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全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156     |      发布时间:2024-08-27

各位青年朋友,同志们:

理想信念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精神追求,集中体现了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制约并优化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实践,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理想信念的坚定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始终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不断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事业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完善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凝聚机制

引领凝聚是推动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引领凝聚增进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的理论认同,“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引导青年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培植精神家园,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奉献青春力量。

(一)加强理论武装: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上的清醒坚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光有朴素的感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深厚的理论信仰作支撑”。因而“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从理论上筑牢思想认知的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此外,要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相关读物和教材,既要有普及型的,也要有专业型的,还要有经典著作解读型的,要根据青年受众的不同基础进行选择。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当代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相结合,在吸引青年关注的同时,提高其运用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筑牢青年理想之基,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人生路上的正确方向。

二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青年。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对青年的理论武装也应该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吸引学生、说服学生,鼓励青年争当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排头兵。动员青年把学习党的科学理论作为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补足青年精神之钙,使其变为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政治定力的武器。

三是强化思政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青年的思想认知规律和兴趣热点出发,将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与青年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结合起来,解决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疑点。不断提升青年获得感,“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把青年人的心紧紧同党贴在一起。通过与时俱进、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引领,帮助青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把稳青年思想之航,激励青年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行。

(二)深化历史认知: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要引导青年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认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好地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一是引导青年深刻认识党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其一,深入、持续地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青年从历史事件中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其二,找准与青年的情感共振点,引导其全面了解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倍加珍惜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是引导青年深刻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其一,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结合起来,通过情感式、体验式教学等多种形式还原历史,引领青年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其二,深化青年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发展主动,激发其历史责任感和实现国家民族梦想的情怀。

三是引导青年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其一,要加强青年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充分认清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虚假本质;同时引导青年坚持唯物史观,不断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建强思想阵地。其二,引导青年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斗争品质,带领青年旗帜鲜明地同任何歪曲和丑化党史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高反对错误思潮的政治自觉,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坚定、自觉地投身强国新伟业。

(三)立足中国实际:将理想信念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着眼于对奋斗目标接续作出的战略规划和安排,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

一是深入开展世情教育。“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民族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因此,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通过主题教育、正面宣传等方式,引导青年在中西两种文明、两种制度的比较中,树立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信心,争做民族复兴伟业的“筑梦人”。

二是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国情教育是把青年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的重要环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要善用“大思政课”,帮助青年读懂党的二十大关于新时代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引导其把个人价值实现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相联系,把自我成长与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相衔接,争做伟大梦想的“追梦者”。

三是深入开展党情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发展35岁及以下党员的人数均超过全年发展党员总数的80%。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80四是1万名,30岁及以下党员124三是5万名,31至35岁党员1150.0万名。因此,要引导青年充分认识党情发展的新变化,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邀请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团员进课堂,以具体的人物作为案例,使青年在与榜样的交流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吸引丨更多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争做堪当时代重任的“生力军”。

二、健全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协同培育机制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整体性、战略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三十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作为一项贯穿青年成长成才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仅需要发挥学校这一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还需整合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力量,共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大课堂”,进一步拓展政治认同的广度和深度。

(一)家校共育:创建良好育人生态。家庭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第一场域,是塑造青年自我意识和人格养成的关键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良好的家校协作,可以促进双方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情感互动,提高教育生态环境的质量。

一是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用科学的思想、正确的行动、恰当的方法教育引导他们在人生“拔节孕穗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密切注意孩子的思想状况,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引导措施。以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强化子女吃苦耐劳、勇敢担当、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

二是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学校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沟通渠道,建立长效、稳定、平等的对话机制,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通过公示栏、家长群等方式宣传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积极协助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随时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对应。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明晰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画好家校共育“同心圆”。学校要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基本权利。家长可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等多种途径,了解孩子的实际思想表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保证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形成家校共育的整合优势,为青年理想信念的树立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二)社校共筑:搭建多元互动平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具有社会性的实践活动,社会对青年理想信念的塑造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充分发挥各类社会资源的供给与支持作用,把社会资源转化为理想信念教育资源,以全社会之力打造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共同体”。

一是积极吸纳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体验课堂”,推动价值观引领“有血有肉”。开展红色教育、文化传承和实践体验等活动,发挥革命文化、时代精神对青年的浸润作用。此外,综合运用VR体验、动画、动漫等方式,建设理想信念教育“互动空间”。通过情境性、具象性、感染性强的叙事方式,使青年“身临其境”地接受先辈的精神洗礼,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性。

二是充分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加强与社会有关单位的联系,联合开发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实践课程,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培训场所,给青年学生创造更多实习机会。另外,要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抓手,推动社会资源支持和参与理想信念教育。开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多方互动交流平台,搭建政府、学校、社区、社会的多方互动桥梁,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关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氛围。

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所注重的牺牲某些自身利益而增进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要积极鼓励引导青年把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志愿服务的动力;同时,加快实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志愿服务阵地全覆盖,让青年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中,感受国家发展的实际,了解人民的需求,帮助青年树立和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三)政校共治:构建完备制度体系。政府作为教育投入和教育监管的主体,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颁布政策举措,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制度性保障和规范性引导。《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因此,政府应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主线,调整理想信念教育系统内部各方面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行稳致远。

一是完善教育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持续深化。“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这就需要推进大中小学理想信念教育一体贯通,建设具有衔接性、连贯性、整体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链式延展,把理想信念教育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中,形成一体化理想信念教育格局。通过长期的教育引导使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二是建立评估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长效发展。建立健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实际,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促进、阶段性评价和长期性评价相统一,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同时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持续跟踪问效,紧扣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评价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总结教育经验,进而系统化为制度性的政策举措。

三是加快网络综合治理,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青年群体,对于网络的使用和依赖程度较高。而青年处于理想信念将定型又未定型期,对各种社会思潮不能作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容易受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蛊惑和煽动,造成思想混乱、理想缺失等不良后果。因此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同时,加强网络监管,加大对网络不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倡导网络文明,提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信度和效度。

...

(奋书文库首发,完整版约9500字)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