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某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学习版)

浏览量:735     |      发布时间:2024-08-30

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底色”。文化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力量,更对乡村振兴起着基础性作用。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某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希望对各位笔杆子有所帮助。

本篇调研报告较为精炼且框架逻辑清晰,铺陈调研要点,具象给出建议,不冗长有内容,一起欣赏吧!


【提纲预览】

XX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一、XX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情况

(一)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二)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

(三)推进乡土文化挖掘保护

(四)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五)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二、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

二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

三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二)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一是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二是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

三是围绕重大节点策划大型艺术活动,组织开展系列演出等大型主题活动

(三)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开发

一是做好乡村规划设计。

二是政府加大投入。

三是加强文旅融合发展。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二是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培育。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


【正如如下】

陇南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情况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以总书记讲话引入,凸显乡村文化振兴重要性)为深入了解陇南市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情况,近期,国家统计局陇南调查队通过走访市委宣传、文化旅游等部门,市内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公共文化场所,以及选取部分村镇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陇南市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薄弱、乡村文化设施利用不够、乡土文化传承还需加强、家风民风培育还有短板等问题亟待解决。(调研报告开头通用模版:为深入了解某项工作情况,特组建调研专班灵活应用多种调研方式、选取某些地区展开调研,概述调研结果,如发现某些问题、短板有待解决)

一、陇南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情况

(调研情况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一般先概述好的方面,以下分五个角度,分别简述近年陇南市乡村文化建设情况)

(一)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角度一: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陇南市对照国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按照全覆盖、保基本的思路,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载体。截至目前,陇南市共有文化馆10个、图书馆9个、书画院9个、博物馆8个、红色纪念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9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164个、乡村文化大院316个、文化广场3079个。而且陇南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乡镇、村级全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510个。(概述陇南遵照国家标准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量和类的成果,亮点是在全省范围内创新组建基层文明志愿服务队)

(二)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角度二:优化文化服务供给)

近年来,陇南市持续提升乡镇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大院、乡村舞台、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供给,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积极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每年举办陇南网络春晚、新年音乐会、陇南少儿春晚、“春之歌”陇南群众文化展演、“唱响新时代”陇南文化惠民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系列活动,年均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系列活动1000多场次。二是广泛开展文化下乡。陇南市集合3846名艺术骨干,把“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年均演出2156场,惠及城乡群众160多万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陇南市、县(区)两级图书馆、文化馆都配备了高标准的流动服务车,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积极开展全民阅读以及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补足各类文化设施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好这些设施的惠民作用,陇南积极举办花式文艺演出、推进文化下乡、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力求让各类文化资源在乡村全覆盖,充实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惠民润民)

(三)推进乡土文化挖掘保护(角度三:保护挖掘文化资源)

陇南市区位优势独特,悠久的历史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陇南市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并与丰富群众公共文化生活相结合,盘活非物质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截至目前,陇南市共有列入县(区)级、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达867个,其中乞巧节、高山戏、白马池哥昼、两当号子、麻纸制作等5个入选国家级名录,文县玉垒花灯戏、影子腔、河池小曲、武都木雕、宕昌羌傩舞等4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9个,成功申报市级以上传承人279名。二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截至目前,陇南市建成了包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内的,集收藏、研究、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展场所45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省级非遗工坊8个,在保护传承基础上,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西和麻纸制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县西高山镇朱河村、刘河村抢抓乡村文化振兴机遇,推进非遗传承发展与文化振兴互相促进。截至目前,朱河村、刘河村已经发展麻纸专业合作社2家、家庭作坊37户,吸纳本地农户近100人从事手工麻纸制作,年总产值240余万元。同时,西高山镇鼓励支持邻近的村扩大构树种植规模,并采收构树皮进行粗加工后出售给麻纸作坊及合作社,为麻纸生产提供原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群众增收。(独特区位优势使的非遗成为陇南文化一大特色,为与时俱进盘活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该市积极挖掘并申报,同时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这里列举了“西和麻纸”非遗发展范例,从原料到技艺到规模化产造,极大带动当地乡镇就业、增收)

(四)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角度四:文旅产业创新提质)

近年来,陇南市积极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助推乡村旅游产业提质升级。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季节性种植花卉,实现景区和乡村变花园,通过花园式的乡村环境,以农家乐、农家客栈、旅游民宿为主要载体的“花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积极建设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推动“百乡百味”“百乡千宿”工程,实现乡村文化与乡村生态资源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行动,设计开发了一批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了一批非遗工坊、体验中心、传习所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2023年上半年,陇南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863万人次,同比增长160.3%,乡村旅游收入25.57亿元。康县长坝镇山根村,利用独特的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充分融合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改造提升打铁房、榨油房、石磨房,配套建设农家书屋、牛栏咖啡馆、云梯灯光秀、童趣广场等休闲旅游设施,乡村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今年“五一”期间,由村集体经济领办的“桃园喜居”民宿开始试营业,仅一个月的营业额就突破了10万元,并就近解决了60多个就业岗位。(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它可以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相结合,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既能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又能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实现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陇南因地制宜发展“花卉乡村”旅游,设立乡村文旅特色品牌,将景、人、物巧妙结合,引来大批游客,旅游收入颇丰,实现村集体共创共赢)

(五)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角度五:重视文明乡风培育)

近年来,陇南市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汇聚起全民参与的乡村治理正能量。一是扎实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出台《陇南市关于进一步深化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全市3160个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限定红白事礼金。二是强化示范引领作用,陇南市推荐选树省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新时代好青年、身边好人等评选,全市乡村建设好人榜3483个,星级文明户2.7万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8367户,通过推荐选树、引领示范,营造移风易俗良好氛围。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陇南市通过建设农村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宣传栏和文化墙,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组织志愿服务队深入群众进行宣传,线上线下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是统一的,只有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才会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会稳步推进。陇南从健全机制规则、选树典型示范、强化宣传力度三方面着手,全方位将文明乡风“渗透”到群众百姓中,营造浓厚氛围)

二、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建议

(有短板则改之,能精进则细雕,综合以上对陇南乡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接下来是四大点针对性优化提升建议)

(一)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建议一:搞好文化队伍建设)

一是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统筹抓好文化领军人才、专业队伍、基层骨干建设,不断提高全市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二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民间艺人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培养基层文化建设的带头人。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同时,注意招录适合基层实际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文化事业。三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村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利用三区人才、青年志愿者等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持续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上文可知陇南在文化设施及服务供给方面已经做的很扎实,但在人的问题上,抓的仍不够细致,因此建议通过自主培养和引入文化人才、联动民间组织及艺人、用好特殊人群,抽茧剥丝般理出文化人才,利用他们的文化专业度,释放其热情,建强文化队伍,带动更多人)

(二)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建议二:让文化真真实实的惠民)

一是要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要统筹文化资源,注重吸收运用市场、社会等非政府资源,按市场规律和宣传文化规律,提升资源运行效益。如建立农村文化资源库,把剧团演出、电影放映等资源形成文化“大礼包”,由农民自行选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二是要制定针对农村文化发展的专门扶持政策,对落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要加大管理力度,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提高农村文化中心的利用率,防止农村文化中心被挤占、挪用。三是围绕重大节点策划大型艺术活动,组织开展系列演出等大型主题活动,坚持每年举办网络春晚、“春之歌”群众文化汇演、实施“唱响新时代”陇南文化惠民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活动、大地欢歌等活动,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切实把“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想要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并非易事,首先要了解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引导群众参与,按需供给文化服务。同时要改造升级落后文化设施,别让村民活动广场变成临时停车场。再者,有仪式感的举办各种大型文艺活动,方便群众记忆活动节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良好乡村文化氛围自然形成)

(三)强化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建议三:用好、留住乡村文化)

一是做好乡村规划设计,使乡村建设充分彰显文化魅力,充分发掘旧民宅、名木古树、民俗文化、文化遗产等具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乡土文化资源,把保留传统乡村文化风貌融入村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让乡村能记得住乡愁,吸引住游人。二是政府加大投入,支持开展非遗申报、技艺传承、专利申报等工作,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建设,不断拓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性生产。三是加强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利用陇南丰富文化资源和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创意开发,切实把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传承、保护、开发是三件相互促进的事,结合陇南实际,建议将当地特色文化融入乡村风貌建设,政府要加大对申遗、非遗展示的支持力度,更可将非遗通过文化产品进行文旅“变现”)

(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议四:精进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深化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开办道德讲堂、组建乡风文明理事会、订立村规民约、建设文化宣传墙等系列活动,将文明乡风培育融入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二是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培育。挖掘整理本地传统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优良家风民风。三是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抵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倡导文明婚嫁新风,倡导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尚。(该点建议将乡风文明建设更加细化,重点强调了家庭家教家风和移风易俗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凭“新”而进,方能厚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幸福底色,铺展乡村振兴新画卷)

(原作来源:国统陇南调查)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