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97 | 发布时间:2023-10-06
讲稿: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根据会议安排,今天我和同志们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从3个方面和同志作个交流。
一、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什么——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政治中心、组织中心、资源中心和治理中心,具有巨大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决定了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和发展质量。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我们首先要清楚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一是2017年10月召开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七大战略就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把乡村振兴工作写入党章。二是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亲自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规划,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要把这一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三是2020年10月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全面”二字。如何理解“全面”?一是全域推进,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后,“三农”工作重心转向乡村振兴轨道;二是全要素推进,五个振兴要同步,不能厚此薄彼搞选择性落实;三是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各地各部门都要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正因如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2018年到2023年的中央1号文件,连续6年都是以乡村振兴为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从9个方面提出了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内容: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四是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深刻论述和全面部署。二十大报告对于乡村振兴的论述,内容全面、言简意赅,既论述了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又全面部署了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紧落实的各项主要任务,为各行各业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做出贡献,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基本遵循。
报告首先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就再次阐明了总书记曾指出过的“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刻道理和内在逻辑。
接着就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是新时代处理工农、城乡关系的准则。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因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反映,因此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方针来遵循,这样才能加快补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农业这条短腿、农村这块短板,尽快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只有打破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才能使乡村摆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被边缘化的窘境,使乡村获得与城镇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好乡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实现乡村应有的价值。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既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在强调工业和城镇优先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的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长期处于单向流往城镇的境地,而要素持续流失,就是造成乡村发展不充分甚至凋敝的一大根源。
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着力营造使资金、技术、人才从城镇流向乡村的环境和条件,不仅是城镇反哺乡村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培育新的投资和经济增长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在论述了乡村振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在工农、城乡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后,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总目标,这就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这里,“五大振兴”是总要求,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总目标。乡村振兴必须是全面振兴,不能搞“一俊遮百丑”,只有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方面都实现了振兴,才是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
而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也就是总目标,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个总目标的提法,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提法有了新的升华。十九大报告提的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二十大报告提的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之所以有这个变化,是因为我们看到,世界上一些已经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但却并不是农业强国,在国计民生的不少基本问题上,还不得不受制于人。真正的农业强国,在世界上则是屈指可数。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不建成农业强国,在吃饭问题上还会被人“卡脖子”,那么我国对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就会难以真正掌握主动权。我们不追求什么都自给自足,但在吃饭问题上必须保证我们的自由,这就必须把我国建设成农业强国。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要按照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因此必须守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这个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在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作了全面论述之后,二十大报告对乡村振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做出了全面部署: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四)统筹乡村基础设置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
(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干什么——要深刻把握一个总体要求和四个战略要求
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总方针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我理解总目标是方向,总方针是原则,总要求是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
一是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总结起来就是“5句话20字”。
——产业兴旺(这是核心)。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生态宜居(这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这是保障)。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
——治理有效(这是基础)。要突出乡村治理,完善党组织领导的农村“三治”(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生活富裕(这是根本)。突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水平,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才能更充盈更实在。
二是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战略原则和战略目标:战略原则总结起来就是“七个坚持”。即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战略目标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三是全面掌握乡村振兴的战略路径:就是“七条之路”。第一,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第二,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第三,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第五,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第六,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第七,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已经取得全面胜利)。
四是全面巩固乡村振兴的战略保障:也就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主要包括:①政策供给;②人才支撑(汇聚全社会力量,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③投入保障(财政投入保障,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健全农村金融体系);④党管农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建立实绩考核制度);⑤法治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是第一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要制度、重要机制固定下来,阐明了乡村振兴往哪走、怎么走、跟谁走等重大问题,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共同构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依次为总则、产业发展、人才支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组织建设、城乡融合、扶持措施、监督检查、法律责任、附则,共10章74条。
五是全面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步骤:从全国来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三个阶段性目标:一是到2025年,对脱贫县,设定5年过渡期,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其他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三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从XX来讲,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XX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努力打造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力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走在全省前列,奋力打造“山乡巨变”XX样板。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确定了“五步走”的战略:到2021年年底,“十四五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编制完成,省级重点村、示范村乡村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产业规划全覆盖,乡村建设启动;到2023年,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达标,厕所革命任务完成,乡村建设初见成效;到2025年,五大振兴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美丽村庄、特色小镇不断涌现;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具体来讲,一是脱贫成果不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保障全面巩固提升,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无返贫致贫现象。二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高标准农田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生态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一心三区三带”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占比达30%以上,重点帮扶县的乡村经济社会领域主要指标提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和“六无一全”的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全部实现,厕所革命任务完成,“五治”行动(治垃、治水、治房、治厕、治风)全面达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圆满收官,最美屋场、美丽乡村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2035年,XX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美丽宜居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
三、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怎么干——要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首先就是要把党建工作抓上来。
一是要建强乡村振兴战斗堡垒。怎么建强战斗堡垒,是每个工作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凡是党的组织生活正常的村,党组织都是坚强有力的,所以,这里谈谈怎么过好组织生活。党的组织生活主要依托党支部开展,主要形式有“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等。党员过组织生活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认真对待。但我们到一些地方发现,有的地方形式大于内容,庸俗化、娱乐化、边缘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有的支部主题党日每个月的计划内容全部一样,有的主题党日作假记录、用假照片,没有正常开展;有的农村党员纪实管理搞形式,5月份记录已经记到了12月份;有的组织生活会走过场,批评与自我批评缺少“辣味”,不敢动真碰硬,等等。要突出严实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实好组织生活制度,使之成为锻炼党性的熔炉、凝聚共识的法宝、提高组织战斗力的保证。
1.三会一课。指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必须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党支部要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会议。”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以党内准则的形式,完整地将“三会一课”制度作为党内生活基本制度固定下来,极大地丰富了党的建设制度体系,并将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党员大会。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议事决策机构,由全体党员参加,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条例》还明确了5点基本职权,概括起来主要是听审、选举、讨论和决定。《条例》还明确,党支部党员大会议题提交表决前,应当经过充分讨论。表决必须有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党员到会方可进行,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为通过。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比如支部有党员22名,当天出席了15名,10名党员投赞成票,结果支部认为这一表决有效,这是错误的。因为在支部有22名党员的情况下,出席人数15名符合要求,但投赞成票的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也就是不少于12票,结果才能有效。支部委员会。《条例》规定,党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党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次,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召开,对党支部重要工作进行讨论、作出决定等。党支部委员会会议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方可进行。重要事项提交党员大会决定前,一般应当经党支部委员会会议讨论。要注意的是,为了便于党员大会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支委会可以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但不能强加给党员大会,更不允许把支委会置于党员大会之上。支委会作出的决议和决定,党支部党员大会有权修改或否定。如果发现党员大会的决议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的决议时,支委会可请示上级党组织裁决,或重新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党小组会。有的同志说,既然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那为什么还要划分党小组,党小组到底能做什么?《条例》明确讲到,党员人数比较多,或者党员工作地居住地比较分散的党支部,按照便于组织开展活动的原则,应当划分若干个党小组,并设立党小组组长。也就是说,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党的一级组织,也不是每个党支部都必须要设立党小组,而是依据党员人数的多少、覆盖范围、工作需要设立,目的是为了便于支部开展工作。举个例子,部分市县合乡并村后,行政村数量从XX个合并为XX个,存在一些“四合一”“五合一”甚至“六合一”的村,党员人数增加、居住地分散,在进行组织活动中会让一些党员感觉到不方便,或时间过长,影响到活动效果。在这些情况下,党小组的设置就非常有必要了。党小组的日常活动形式是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次,可以开展政治学习、谈心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的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听取大家意见、接受党员监督也可以在党小组。党课是党组织用授课形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其他经常性教育的主要形式。原则上由党支部组织授课培训,每半年至少一次,一年不得少于两次,每次党课不少于半天。支部较小或无能力进行单独授课的,可由上级党组织集中组织。
2.主题党日。《条例》把“主题党日”列入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给予了郑重确认。主要把握四个方面:一要有明确的活动时间。《条例》规定,党支部每月相对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时间一旦确定就要坚持下来,让党员形成良好习惯,遇有事情可适当调整。二要有鲜明的活动主题。每次主题党日都要有明确的主旨和要义,可以是集中学习、听党课,可以过组织生活,可以开展民主议事,也可以组织志愿服务。三要有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采取走出会议室,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作一线,走进教育基地等形式,开展理论学习、面对面交流、现场服务。四要有前后的活动连接贯通。《条例》规定,主题党日开展前,党支部应当认真研究确定主题和内容;开展后,应当抓好议定事项的组织落实,这样才能保证活动有良好效果,防止走过场。
3.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或党小组面向全体党员,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评议党员是党支部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办法、措施对党员定期进行检查评价。对如何开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条例》作出了相应规定:一是时间要求。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每年至少召开1次,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可一并进行。二是会议形式。组织生活会形式是党支部党员大会、支委会或党小组会议。民主评议党员是党支部党员大会,党员人数较多的个人自评和党员互评可在党小组内进行。三是会议流程。组织生活会会前要认真学习、谈心谈话、听取意见,会上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确整改方向,会后制定整改措施、逐一整改落实。民主评议党员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三道程序进行,支委会会议或者党员大会根据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情况,提出评定意见。
4.“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每月相对固定一天进行,根据方便灵活、简便易行的原则,一课、一片、一实践可单独进行,也可合并进行。“一课”:上党课。各级党组织书记一般要在“七一”前后集中讲1次党课,并根据需要及时上党课;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要为基层党员讲1次党课;原则上每名党员每年都要讲1次“微党课”,可结合党员过“政治生日”进行。“微党课”要重点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特别是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自身经历和工作实际,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要突出短而精、小而实,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以小切口阐述大主题,力求讲得好、听得进、用得上。“一片”:观看党员教育片。各基层党组织每月围绕党章党规党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警示教育等确定观看的主题题材,每月集中组织在家党员至少观看一次党员教育片,观看时长不少于30分钟。外出流动党员可在流入地党组织观看,也可通过XX等线上观看;对年老体弱党员可采取线上或送片上门等方式观看。“一实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政治教育、党性锻炼、服务群众、作用发挥,农村(社区)突出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基层治理,灵活采取基层调研、志愿服务、结对帮扶以及党员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育等方式,推动党员接受锻炼、发挥作用。可重点结合“五溪先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有效载体开展实践活动,每个党组织和每名有能力的党员每年至少要组织参加1次实践活动、为群众办1件实事。比如,正在开展的大兴调查研究。基层党组织要结合“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采取走访调研、参与“五溪先锋”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献一策、办一事、解一难”活动,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另外,可紧密结合中心任务和日常工作,组织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作贡献,积极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以每名党员、干部本职工作水平的提升,促进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结合村(居)民代表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落实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注重发挥“两代表一委员”作用,对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及时开题作答、解疑释惑、回应诉求。
二是要用活用好“四议两公开”制度机制。农村“四议两公开”:凡村里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比如说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租赁、集体资产处理、集体经济项目立项等)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决议公开(原则上不少于7天)、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实施。为什么要实施“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有利于调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发展农村的积极性、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保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又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保证干部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通过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基层党组织既能把上级交办的事情干好、把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许多难题和矛盾解决好,又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如何有效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一方面,基层干部要认识到议事决策机制的重要意义,明确决策事项,掌握决策程序,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加以运用,充分发动各类组织共同参与重大事项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检查。检查决策是否落实、是否听取群众意见,来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