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40
发布时间:2024-07-31
同志们:
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的这一本质特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这一显著优势。社会治理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任何理论创新都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都要与特定治理条件相结合。下面,为进一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高质量发展,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领会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立足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方位,立足于中国的具体治理实践,走自己的路,而非简单照搬西方的治理理论和经验。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最显著特征,具有党的领导保证这一最大优势。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就是要求党组织发挥坚强核心作用,通过党的建设为有效开展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稳固思想基础和坚强组织保障。社会治理过程就是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就是通过基层党建质量效能的释放融入来推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社会治理实践过程。总的来说,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维度。
(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统筹各方、协调有力的领导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等转化为社会治理的优势,构建法治、德治、自治融合的有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组织路线,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建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升服务居民能力,把各类基层组织和各方力量真正凝聚起来,坚持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党的制度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体系机制完善。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党章及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不断明确和清晰了各级党组织领导社会治理的职责任务,在相关制度规范中细化了原则、机制、程序,有力推进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良性运转。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治理实践中的制度机制及路径创新,形成了三种具有特色的创新类型:“主导式”引领;“协商式”引领;“自治式”引领。“主导式”引领强调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党和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全盘控制,而是指面对公众参与度较低的社会治理顽疾问题,需要借助党和政府的力量,通过科学规划主导社会治理过程,推动社会发展,满足民众需要。“协商式”引领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积极引导作用,引导多主体参与协商,共同推动解决社会治理问题,这种协商方式推动国家治理由“政治协商”延伸到“社会协商”,实现了治理主体的更广泛参与和治理领域由国家向社会的延展。“自治式”引领强调公众参与,依靠社会本身的治理制度、已有资源和能力破解治理难题,党组织要引导自治组织和群众建立自治性章程公约、组织规范和自治机制,支持和尊重自治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治理活动中。
(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以党的优良作风和严明纪律加强和巩固社会治理的效果。党风影响社风,关系民心向背,更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参与效果。坚持和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扎扎实实走好群众路线。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决定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广大群众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决定了社会治理的效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如果忽视群众利益、漠视群众需要甚至滥用国家权力、攫取国家利益,必然会导致公信力权威的缺失,各种矛盾无法有效引导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不可治理”的局面。因此,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提在于建设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着重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着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群众满意拥护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四)坚持全过程系统观念,以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新时代基层治理的要求落实到社区层面,城市管理需要精细化,城市社区管理更需要精细化。城市社区管理要秉承“绣花精神”,在精细化上下功夫,优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市、区、街各级交办的管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网格单元,实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的精细化。要优化社区管理服务的内容,厘清社区管理服务任务清单,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优化社区会议和工作台账,精简社区工作“一票否决”事项,让社区工作人员集中精力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责,维护和谐的邻里环境。围绕社区服务设立常态化任务清单,并将任务精细分解落实到网格单元,实现工作定位清晰、工作任务清楚、责任分解细化,打造奖惩措施透明、服务反馈顺畅、居民参与高效的精细化社区管理体制机制。
二、肯定成绩,切实增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
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提高党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系统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巩固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及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
(一)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战斗堡垒。在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发挥对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加强党对其它各类组织领导的政治保证。要加大党的基层组织对其它各类社会组织的工作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协调好各组织间的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合力作用,推动促成多元合作共赢治理局面的形成,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能力和水平。
(二)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不断拓展的有效组织保障作用。社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场所,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空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与基础。在中国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城乡居民对于自身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的意识相对不足,缺乏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鼓励城乡居民参与社区共治需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基层党组织要为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搭建组织平台,健全完善相关的协商议事机制,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社会化组织化水平。要加强对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等社会组织的领导,既要积极扶持它们发挥专业专长的作用,又要着眼长远长效,建立常态化的合作项目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管理体系。同时,要不断拓展共治内容,把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实事项目、社区公共管理、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共安全、社区公共文化等社区公共事务纳入共治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以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化及其社区化治理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和城乡一体化标准,积极引导失地、少地农民进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好的社区居住,并因地制宜地进行社区治理机制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发挥党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改革完善传统街居体制,破解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问题,通过健全完善基层社会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有效发挥自治功能,实现对社区公共事务有效治理。二是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引导构建多元主体协调机制,形成覆盖全面、联动有效的多元参与的社区治理网络,不断壮大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科学处理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现实问题,要以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根据各类治理主体的性质、力量、意愿等情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合作机制,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形成多方参与、系统集成的有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点赞 2
收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