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12
发布时间:2025-02-11
同志们: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医疗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本次会议的召开,旨在全面落实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部署,对2025年医疗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精心部署,推动我市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聚焦强基筑高登峰,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强化对口帮扶,助力区属医院发展。一是人才精准下沉,提升业务能力。市属三级公立医院要结合区属医院的实际需求,精准选派临床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骨干医生、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帮扶团队,深入区属医院开展工作。不仅要在临床诊疗上发挥指导作用,还要通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示教等方式,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区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帮助他们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要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区属医院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业务骨干。二是技术协同共进,丰富诊疗手段。市属三级公立医院要与区属医院加强技术协作,根据区属医院的学科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其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对于一些区属医院难以开展的高难度手术和复杂疾病的诊疗,要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同时,要通过远程医疗、学术交流等方式,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不断丰富区属医院的诊疗手段。三是管理优化升级,规范运营模式。市属三级公立医院要帮助区属医院完善医院管理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在医院管理方面,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和信息化管理体系,规范医院的运营模式。同时,要加强对区属医院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二)建设医学中心,打造医学高峰。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加大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力度。按照高标准、高规格的要求,完善医院的硬件设施,包括医疗设备、病房条件、科研设施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二是汇聚顶尖人才,强化科研创新。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的医学专家、科研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汇聚到我市的医学中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的医学科研团队。同时,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医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加强合作交流,提升影响力。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活动、人才培养等方式,学习借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市医学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医学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为推动全球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XX力量。
...
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促进全民心理健康
(一)加强能力建设,提升专业素养。一是完善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完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康复等专业知识,还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技巧、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方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培训渠道,为精神卫生从业人员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培训服务。同时,要创新培训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演练、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让培训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三是强化考核评价,确保培训效果。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从业人员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的监督和管理。通过考核评价,及时了解从业人员的学习情况和培训效果,对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培训证书,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补考或重新培训,确保培训质量。
(二)健全服务机构,完善服务网络。一是合理规划布局,增加机构数量。要根据我市的人口分布和精神卫生服务需求,合理规划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和偏远地区,要加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力度,增加机构数量,确保居民能够就近获得精神卫生服务。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卫生服务功能的建设,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二是加强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要加大对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加强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建设。在硬件设施方面,要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康复设施;在软件建设方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强对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机构依法执业、规范服务。三是整合服务资源,形成服务合力。要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与其他医疗机构、社区组织、学校、企业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整合服务资源,形成服务合力。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转诊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精神卫生服务的无缝对接。同时,要加强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
三、强化基层医疗建设,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一)统筹赋能充能,巩固医防融合。一是优化帮扶机制,实现精准赋能。大型医院要进一步优化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机制,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方案。不仅要在医疗技术上给予支持,还要在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帮扶。通过派驻专家、开展培训、建立远程医疗等方式,实现精准赋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全专结合,提升自我充能。基层医疗机构要加强全专结合服务能力建设,培养一批既掌握全科医学知识,又具备专科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与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联合门诊、会诊等活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专科诊疗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深化医防融合,强化慢病管理。要巩固基层六大慢病医防融合基础,建立健全慢病管理体系。加强对慢病患者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实现慢病的全程管理。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签约质量。一是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要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效率。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同时,要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二是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多样需求。要根据居民的健康需求,不断丰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除了常规的服务项目外,要增加一些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如心理健康服务、中医治未病服务等,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三是加强团队建设,提升签约质量。要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建设,优化团队结构,提高团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开展培训、考核等方式,提高家庭医生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同时,要加强与签约居民的沟通和联系,了解他们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提高签约居民的满意度。
...
四、提升妇幼健康水平,保障母婴安全发展
(一)保障母婴安全,优化救治体系。一是完善救治网络,提高救治效率。要进一步优化母婴安全救治体系,完善救治网络。加强各级母婴安全救治中心的建设,提高救治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转诊机制,确保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要加强对救治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救治效率。二是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救治水平。要加强母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大对妇产科、儿科医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配备和更新,提高救治的技术水平。三是强化质量控制,确保救治质量。要建立健全母婴安全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对母婴安全救治工作的质量控制。定期对救治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确保救治质量。
(二)提供多元服务,呵护女性健康。一是巩固消除机制,阻断母婴传播。要巩固强化消除母婴传播工作机制,加强对孕产妇的筛查和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孕产妇。同时,要加强对新生儿的预防接种和随访管理,阻断母婴传播途径。二是实施促进行动,保护生育能力。要实施生殖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女性的生殖健康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女性生育力的保护,开展相关的技术服务和研究,为女性提供全方位的生殖健康服务。三是落实消除计划,防治宫颈癌变。要落实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加强对适龄女性的宫颈癌筛查和预防工作。提高宫颈癌筛查的覆盖率和质量,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患者。同时,要加强对宫颈癌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
...
同志们,2025年我市医疗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推动我市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点赞 0
收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