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全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174     |      发布时间:2024-08-02

同志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政课的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成效明显。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课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确保培养更多的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借此机会,我讲几点要求。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清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的主渠道。我们党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聚社会发展思想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面向世界的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思政课就是要“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可以说,在当今世界,不管哪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价值体系来培养和塑造人的。作为彰显社会主义国家鲜亮底色的思政课,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思政课要始终牢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初心和使命,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立德树人,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和信仰根基。

(二)思政课是凝聚社会发展思想共识的关键课程。“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简言之如何凝聚社会发展的思想共识,这是通过思政课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要求“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提出来,是关于思想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创新,也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根本遵循。思政课要更好地在学习研究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更大作用。

(三)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这为推动思政课建设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文化空间。

(四)思政课是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要将其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看待。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这就要求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对于“平视世界”的一代,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学生们经常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和互动,他们会很自然地拿外部世界和中国进行比较。思政课“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正确比较中国和外部世界,离不开面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面向世界的中国故事的思政课本身也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重要体现。

二、强化认识,准确把握思政课建设的规律性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思政课建设也跟进一步。这既是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对理论武装的要求,也是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同时,在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更加深刻。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教学方案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创新,仅就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就能很直观地看到课程建设的不断提升。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课程设置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课程调整,再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课程优化,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进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学校思政课建设更要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方面要挺膺担当。不管对党的理论创新来说,还是对理论武装和思政课建设来讲,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和学理化都是非常重要的。体系化和学理化既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理论武装和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已着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整理和概括并辅以体系化和学理化。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以及抽取其中重要部分改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论著,“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以深刻的学理捍卫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完备的体系避免和修正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片段化、庸俗化”。恩格斯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体系化学理化上持续往前推进。学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要体系化和学理化。思政课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价值塑造必须与知识塑造同行。“强调思政课的价值性,不是要忽视知识性,而是要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价值观教育。只有空洞的价值观说教,没有科学的知识作支撑,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通过思政课进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防止出现形式化、表面化的现象。“现在理论宣传上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的多,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的少”。这些现象在学校思政课建设中也是存在的。思政课教学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研究越是深入,思政课教学才能透彻、才能说服人。所以说,思政课的学术含金量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甚至比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要求更高。对于思政课来说,我们要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在体系化和学理化上花大气力,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中国学者的应有贡献。同时,要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把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做到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三、靶向施策,切实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本质上就是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对思政课守正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要求思政课建设得更好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基础在于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是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依托。构建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一个重要前提是深刻完整地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之间的关系。“魂脉”和“根脉”是形象的说法,党的创新理论本质是人民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真正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底蕴和文明形态。与此同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文化注入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思想内涵。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核心要义,就能为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厘清思路。

(二)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关键在于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党的创新理论立意高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方面面,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对讲好学好思政课来说难度不小。如何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习近平对中青年干部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广大思政课教师。我们要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当作一种学习习惯、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这本身就是淬炼思想、增长见识、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掌握方法的过程,也是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真理力量、实践伟力和精神魅力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总的来说,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仅要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的内容之中,而且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实践伟力和精神魅力。

(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根本在于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学生头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把“总钥匙”。我们党高度重视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最终还是要落到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上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就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很重要,不管对于一个人来,还是对一个政党来说,都是如此。我们党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责任与使命,如果没有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也很快,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要应对好各种复杂局面,关键是要提高对规律的认识,善于运用规律来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好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淬炼自己的理论思维,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就越显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引领时代的科学理论,根本原因也在于此。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上来说,我们要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把党的创新理论所贯穿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清楚,把其中所揭示的“三大规律”讲明白。“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非常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无论怎么讲,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上来”。只有这样,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才能实现,从而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的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成效。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