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三步教你写出有灵魂、有内容的讲话稿

浏览量:117     |      发布时间:2024-11-05

俗话说,文有三才,谓魂骨肉。

魂,即文章的灵魂、主题、主旨;骨,即文章的结构、框架、体例;肉,即文章的内容。因此,想要写好一篇讲话稿,不妨也从“魂、骨、肉”入手。

一、抓“魂”——精准破题

讲话稿是在特定场合发表讲话的文稿,它带有特定的目的,如宣传、指示、总结等。因此,我们在撰写讲话稿之前,需要先从主题、场合、目的、讲话者、受众这几点要素入手破题,找准定位,有的放矢。

这里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两个要素——讲话者和受众的身份。

经常会有人忽略这两个要素,明明受众是领导,写着写着就写成了给平级同事的,语言自然也跟着出现偏差。

因此,要写好一篇讲话稿,我们先要明确要素,精准破题,做到聚焦目标、有的放矢。否则写跑题了,与题目要求背道而驰,那花再多功夫也是白搭。

搞定要素以后,对讲话稿有了一个初步的思路,就可以简单列一下大纲,有时间的可以落在纸上,没时间就默念搭建框架亦可。

二、立“骨”——精确布局

万事谋在先,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

讲话稿的格式一般是:标题+称谓+正文。标题和称谓相对简单,我们主要看正文部分的布局,正文又包括开头、主体部分、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开场白(自我介绍;场合性发言)+发言的背景/目的意义/整体的概述总结,引出正文。

正文部分——决定要素:题干直接要求+材料行文逻辑。

结尾——总结全篇,照应开头;发出号召。

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要考虑几点:

第一,全面考虑阐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需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以便于领会和接受,不能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也不能不分析问题就突兀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层次段落要围绕主旨,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和内容来展开,但都是在围绕核心主线,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漫无边际,胡乱跳跃,要使思维的延展和内容的铺展符合逻辑,做到收放自如。

第三,按照表现事物本质和特征的规律来安排,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比如先谈现象,再谈原因,再谈解决办法,这样才有利于把文稿要传达的思想内容表达清楚,也更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文稿内容的理解。

第四,各部分各层次之间有正确、严密的逻辑和照应关系,通篇浑然一体,不管是选择总分式、并列式还是递进式等结构,都要体现出明晰的逻辑关系。

三、填“肉”——精准撰写

想要写好一篇切题精准、立意深远、有血有肉的讲话稿,要准确把握讲话内容,围绕主题和观点展开,切忌东拉西扯、泛泛而谈。

一是开好头,结好尾。

开头要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讲话稿的目的、主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下面是几种主要类型:

1.评价、总结

此种是针对会议/活动进行总结、评价。

2.祝贺成绩。

适用于总结、表彰、庆祝型的讲话稿,主要为了肯定过去的成绩。

3.介绍现状/问题/有关背景

即通过指出当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确立具体解决的目标,以此作为开头语。

“有关背景”,多指与会议或与会议主题相关的背景,有时也指时代背景、工作背景、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等。可分为近期背景、即时背景和形势背景。

在实际写作时,阐述有关背景,多指回顾评价讲话之前的议程或环节、简要介绍后面的议程或环节;介绍近期出台的文件、召开的会议以及上级领导提出的要求;介绍当前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或挑战等。阐述有关背景,主要是让受众迅速地了解背景、代入背景,便于循序渐进地引出主题或让受众更好领会正文中的观点要求。

4.阐明目的和任务

一般多用“主要是”“目的是”“主要任务是”“内容是”等句式,直接阐述会议的主题主旨或目的任务。这种开头段最大的优点就是简洁、直接、鲜明,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5.阐述重要意义

在开头段阐释会议或讲话主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开头段的最大优点是,起笔引出主题、聚焦主题、阐释主题,使主题贯穿始终、一线串珠,十分集中鲜明。这种类型的开头段适用于单一主题的专项、专门工作会议领导讲话。

开头不要拘于一种形式,防止枯燥单调、拖沓呆板。“阐明目的任务”“阐述有关背景”“阐释重要意义”这三个基本模块既可单独作为开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搭配。

结尾则一般为总结+呼吁,要注意不要过长,要留有余音,让人回味无穷。

二是内容实,语言活。

内容实是指提出具体的工作办法、目标、举措等,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断提高讲话的实效性。

语言活则体现在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原本刻板的话变得轻松活泼,令人倍感亲切。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用“老虎”“苍蝇”比喻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和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用“玻璃门” “弹簧门”“旋转门”来比喻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障碍,这些生动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令人耳目一新。

再比如“领导高度重视”,虽然常用,但平淡如水,如果换一个说法,改为“领导重视是关键”,也可以让老树发新芽。(来源:辽宁省安全生产服务中心)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