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赴福建四市(区)考察学习的调研报告

浏览量:175

发布时间:2024-12-20

为加快实现“两争一先”奋斗目标,经请示县委主要领导同意后,10月29日—11月6日,由县委办牵头,县委综合服务中心参与,组织考察组一行11人赴福建省长乐区、武夷山市、晋江区、湖里区考察学习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管理模式、乡村振兴等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参观、座谈,我们全面了解了当地的发展经验。此次考察加深了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为*县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增强了推动全面发展的信心,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基本情况

在新时代背景下,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县作为*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和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县亟需寻找新的增长点和发展路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福建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为*县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一)长乐区

长乐区,隶属福建省福州市。位于闽江口南岸,处于长江口与珠江口海岸线的正中,与台湾岛隔海相望;地貌属低山丘陵小区,东濒台湾海峡,西与闽侯县毗邻,南与福清市相连,北与马尾区隔江相望。东部为开阔的滨海平原,西部为营前—玉田平原;全境土地面积72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248平方千米。下辖5个街道、11个镇、2个乡。长乐区常住人口为79万人。2023年,长乐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50亿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2位、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37位、绿色发展百强区第68位、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76位、科技创新百强区第93位。

(二)武夷山市

武夷山市,福建省辖县级市,由南平市代管。位于福建省西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属中亚热带地区。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是一个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2802.71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24.75万人,辖3镇、4乡、3个街道、6个农茶场、115个行政村。境内拥有首批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华十大名山、全国5A级文明风景旅游区,拥有四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晋江市

晋江市,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为Ⅱ型大城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晋江下游南岸。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5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2公里。1992年撤县设市,现辖13个镇、6个街道以及晋江经济开发区,常住人口242万。202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3.50亿元,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第4,综合经济实力连续30年居全省县域首位,以福建省1/200的土地创造全省1/16的GDP。

(四)湖里区

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发祥地,成立于1987年11月,地处厦门岛北部,八山横贯两水,三面海域环抱,与金门岛隔海相望,陆地面积73.9平方公里、占厦门岛46.8%,辖5个街道59个社区,总人口10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约59.8万人。近年先后获评全国创新百强区、中国工业百强区、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全省十优发展区、全省教育强区、全省建筑之乡、省级文明示范城区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收获

(一)产业发展聚链成群。福建省四市(区)坚持高质量发展,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县域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以县域产业链现代化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晋江市积极探索产业链发展路径,以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加快强链、补链、延链。比如拖鞋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设计研发、机械设备制造、原辅材料生产加工、成品生产、包装、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近2000家,年产拖鞋超10亿双,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在“中国鞋都·拖鞋名镇”晋江市内坑镇,只要半小时,就可以采购到一双拖鞋所需的全部配件了,从这里生产出来的拖鞋,远销美洲、欧洲、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甚至流传着世界上每10个人就有1人穿内坑拖鞋的说法。长乐区的工业经济发展,主要靠“一黑一白”。所谓“一黑”,是指冶金产业,“一白”就是指纺织产业。在钢铁行业领域,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共有61家钢铁企业,其中长乐有6家,占据了接近十分之一;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中,共有91家冶金企业,其中长乐系14家,占比15.38%;纺织是长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最耀眼的就是民用锦纶。长乐是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长丝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150万吨。同时,长乐还是全国最大的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共有规模以上纺纱企业33家,主要产品包括粘胶纱、涤纶纱、混纺纱等。武夷山市的茶产业现代化和品牌化战略,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大红袍等品牌的成功,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晋江市的制造业集群化和品牌建设,特别是鞋业和服装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科技赋能精准高效。福建省四市(区)抢抓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创新力度,深化数字化经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盼盼食品充分利用数字化赋能传统食品产业,在综合面包车间里,原材料经过人工倒入搅拌机后,就开始了“自动生产之旅”。长乐区的产业智能化尤为突出,恒申合纤科技公司全力推进数字化改革,无人搬运车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控制下,准确的把一垛垛锦纶丝品运到生产流水线上,在人工智能机器直接抓取下,自动化打包装箱。八马茶业第七代智能化生产线是全球首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武夷茶精加工生产线,将智能化融入到了产品的初制、精制、包装、流通等环节,原料精制生产加工能力日产量可达3.6吨,全包装生产线日产量可达12000盒,同时可减少人工约40%,实现24小时的不间断作业。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社会和企业云)聚焦高质量的IDC服务,建设了福建省超算平台与福建省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每秒6500万亿次计算能力,在推动国家东南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多个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的落地与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数字福建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三)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福建省四市(区)在乡村文旅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党建引领等多个方面的深入探索和有效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长乐区屿北村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典范。屿北村通过企业援助和侨胞捐建,成功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村党支部发挥了关键作用,组织村民参与规划讨论,协调资源对接,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与农产品供应,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也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武夷山市的茶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茶产业的附加值,也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开发茶文化旅游线路和体验项目,武夷山市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保护和传承了当地的茶文化。晋江市围头村依托独特的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湾三大资源,大力发展鲍鱼等水产养殖业,优化渔业生产,提升水产品的高效养殖,打造休闲渔业综合体;以“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新功能,培育特色的民宿、研学、康养、餐饮服务和闽台交流等乡村休闲旅游新业态,成功打造出“看金门、探炮洞、逛古街、泡海水、抓鲍鱼、吃海鲜、住民宿、听故事”等八大旅游特色产品,线上“带货、带景、带故事”,线下“带人、带游、带美食”。湖里区注重乡村振兴与社区治理的结合,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乡贤作用充分发挥。乡贤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那些德高望重、能力突出,并致力于当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贤达之士。他们在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连接政府与民众、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广泛挖掘和利用乡贤资源,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四市(区)通过分类建立乡贤人才数据库,详细记录乡贤的个人信息、专长领域、联系方式等,为后续的联络联谊和合作提供便利。利用春节等重大节假日乡贤返乡时机,组织召开座谈会、茶话会等,加强与乡贤的沟通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愿,同时向他们传递家乡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政策。成立乡贤联谊会和乡贤联络服务站,为乡贤回归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通过讲好新乡贤故事、赋予新乡贤必要权威和荣誉等方式,激发乡贤的共同体意识和公益情怀,使他们乐于持续地回馈家乡、服务家乡。探索乡贤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边界,推动乡贤和村“两委”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紧密合作。同时,充分考虑乡贤的现实需要,在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乡贤回归创造更好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为乡贤回归项目提供便利和支持;加强对乡贤的精神激励,通过评选“最美乡贤”、举办乡贤大会等方式,提升乡贤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五)党建引领凝聚合力。福建四市(区)在企业党建、农村党建、社区党建等领域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晋江为了展示城市形象,精心打造了晋江经验馆,以图片、文字、模型、影片为主要展示手段,辅以幻影成像、数码互动、多媒体查询系统、数字沙盘等现代技术,从历史、文化、城市、交通、生态、产业等多个视角,全面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七下晋江”总结提炼的“晋江经验”,以及在“晋江经验”的引领下晋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目前,“晋江经验馆”已成为晋江对外宣传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八马茶叶党委立足公司全产业链、全茶类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产业链党建新模式,把党建工作有效融入了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中,并在每个车间、门店都设立党小组,广泛开展“亮身份、亮承诺、比作为”活动,在服务企业发展、服务职工群众等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大东海集团党委下设3个支部,围绕“为生产发展聚力,为百年东海领航”目标,创新“党建+五航”特色工作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党的建设融入生产的每个环节,引导党员在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坚中发挥作用,建立党员骨干双向培养机制,坚持把企业专业技术骨干、中高层管理人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和中层管理者;将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活动,帮助困难员工解决生活难题,保障职工的衣、食、住、行;创办“定西·国镜教育基金”和福建“国镜基金”公益慈善平台,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扶贫帮困、爱心捐赠等。近年来,累计向社会捐赠逾4亿元。晋江市东山村村党组组织村民对废弃瓷砖进行再加工制作成各种规格的二级瓷砖,依托村庄毗邻牛山高速出口的地理优势,开发建设二级瓷砖市场,并引导村民进驻开店做生意。如今,东山二级瓷砖市场已开发商品店面350间,成为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二级建材集散地。晋江市围头村探索“哨所党建‘五个五’”“网格支部‘三个三’”“邻里服务‘四个二’”等先进经验做法,成功打造出“看金门、探炮洞、逛古街、泡海水、抓鲍鱼、吃海鲜、住民宿、听故事”等八大旅游特色产品,增加村民收入。湖里区围绕建设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积极破解难点、打通堵点、联通断点,扎实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长乐区、武夷山市、晋江市和湖里区各自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产业特点和社会文化。长乐区的钢铁和纺织产业、武夷山市的茶产业、晋江市的制造业以及民营经济、湖里区的创新实力,都是各自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这些区域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为我县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机会,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企业转型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区域基本情况的深入了解,我县可以更好地规划自身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意见建议

在深入考察福建省四市(区)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企业转型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后,本报告为我县提出以下五点综合性建议。

(一)加快推动智能化升级与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快煤矿及新兴产业的智能化转型,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提升生产效率和安全性。制定长远的产业升级规划,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如可再生能源、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税收减免、资金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激励措施,支持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投入。建立创新园区和科技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创新企业,增强我县的产业竞争力和市场活力。

(二)激活乡村振兴乡贤“新引擎”。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村一特色”计划,鼓励各村利用自身资源和文化特色,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蓝图,包括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以增强乡村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建立乡贤资源库,通过乡贤座谈会、乡贤投资项目等形式,吸引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乡贤不仅能够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还能通过其影响力和经验,引导乡村发展方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提供乡贤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等,进一步激发乡贤的参与热情,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推进。

(三)打好“党建+外宣”组合拳。在提升我县知名度上采取更积极的外宣策略,利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多渠道、多角度地展示我县的经济活力、文化底蕴。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投资推介会和旅游推广活动,吸引国内外目光,提升我县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将其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建立县党建馆,展示党的发展历程和*县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成就,增强民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企业中推广党建工作,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企业决策和运营中得到体现,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在社区服务和居民自治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四)拓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视野和思路。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鼓励全县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煤矿所需产品,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应。这不仅能够带动当地就业,还能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我县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重视企业家视野的拓展,通过组织国内外考察团,让本地企业家亲身体验和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创新实践。包括参观成功企业、参加行业研讨会、与优秀企业家交流等活动,旨在激发*县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和进取心,鼓励他们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应用于本地企业的发展中。建立企业家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论坛和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企业家分享经验,为本地企业家提供学习和成长的环境。

(五)注重人才培养。我县的发展需以人才为支撑,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中心的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专注于培育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包括为煤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提供专业培训,确保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组织举办全县直播电商数字人才培训会,培养壮大一批本土“网红”和电商能手,探索发展“线上引流+线下消费”“网络直播+本地生活”等电商发展模式,全方位推广营销我县的特色产品,增加群众收入。

  • 点赞

  •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