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2025年作风建设学习教育读书班研讨交流发言(约2300字)

浏览量:240

发布时间:2025-04-09

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很荣幸有机会在此次学习交流会上,就“八项规定”学习教育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自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其标定的作风建设方向、体现的行为规范标准,已从纸面之规转化为思想之范、行动之要,深深嵌入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自身学习思考与履职实践,围绕“以作风之变塑治理之效”这一主题,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以敬畏之心对标“八项规定”,让思想根基更加稳固

八项规定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把标尺,丈量着担当和初心;不是临时措施,而是恒久准则,检验着作风和定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唯有不断锤炼思想上的“定盘星”,才能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站稳立场。

一是以原原本本学促入脑入心,筑牢思想防线。八项规定看似规范的是会议、公务接待、公车使用等细节,实则传递的是简朴之风、清廉之气和务实之责。近年来,借助线上线下双渠道,我反复学习相关制度文件,围绕“为什么要严、怎么才能严、严到什么程度”深入领会,逐步从“知道是什么”走向“明白为什么”,进而“做到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真正把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以问题导向促反思自省,照亮言行短板。八项规定的核心,是打破那种“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敷衍塞责”的漂浮风气。在基层调研中,我发现一些单位仍存在“重痕迹轻实效”的倾向:文件归档整齐,实际推动乏力;表格统计精美,问题解决缓慢。针对这些现象,我开始自我审视:是否也曾陷入“材料漂亮但效果一般”的困局?是否存在“重部署轻落实”“图热闹少深耕”的误区?正视问题,是走出舒适区的第一步,更是通往实干路的起点。

三是以教育引导促自觉认同,汇聚思想合力。八项规定不是束缚人的枷锁,而是保护干事者的护身符。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尝试将制度学习从“任务要求”转变为“行动自觉”,通过“晨读一则案例、午评一段言行、晚省一日得失”的三步法,推动干部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在日常点滴中塑作风。通过设立“清风角”、组织“廉洁演讲”、分享“家风故事”,将八项规定的深意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景,使其成为大家主动践行的价值取向。

二、以实干之姿落实“八项规定”,让履职作风更加务实

作风之变,不是喊口号,而是要体现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落脚于每一件民生实事里。八项规定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衡量作风好坏的标准,也在于群众是否获得感更强、幸福感更足。

一是在优化流程中体现作风转变,提效能不走形式。曾经有企业反映,审批材料在不同部门“转圈圈”,光一个盖章就耗时数周。我们痛下决心进行流程再造,推动“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体化服务模式,缩短审批链条,提高协同效率,真正让“少跑路”变成“只跑一次”,把“服务理念”变为“制度供给”。事实证明,作风变革从来不是口头承诺,而是制度升级后的流程简化、时间压缩和满意度提升。

二是在项目攻坚中锤炼担当意识,敢作为不做表态官。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拼项目就是拼作风。在某重点工程中,因施工区域涉及多个村庄,协调任务繁重,前期一度陷入“文件往来多、实质进展慢”的状态。我带队驻点办公,逐户走访群众,面对面解读政策、倾听诉求,从协调施工时间到补偿方案细化,一点点消除误解和阻力,最终推动项目按期竣工。没有真正扎根一线、扑下身子,就难以赢得民心,也无法提升执行力。

  • 点赞 2

  •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