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74
发布时间:2025-04-12
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中一项永恒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十年间,党风政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风气也持续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要充分肯定作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四风”问题犹如顽疾,具有极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当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衍生出了新的变种,“低级红”“高级黑”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表明,作风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信念,以持之以恒的决心,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举措、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责任担当,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一、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八项规定精神的时代价值。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正式颁布,这一举措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篇章。别看八项规定表面上只是关于作风建设的规定,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从改进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到精简各类会议活动;从规范出访接待的流程,到大力倡导勤俭节约,每一项内容都精准指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过去的十年里,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多达76.1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的人数达到68.5万。这些数字的背后,彰显的是党自我革新、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在基层工作中,党员干部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作风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某市为例,2012年该市的接待费用高达8600万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费用降至310万元,压缩比例达到了惊人的96.4%。某省直机关也积极优化审批流程,将原本需要5天才能完成的审批,简化到“最多跑一次”就能办结。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不仅是作风建设的生动体现,更是政治生态持续优化的有力证明。
作风建设的成效,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驻村干部不辞辛劳,用脚步丈量民情;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干部们下沉到社区一线,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作风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政府的治理效能,还拉近了党和群众的距离,为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问题导向与精准施策,作风建设中的矛盾破解。尽管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我们依然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一些单位在推行“无纸化办公”的过程中,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各类APP打卡、在线填表等操作,不仅没有减轻基层负担,反而使其不堪重负。个别领导干部在调研时,走的是“经典路线”,座谈会也变成了“汇报表演”。曾经有某地一天要迎接8个检查组,同一数据甚至要重复报送12次,这种荒诞现象充分暴露了形式主义的顽固性。在制度执行方面,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中央三令五申禁止违规吃喝,但在个别地方,却出现了“不吃公款吃老板”的隐形变异现象。一些人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时,为了规避监督,采取分批操办、异地操办的方式。例如,某县一位干部为儿子办婚宴,分7次在不同酒店举办,自以为能逃过监督,最终还是被群众举报。
面对作风建设的复杂性,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某省建立了“四风”监督哨,通过大数据比对公车轨迹、消费记录等信息,精准发现问题线索;某市则创设了“作风体验官”制度,邀请群众代表参与监督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创新实践,为破解监督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