考察调研的部分社区、农村,由于面对着更加复杂多元的社会群体、承担着更加复杂多样的工作任务,如果其政治工作体系不健全,基础力量薄弱,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的实效相对较低。总的来看,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和政治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基层党组织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存在“虚化”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政治教育功能在统筹化工作指引、精细化组织实施、系统化学习实践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基层党组织集中学习、专题学习流于形式,学和做脱节,重过程、轻效果。对上级党委的党建工作要求,有的基层党组织一方面强调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另一方面却刻意在“不折不扣”上做文章,“严格”对照“规定动作”做一遍,紧扣“字眼”,绝不越“雷池”一步,工作活动满足于表面完成任务。一些基层党组织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准备上级所“需要”的各种材料上,对基层党建的老问题、新难题却“绕着走”,回避政治工作的短板不足,导致政治教育“浅化”“虚化”,甚至“虚火旺烧”。一些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党员群众参加政治学习存在困难。农村党员队伍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党员流动性较大;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党员队伍成分比较复杂,一部分退休职工党员长年在外地,有的帮儿女带孩子,有的过着“候鸟式”生活,有的年龄大身体不便或长年生病,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还有一部分挂靠社区的流动党员,经常性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的条件限制较大,同时长期跨地域流动、居无定所等实际工作生活状况,也导致他们对政治学习的热情不高甚至排斥。

二是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话语转化”障碍问题。思想宣传、政治教育需要贴近基层党员群众,需要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大道理”,结合各类党员群众的思想实际,进行面向群众的“话语转化”,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的有效领导。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历来非常重视用群众语言表达群众利益和党的主张,在宣传鼓动和教育群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考察调研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工作还较为缺乏基于党员群众思想实际的“话语转化”基础,群众的思想基础还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统领融入还比较困难。从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实际反映的情况看,基层党员群众对于一些“生冷”“太硬”的语言还“不容易接受”,主要是缺乏“话语转化”,让群众觉得“有距离”,硬让他们接受是“有抵触的”。基层党组织如果做不好基层党员群众更实际的思想工作,思想感情上、话语体系上“对不上茬”,那些“生冷硬”的语言是很难被基层党员群众从心里接受的,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就落不到实处。目前,在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工作中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这种“话语转化”障碍。有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宣传始终飘在“空”中,宣传标语、工作展板内容照搬照抄比较严重,“大道理”满天飞,“落地”的东西很少。一些基层党支部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中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政治宣传内容“雷同”,看起来“千篇一律”。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政治宣传工作理解不深,甚至存在宣传导向上的偏差,没有树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实际”的宣传理念,不是把政治宣传作为教育引导群众、组织凝聚群众的重要途径,相反,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工作上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上级宣传和宣传上级,是为了让上级领导满意,喜欢“拔高”“上档次”,追求“高大上”,把宣传工作当成一种“政绩”展示。这种政治宣传导向,必然与党的政治工作目的背道而驰。

三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中不同程度存在“硬驱动”与“软抗拒”的“内卷化”问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还不同程度地缺乏更加坚实的基础政治工作体系支撑。近些年来,各地指导推进打造“标准化”基层党支部,加大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制定了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达标计划。通过这些有力的举措,系统解决了一些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难题,特别是在党员活动室、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等“标准化”硬件建设上提升很大,有的提高了基层党务工作者的薪资待遇,明显改变了基层党建工作软弱涣散的局面。从总体来看,基层党建工作中这种“指标化”的“硬推进”方式有力提升了基层党建某些弱项,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对比较容易短期见效的“硬指标”,党员群众的思想教育提升以及组织力凝聚力的形成等一些不容易被看见的“软指标”,提升效果仍不明显。一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承担着抓党建和抓发展的双重责任,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虽然有很大提高,但站位不高、认识不够、能力不强,习惯用“行政化”“部门化”思维谋划和开展党建工作。同时,一些基层党员群众政治意识不强,甚至存在政治冷漠,对党内政治生活在思想心理上存在“软抗拒”,表现出“唤不醒”“喊不动”“随大流”“看热闹”等消极状态,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教育效果很难保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觉悟、政治素质能力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的基础薄弱,系统化组织化的工作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造成了政治教育的空泛、政治工作的空转、政治功能的空虚。这个基础性问题如解决不好,反过来会进一步强化基层党员群众对政治工作的各种“软抗拒”。总体来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格局新气象,自上而下的“硬驱动”有力推进了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政治工作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由于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坚实的政治工作体系化力量、群众工作组织化环境等基础支撑,在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中产生的“硬驱动”与“软抗拒”的“内卷化”问题不容忽视。

四是在指导基层党组织打通政治工作“障碍壁垒”上不同程度存在“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在指导督促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一些地方党组织不同程度存在对照指标、强调亮点的“拔高”现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社会环境和面对的实际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地方党组织在指导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中需要对所在地域的各类组织、各类群体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情况做系统的精细化的调查研究。目前,对这项基础性工作,一些地方党组织还存在“缺位”问题:有的虽然也做过一些调查,但大多是零碎局部的或单项工作性质的,有的调研只是一些基层部门工作材料的拼凑,缺乏整体系统的基层政治环境和政治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绩效考核评估工作中,往往以听汇报、看展示材料为主,考核流于对照“指标”看材料亮点,这种考核评估在帮助基层党组织夯实政治工作基础方面是“缺位”“不到位”的。一些受到上级党组织重视的基层党组织“典型”,一方面会获得更多荣誉和资源,但另一方面也迎来了各种考察任务,上级党组织会要求其不断打造“亮点”,这往往会产生“越位”指导。

三、对策建议

(一)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和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机制。上级党委及党的工作部门的科学指导、系统谋划和精准推动是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提高的关键。抓好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辩证统一的理念思路,疏通“经络”、找准“穴位”,贯通组织体系的“神经网络”、激活“神经末梢”,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提升提供更科学的组织指导、更坚实的组织依托、更有效的组织推进,切实发挥好组织领导作用。各级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主体责任,要着力组织开展对基层党建工作的系统性调查研究及科学系统谋划,提供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党建工作指导,着力构建领导统筹有力、职责分工明确、协调运行顺畅、力量精干有效的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和政治工作指导推进机制,切实改变各级党委虽然重视党建、强调抓党建,但却“上热下冷”落不到地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领导优势,系统集成党组织政治功能,系统整合党的政治资源,着力构建解决基层“大党独有难题”的党的建设机制,切实帮助基层党组织拆除“天花板”、打开“玻璃门”、架设“联通桥”,不断拓展基层党组织开展政治工作群众工作的社会空间。要切实盯紧抓牢长期困扰基层党建工作的难题和新出现的挑战,牢牢把握基层党建工作的基本规律,集中党的组织领导力量进行长远布局、精准施策和集中攻关,并立足长远建立长效化解决问题的组织指导工作体系机制。

(二)构建有效融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系统化的政治工作体系。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环境虽然各不相同,但都面临如何宣传组织凝聚群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壮大组织和建立健全政治工作体系机制的问题。构建有效融入基层社会的组织化系统化的政治工作体系,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首先,要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基于实际的更有效的政治培训、政治锻炼以及政治体检,切实提高党员队伍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教育培训党员的基础性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建设。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的政治培训工作,加大基层党员政治教育培训的改革力度,打破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的基层党员政治培训旧格局,建立基于党的基层政治工作需要、满足基层党员发挥作用工作需要,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基层党的政治培训工作体系。严格基层党员发展政治标准,加大基层党组织政治体检力度。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考核,对一些确实有问题、思想政治不合格、不发挥作用的党员进行组织谈话,对限期不能改进的进行劝退和除名,切实树立党员标准的政治权威,夯实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的力量基础。其次,增强党组织政治吸引力和组织凝聚力,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工作有效的基层党组织政治工作体系,着力优化基层党员群众组织环境。这是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发挥政治功能的必要条件。要引导基层党组织在宣传组织群众中发展壮大组织化机制化的政治工作体系,特别是农村、社区等社会自治型基层党组织,要有效领导各类社会组织、依托群众自治性组织,通过更切合群众实际需要的服务活动来吸引和组织凝聚群众,要依托更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技术,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群众参与平台,优化政治工作路径,吸收更多具有群众基础和服务群众本领的青年英才、专业人才、群众领袖以及各类组织进入到党的工作体系中发挥作用,并逐步织密织严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化网络化的工作体系。对基层党员群众大量的实际思想问题,按照“分片、切块、织网”的理念,构建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思想问题的严密的网络化信息化政治工作体系,激活党员、积极分子政治作用,组织分配他们到群众工作的网络体系中站一线、解难题,同时建立分层级解决问题的群众思想工作机制,形成分层次解决问题、网络化信息化管理运行的工作体系机制,做到“伸得出去、收得回来”,形成号召有力、宽严适度、生动活泼的基层党的群众政治工作生动局面,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科学整合关键性党建资源,保障基层党组织基础政治工作体系有效运行。基层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道在于对关键性党建资源的科学整合。各类基层党组织所依托的社会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但并不是社会资源丰厚的基层党组织就一定能够开展好党建工作。从根本上说,科学整合关键性党建资源是撬动各类资源整合集聚的关键,可以形成对基础政治工作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性支撑。关键性党建资源,包括党组织的领导资源、政策资源、行政管理资源、组织人才资源、活动经费保障,等等。其中,优秀的组织人才资源是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基础政治工作体系的关键性支撑,是最具能动性的关键变量。优秀的组织人才资源包括优秀的专业组织工作干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务工作人才以及优秀的党员干部等。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公道正派的更加鲜明的注重基层、注重担当、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为基层党组织配好班子、建强队伍、选好人才,激励党员干部到基层“取真经”“长见识”“炼实功”。要坚持把组织工作延伸到基层工作一线、贯穿于基层工作全过程、覆盖于基层工作各领域,有计划地发现培养一批基层党组织工作人才,构筑基层优秀组织人才蓄水池。要探索打破党的干部人才选拔任用的体制壁垒,畅通基于党的基层政治工作需要的基层党务干部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渠道,为基层党的政治建设、政治工作体系机制有效运行,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