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532
发布时间:2025-01-15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也是一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学者。他的文章大气磅礴,旁征博引,雅俗共赏,情理交融,《为人民服务》《论持久战》等经典名篇至今令人深受启迪、倍感睿智。细心研读毛主席的文章就会发现,它对公文写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坚持“三性”要求,守住公文之魂。
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即文章的思想正确、事实准确、文字精确。例如,1959年初,毛泽东看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五省缺粮情况的报告和中央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十五个省春荒情况统计表后,就为这两个文件起了一个精准的题目《十五省二千五百一十七万人无饭吃大问题》。鲜明性,即旗帜鲜明,反对模棱两可,含糊其词。例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观点鲜明,言简意赅。生动性,即文笔理情并茂。例如,他在《新民主主义论》的结尾处写道:“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公文作为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它的写作必须牢牢把握“三性”标准要求。1.准确性。思想要准确,所言所写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党和国家意志,符合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实要准确,所言所写必须实事求是,言之有据,反映客观事实,符合客观规律,不偏不倚,不瞒不过,绝不捏造臆断。文字要准确,遣词、造句、叙述表达要准确,与公文语境相吻合,用词、评论、推理必须恰如其分,恰到好处。2.鲜明性。公文必须具有明确的态度。职责要精准,公文代表党政机关,职责表述绝不能张冠李戴,越职跨界。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求什么、禁止什么,提倡什么,要旗帜鲜明,一目了然,绝不能模棱两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要态度鲜明,请示和报告的事项要叙述清楚,给出明确意见,通知的要求要明白无误,便于执行落实。3.生动性。要善于运用修辞,使用谚语、诗句等群众耳熟能详、通俗生动的语言叙事说理,增强公文的生动性,引发阅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二、学习写作技巧,借鉴公文之法。
写好标题。题好一半文。毛泽东是文章标题锤炼的高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人民服务》等醒目、概括、响亮、生动的标题都是主席冥思苦想的智慧结晶。好的标题具有结构的严谨之美、语言的简约之美、表述的精准之美、外观的形式之美。公文标题要坚持题文一致,形式服从内容,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切忌设题过宽或过窄;要抓准文稿的要点、观点、关键点,提纲挈领,凸显主旨、彰显层次;要高度概括,浓缩精华,高屋建瓴,主旨鲜明,做到准确、明确、完整、集中,不含糊、无歧义,防止抽象化、一般化;要运用对称的、工整的文字排列,或者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让标题朗朗上口,易记易诵。要重视开头。写好文章的开头,是毛泽东文章的又一个成功密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开篇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以这样的开头凸显“朋友与敌人”的特殊意义。这成为《毛泽东选集》的一条主线,贯穿了毛泽东一生的选择与立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8篇文章16篇开门见山,或直奔主题,或直戳问题,或亮明观点,或说明背景,或阐明意义,不穿鞋戴帽,不做无意义的铺垫。要引起读者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就要从身边人、最近事、热点、痛点等入手,通过叙回忆、谈感受抓住读者眼球。要学会设问。文似看山不喜平。毛泽东非常善于运用设问激起层层波澜。《论持久战》一口气提出了七个问题,个个尖锐准确,刚劲有力,直击读者心灵。公文尤其是讲话稿要通过自问自答、只问不答、重叠设问等多种途径,一针见血,直指要害,抓住读者所思所想,巧妙过渡衔接,增强语言分量,增添生动性和节奏感。要找准对象。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公文有特定的对象。毛泽东的文章十分注重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精心研究以谁的名义最恰当,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例如,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他用生理现象比喻调查研究: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他还曾以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给蒋介石写电报,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名义起草《告台湾同胞书》。公文写作要站在读者的角度,阐明作者的意图,需要对象化思维,全力关注对象的特点,完全从对象的需要出发,做到“文中无我”。
三、树立精品意识,寻找公文之乐。
毛泽东一生亲自拟写公文之勤、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在中外政治领袖中可谓独领风骚。细细品味,经典名篇背后是辛勤的付出。调研先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0年,毛泽东在寻乌接连召开10多天座谈会,平均听每个座谈对象说了近1天的话,形成了著名的《寻乌调查》。调查研究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要坚持问题导向,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发现典型,总结民智,捉“活鱼”,这样公文才有生机。读书为本。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长征时马上读,抗战时窑洞读,解放战争时树下读,晚年时床上读。公文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要出精品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逻辑学等学科知识,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准掌握上情下情外情,这样动起笔来才能游刃有余。反复打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毛泽东的很多经典名篇都是经过多次修改、推敲、润色完成的。写后反复修改是毛泽东文风的鲜明特色。公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写作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斟酌提法用词,精准表达主题主旨,规范排序、语言和格式,经得起推敲琢磨。善于创新。毛泽东的文章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不囿于传统惯性,善于创新拓展。他创造的一些词语,至今仍存活在人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之中。如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愚公移山等,这些词被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语境下,有了新的内涵和解释,旧瓶装新酒,新意迭见。公文写作讲究规范,但不排斥创新,要善于借用网络语言、俚语俗语创新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修辞,拓展词汇内涵。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作者:胡立才)
本文系转载,原文《跟毛主席学写公文》刊登于《秘书之友》2023年第4期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