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29 | 发布时间:2023-11-08
这么多年以后,我才真正的发现,教育绝对不是一首诗,没有那么浪漫;教育也绝对不是一幅画,没有那么安静。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片森林,荆棘载途;教育应该是一条河,暗流涌动。但是不管怎样,这片森林我们得进去,这条河我们得渡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推脱,因为这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良心所在。
后疫情时代,教育整体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元而又充满很多不确定性的。事实上,我们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质疑、学生的波动以及家长的焦虑,包括管理层应对上的粗疏及滞后。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唯有的一条路就是直面,我们得持续的往前走。不管外面的风雨多大,我们都有能力和信心应对,但让我最为担心、最不踏实的是内部的震荡,这是致命的、颠覆性的。
面对当前面临的形势,面对肩膀上扛着的责任,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定位和教育活动、教育管理的基本回归。我们必须回归到真正的自己,让学校像个学校,让老师像个老师,让学生像个学生。核心就是一句话,让自己成为自己。
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命题,就叫“认识你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你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价值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是什么?我们的边界在哪里?只有对自己通过反思、成长,才能真正地认清楚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应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各样的考验。
关于今天“让自己成为自己”这个主题,我想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做真实的自己,永葆初心。
我一直在想,这么多年过来,我自己还是自己吗?自己还是当初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吗?我们在所谓的成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觉得我们长大了,我们学会了看脸色,学会了圆滑,学会了有些事不想说、有些话不想听、有些事看不见,学会了遇到有些事绕着走,学会了明哲保身。但是我发现,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时候已经很模糊了。在座的各位我想都和我一样,当我们刚踏入教育行业的时候,都是充满激情的,都是想为人世范的,都是怀着教育的情怀、情感来从事这份职业的。但是,走了一阵子以后,我们都得想想,你还是当初的那个你吗?你还真实吗?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务必”的时代号令,其中第一个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包括我在内,我想真切地让每一位同志都想一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我们长大了,但是我们真的成长了吗?
关于成为真实的自己,我想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点,坚守初心。就教育而言,我觉得我们的初心就是教育常识,就是最朴素的教育规律。每一名老师在求学和从教的过程中,都学过相应的专业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但是作为一个最本真的、最朴素的教育规律、教育规矩、教育常识,今天我们还在坚守吗?我们都得问问自己。或许,我们缺少的是对教育常识的维护,而不是缺失了教育常识。其实,对教育常识的维护和坚持,就是一个为师者对自己本真的最基本的坚守,就是支撑起一个为师者的尊严和骨架。我们为什么来?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能干什么?我们到今天改变了多少?这种改变是向上的,还是越来越下拉的,我们都得问问自己。
第二点,坚持常识。这几年在教育行业,最不缺的是各种各样的教学技巧、模式,缺少的是一种很简单、很质朴、很朴素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来维护的东西,这就是教育常识。在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对学生那种真诚的态度,学生和老师那种面对面无障碍的接触和交流,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在坚持?这些年,我们从社会上承接了太多的喧嚣和热闹,我们静不下来,也慢不下来。试问有多少班主任能够静下心来,真正地关注学生个体;有多少老师能够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能够低下头倾听一些不同的声音;有多少学校领导能够放下身子和老师拉一拉家常,倾听老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在春季开学校园长大会上,我给大家提出了回归常识、回应关切、回答问题的要求,这三个方面其实是所有教育人都应该牢记的。我们必须首先回归常识,因为常识就是我们的初心,我们必须回应各种关切,我们必须对所有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做出解答。
第三点,坚定使命。不管要走的路有多难,我们的使命和方向是清晰的。作为老师,作为教育人,我们的职业定位是清晰的,职责使命是清晰的,信念更应该是清晰的。从大的方面而言,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基本的方面而言,我们得给社会、家长和学生一个交代,得让学生真正的成长起来,得有成绩。为师一天,必须面对学生;为师一天,必须竭尽全力;为师一天,必须和学生一起共生共长。所有的理论、纲领落实到最基层,就是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管好一个学生。各位老师可能比我更清楚,一间小小的教室,带给学生的可能是成长、是提升,也可能是伤害、是毁灭。教育人应该怎么办?我们得跟上教育和学生的脚步,追求教育的鲜活和生动,生成师生之间的尊重、支持、鼓励、唤醒的良好生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不同的声音和诉求。教育行业部门、学校必须构建一个平台,畅开一个管道,让各个方面可以无障碍地沟通、反映乃至发泄,天踏不下来!在不同的声音中,我们分析、判断、改正、前行。但所有的这些,决不能成为我们躺平的理由。对学生该管的必须管,该批评的必须批评,该处分的坚决处分。学校、老师正当的、必须的管理权利,我们得维护和支持。决不能以牺牲学校、教师的尊严和付出为代价而去迎合、去妥协。如果有人因此找麻烦,我来负全责。
所有的真实,都关乎本真的你对这个世界的回应和准备。
第二个方面,做成长的自己,始终向前。
我觉得一名教师最核心、最本质的需求应该是不断的成长,这种成长不仅仅限于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性的成长。
怎么样成长?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点,在琐碎平凡中感受荣光。我们都知道,一线的教师每天从教室里面进去、从教室里面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琐碎。有时候可能会想,这样的日子、生活和节奏,是重复的、一模一样的,是一眼能够看到头的,我们觉得乏味、没有意思。但是我们一旦站上讲台,我想每一个站到讲台上的老师就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人,你在讲台上给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绝不仅仅只是专业和技能的提供,而是你的情感、笑容、语言和肢体展现出的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仅仅是身体,而是当一个人全身心地面对不同的空间和事物的时候,所呈现出的一种反映、判断、试探和回应,所有的这些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生命体。当我们有呼、学生有应,当我们在课堂和日常管理中彰显了自己的价值,当我们在付出的时候收获了一份踏实,当我们感到所有的贫乏和琐碎都是有光芒的、有希望的,能够给予这些孩子和社会哪怕是自己的一抹柔和的光芒的时候,我觉得你就是成长的,就是踏实的,就是有收获、有满足、有荣光、有尊严的。
第二点,在困境重压下咬牙坚持。从去年的疫情到今天,一中人乃至整个教育都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在这种困境之下,所有的一中人都得咬牙坚持。咬牙坚持并不仅仅是我们被动地承受一种生命无法承受的压力,而是我们在咬牙坚持的过程中,用时间来检验自己,用困境来磨砺自己,用行动来回应、改进、完善,并且越发的坚强和自信。越难的时候,我们越要坚持,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再给自己鼓一把劲,让自己再往前走一段路,哪怕一小步。眼前的困难终究会过去,需要我们咬牙坚持的绝不仅仅是今天和当下,在人生的场合中,还会有很多需要我们咬牙坚持的时候,我们要把咬牙坚持作为自己的一种品质和禀赋。
第三点,在重复枯燥时提升自己。有时候感觉自己的生命像一座出现了裂缝的坝体,眼睁睁地看着时光哗哗的流走,不再重复。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中,有时候会深度地怀疑自己对这份职业的付出是否有用,是否值得。但是,在突然的某个瞬间,当我发现我们的教育正在缓慢而又坚定地发生一些改变的时候,看着师生身上越来越多的自信、笑脸和从容的时候,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所以,越在这种自我否定的时候,越在重复、枯燥的时候,我们越要想办法努力地提升自己。怎么提升?用学习来完善、用反思来改变、用付出来换欣然。还有,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关于阅读,我想我们要把握三个层次。一是阅读一些需要我们抬头仰望的书,二是阅读一些接近世界真相的书,三是阅读一些能让自己静下来、沉淀下来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写过一本书,叫《哲学的慰藉》,他说:“哲学的任务是教会我们在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我觉得读书就是这样。今天我不讲读书可以丰盈我们的心灵,也不谈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阅历,也不说读书是我们精神生发的重要因素。就现实的作用而言,我觉得阅读能够让自己静下来,能够让自己在一种非常混乱的状态中仍然保持一丝的清凉和谧静。
长大以后,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存在两个自己。一个“我”整天在身不由己的工作、生活,但是另一个“我”会越来越真实地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会经常清晰地听到两个我之间在争吵、打架,这个时候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时刻。一方面我们在现实的天花板下,觉得头已经伸不出去,没有了成长的空间,没办法继续生长,但是在另一个“我”来看,所有的遇见都是成长。
多少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在每个晚上,在睡不着的时候,习惯性的晾晒自己。反复的晾晒其实是一个不断地否定自我、又不断成长的过程。在一次次的晾晒中,我会不断地问自己,有些事值不值得,有些付出值不值得。在成长的路上,我想不仅仅是我们的年轻老师,所有的老师都应该在这方面注意一下。因为如果我们不成长,我们会在封闭的空间里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偏激,甚至越来越自私。爱因斯坦说:“在物质的尽头,屹立的是精神。”我们得始终记住,成长是生命的体验。这种生命的体验,是你在物质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还需要的一些东西,让你更挺直、更安静、更有味道。
所有的成长,都是为了更好地改变,改变你的同时,改变你的世界!
第三个方面,做有趣的自己,温润常在。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兼有多重的身份。我们是老师的同时,和所有人一样,还是父母、子女。当所有的空间、世界已经被填得满满当当的时候,整个人的感觉是枯燥的,早上醒来的时候,甚至觉得头发也在枯燥的吱吱作响。这种枯燥是由内向外的,没有精神。那么,怎么做一个有趣的人?用我的感受来讲,就是外界越来越干枯,我要越来越湿润。我们得时时找寻到一种能够支撑自己一起前行的东西,它关乎我们对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事物的判断。
做有趣的人,我也讲三个方面。
第一点,留一点闲心。什么叫闲心呢?就是我们在面对很多压力,在辛苦忙碌的时候,内心始终给自己留点空间,风不让进,雨不让进,这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块“自留地”。苏东坡说,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有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过于真实的自己。存有点闲心,很多时候我们会做一些我们觉得有趣的事,我们可以看看明月,可以感受轻风,可以在雨夜读一读唐诗宋词,在冬天踏雪而行;可以远足,可以暂停,让自己在某一个时段乃至瞬间安然如胚胎。多年以来,我一直习惯在床边放几本书,记得在一个雨夜,我望着窗外,随意地翻书,在那种情境之下有两句诗高度地契合了我当时的心境,一句是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另一句是黄庭坚的“江湖夜雨十年灯”,两句不相干的诗句在那一瞬间、在同样的情境中高度的契合在一起,我感到有一种很柔软的东西进入了我的世界,在那一瞬间,我突然理解了“空阶滴到明”的情境,整个人从身到心都变得舒缓、柔软而又空灵。所以,不管什么时候,我们始终都得给自己留一点属于自己的闲心和意趣。这种闲和趣,能够在你无助、茫然、没有方向的时候,从不同方向、不同方面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它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它会让你觉得一个完整的生命在午夜时分的体验和顿悟是深刻的、幸福的,这是一种享受。
第二点,留一些回望。人到中年,回忆已经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时候我去一些农村的教学点,看到一张张红彤彤的天真的脸庞,我总是不由自主地陷入回望,总让我想起当初的自己。人都有一个毛病,吃饱以后就会忘掉挨饿的滋味,工作时间长了,甚至忘了自己当初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回望就是对自己反复地修正、校正和提醒。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家离学校有10公里,每天回家的路上,我会给自己一些安慰,我知道哪个地方有个转弯,哪个地方有个鸟窝。在三年初中求学的过程中,我对我走的那条山路上的一草一木,遇见的每一只小动物都抱有一份感恩之情。因为一个少年三年的山路,他们默然而又坚定地陪着我,给予我生命最朴素的安全和情趣。从那以后,我对所有弱小的生命都有一份发自内心的呵护,我对一草一木都赋予一种生命的爱护。在回望那段艰辛的求学路程时,我会把那时候我对学校和老师的渴望,想办法带给我们今天的教育人。我知道作为一名山区的敏感而又卑微的少年,需要老师、班主任和学校最真切地给予他什么。我一直试图把这种教育人应该有的东西带给所有的教育人,这是一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呵护和关怀,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真切地走进学生的世界,学会并适应和孩子们一起共生共长。
这么多年过来,经历了一些是是非非,其中的辛酸、坎坷,只有自己知道。但让我高兴的是,走到今天,所有当初我认为不能过去的坎都已经过去了,所有当初我认为不能原谅的人都已经释然了,唯有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个生命、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在我内心依然真切的存在。所以在很多场合我一直讲这样一个观点,我说教育没有所谓的大概率,因你所谓的大概率的背后,是对许多个体的放弃。
一个人,特别是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他不能从生命的本真的角度出发,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情绪,那么他一定是不成熟的。有种观点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教育的四大目标。我们的老师必须得有这四大目标。学会认知,绝不仅仅单指学会知识,或者专业技能,而是对整个世界的认知。
现在我们都在讲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是什么?就是让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判断事情,就是真正的精神性的成长。学生要成长,老师必须比学生更快的成长;我们要求学生变成什么样的,老师必须要比学生更快更好地变成什么样。多少年来,我们教出了太多的“大少爷”“大小姐”,我们已经品尝了这些大少爷、大小姐的苦果。当一个人学会与自己、社会和世界打交道的时候,当一个人学会与自己和解的时候,这个人就是平和的、理性的、完全的。
第三点,留一份释然。一路走来,我们在不断地背起很多的东西,这样我们会越来越沉重,所以我们还得学会放下一些没必要背负的东西。教育是长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从教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们得学会放下一些东西,我们要把握好教育的节奏,我们不要太苛求自己。就老师而言,我们遭遇、碰见、面临太多欲望的东西,有的东西我们得放下。现在有些人觉得过得越来越吃力、越来越觉得没意思,是不是我们把欲望错误地当成了一种理想?当一种物质的欲望完全成为我们的理想的时候,我们生命的底线会越拉越低。
这些年,我们所有教育人都没有停下脚步,都在有力追赶,特别是高中教师,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给学生,我觉得这不行,也不对。人们都说老师是蜡烛,但是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做到“成就你、毁灭我”的程度。现在我们的一些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都得改变一下,我们要认识到保重身体、保持一个身心健康的自己才能对教育有更大的贡献。所以在这里,关于老师的健康,我得多说几句。要知道,我们除了学生、学校,我们还有家庭。我真切地希望每一位老师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再谈教学、工作,我真切地希望每一位老师在教好学生的同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菜根谭》里有句话,“三分侠气,一点素心。”我对侠气的理解是一种浩然正气,是一种豪气和大气,是对一种最本质的东西的固执的坚守和坚持;而素心其实就是历经沧桑之后找到自己,就是走了一大圈后回归到的“原点”,就是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洞察一切后的返璞归真。有时候我们往往在比较中迷失自己,在所谓的竞争中觉得越来越失败,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背负的东西太多了,我们真的得放下一些东西,我们没必要和其他人做一些什么比较,我们得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整个身心轻松起来。
所有的有趣,意味着你精神的蓬勃生长,以及这种生长带来的盎然生机。
第四个方面,做有所不为的自己,干净自信。
有所为必有所不为。为什么我要把有所不为专门提出来,我觉得在教育系统现在出现了很多应该不为而为的事情。面子是别人给的,但脸面一定是自己挣的。当绝大多数的老师、学生为学校辛辛苦苦坚守、努力的时候,还有极个别人太把自己当一回事,甚至抱着“你不要管我,也管不着我”的态度在那里冷眼旁观、煽风点火,没有规矩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具体行动来实现。我们欢迎所有的老师给学校提意见。在上次*一中班主任会上,我让所有班主任把我的电话号码给所有学生和家长公开。我们不害怕、不回避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意攻击、妖魔化我们的学校、老师。我们一直在强调要加强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解决的是你的初心和方向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首先得知道我们是意识形态的坚守者,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践行者。民国时期有一位国学名家叫辜鸿铭,当有人嘲笑他头上的辫子时,他说,我的辫子长在脑后,你们的辫子却长在心里。我们谈自由,这没错,但是有些“辫子”像刺一样还扎在我们的心里。有些人对别人的要求是孔圣人,给自己的定位是孙悟空,你可以大闹天宫,可以无拘无束。这办不到,你凭什么让全世界都惯着你!
关于做有所不为的自己,我讲三个层面的意思。
第一点,有些线不能碰。哪些线不能碰?法律的线、纪律的线、职业操守的线,我们不能碰。二十大报告里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我们老师而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做“四有”好老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对老师从方向性、操守性、专业性和情怀性方面作了高度要求,这是我们对所有老师最为本质的要求。
第二点,有些事不能做。这几天,我一直在关注网上一些关于教育的话题,我看见了很多对教育的质疑,甚至是一些非理性的攻击。越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教育人越要恪守本分,坚定信念,自我警醒,自我完善,越要明白有些事是真的不能做的。
第三点,有些心不要操。以前我们教育系统有个让人特别不能理解的现象,就是有些人操的心太多了。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很遗憾、很心痛,但是我们的个别人热衷于以新闻人的角度议论,得意洋洋的往自己脸上使劲的扇巴掌。我们要知道,这打的绝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脸,而是我们整个系统的脸。兔死尚且狐悲,所有的教育人都应发自内心的、发自本能的有一种维护我们这个团队、集体和行业尊严的使命。我们做的不好,出现了问题、失误,我们坚决改正,努力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但是这些不能成为你以旁观者的心态来嘲笑、挖苦的理由。*一中是我们所有人的,一中的这块牌子承载了太多前人的付出和后人的期冀,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和资格抹黑这块牌子!做有所不为的自己,其实是捍卫为师者的尊严高地。
所有的有所不为,彰显的是师道尊严的高地不失守、不蒙尘。
走到今天,可谓是尘满面、鬓如霜。事实上,已经接受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状态和现实,但是我坚信人可以老去,梦想的奋斗绝不可以老去。我想在有限的任职期内,努力的让我自己继续站成一把伞的样子,来践行2015年1月我到教育部门工作时所说的一句话:遮风挡雨,排忧解难。
记得在2019年全县高中学校教师培训会上,我给大家引用了曹植《洛神赋》里的一句话“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这是当时对所有高中老师的一种寄托和期待。今天,我同样引用曹植的一段话来送给在座的你我,“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
在漫长的教育路上,面对喧嚣、困惑,甚至苦难的时候,我们都要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一份冷静和淡然,当我们在自己的历史阶段完成了使命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一份释然和等待。
事实上,这么多年,*一中作为*教育的代表,在所有一中人竭尽全力,驰而不息的努力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不管是在学校管理、在课堂教学上都为全县教育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走到今天,*一中的牌子没有变色,而且永远会明亮!
所以,我要求*一中所有的管理人员和我一道,和我们所有的老师一道,继续努力扛起教育公平和公正的旗帜,真正让公平和公正体现在学校的每一项决策层面,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学校的每一个人身上。只有这样,我们的*一中才会培植更多充满理性和温润的土壤;我们才有理由坚信,*一中的将来会更有激情、富有活力,光热似夏、挺拔如松。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