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02
发布时间:2025-04-21
同志们:
今天参加这个青年干部座谈会,我感到非常高兴。看到大家朝气蓬勃的面孔,听到你们充满激情的发言,我既感受到了我们企业未来的希望,也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历。作为公司的带头人,我深知青年干部的成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后劲。借此机会,我想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体会,和大家聊几句心里话。
一、青年干部要像“竹子”一样扎根,成长没有捷径,沉淀才是硬道理
大家都见过竹子吧?实验表明,竹子在前四年只能长3厘米左右,但从第五年开始,每天能以30厘米的速度迅速生长,只需要六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以上的高度。其实,前四年它并不是没有生长,而是在地下默默扎根,将根系延伸到数百平方米的范围。青年干部的成长也是如此。
现在有些年轻同志刚到基层一两年,就急着要“显山露水”。写了几份材料,就觉得自己能挑大梁,参与了一个项目,就认为可以独当一面。这种心态要不得。我们国企的业务链条长、管理环节多,没有经历过多个岗位的锤炼,没有在矛盾集中的地方“墩过苗”,很难真正把握企业运行的规律。
人力资源部在考察干部时,特别关注“沉淀期”的表现。比如,去年提拔的XX分公司副总,他在车间干了5年技术员,又当了3年支部书记,处理过设备故障、协调过劳资纠纷,这些经历让他现在管生产、抓队伍都得心应手。组织上用人,从来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站得稳”。
二、青年干部要当“变压器”而非“传声筒”,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学历背景更重要
现在咱们的青年干部学历都不低,硕士博士一大把。但我要提醒的是,企业不是研究院,光会“发现问题”不够,关键要能“解决问题”。就像电路里的变压器,能把高压电转换成可用电压,而不是像传声筒一样只会原样传递。
去年有个典型案例:某项目组遇到技术难题,名校毕业的A工程师连续写了三份分析报告,全是“国外文献显示”“理论计算表明”,而大专毕业的B技术员带着工人改了三次模具,用土办法解决了问题。最后这个项目的创新奖给了谁?给了B团队。为什么?因为国企需要的不是“正确的废话”,而是“有效的办法”。
建议大家多往基层跑。食堂饭菜质量差,能不能牵头搞个满意度调查?班组交接效率低,能不能设计个标准化流程?这些看似小事,却能体现你“把问题变方案”的能力。人力资源部在干部选拔时,档案里“急难险重任务完成情况”这一栏,往往比“毕业院校”那栏分量重得多。
三、青年干部要练就“左右手”功夫,业务和管理必须两手抓
我们企业有个现象:有些技术骨干提拔成干部后,自己累得半死,团队业绩反而下滑。为什么?因为他们只会用“专业手”干活,不会用“管理手”带队。这就好比一个人右手力大无穷,左手却萎缩无力,终究难以持久。
我建议35岁以下的同志要有意识地“切换角色”。比如你是技术岗:接到任务时,先别急着画图纸,想想怎么给组员合理分工。完成项目后,别只顾着写技术总结,要梳理出可复制的经验。遇到难题时,别总自己熬夜攻关,要培养团队集体攻坚的习惯。
去年我们推行“双师制”,为业务骨干配备管理导师,效果很好。生产部的XX,原来只管设备维修,现在能带着20人的团队搞技改,就是因为他跟着导师学会了成本核算、绩效沟通这些管理基本功。记住:在国企,只会干活的人天花板在科长级,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才能走得更远。
四、青年干部要给自己装上“纠偏系统”,听得进批评比受得起表扬更难能可贵
现在有些年轻同志,领导表扬几句就干劲十足,听到批评就情绪低落,甚至私下抱怨“领导针对我”。这种心态很危险。咱们搞工程的都知道,再先进的火箭也需要导航系统随时纠偏,干部的成长同样如此。
说个真实案例:前年有位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因为方案被领导班子否了七次,觉得没面子直接撂挑子。后来我们安排他去信访岗位锻炼三个月,天天面对职工投诉,现在反而成了最擅长换位思考的中层。人力资源部有个“三看”原则:看干部对待批评的态度,看整改落实的力度,看触类旁通的广度——这比单纯看业绩报表更能判断一个人的潜力。
建议大家建立自己的“纠偏机制”,每月主动找直管领导聊一次,不是汇报成绩,而是请教不足。遇到批评先记录,三天后再回头看是否在理。对同事的负面评价,至少找出30%的可取之处。
同志们,最后我想用咱们企业老厂长的话结束今天的交流:“国企的干部就像炼钢,既要经得起高温熔炼,也要耐得住冷却定型。”未来,公司会持续搭建“成长阶梯”,但攀登的力量终究在你们自己脚下。希望五年、十年后,能在企业发展的功劳簿上看到你们的名字!
谢谢大家!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