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浏览量:237     |      发布时间:2024-07-25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通过大师资、大课堂、大资源、大方法,合理调动一切育人主体、运用一切育人载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采用一切育人方法,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实现对传统思政课育人模式的改革创新,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要建好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大师资”。“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师资之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建设“大师资”,就是要推进“大思政课”育人主体多元化,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明确不同育人主体在思政育人中承担的任务,提升各级各类教师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凝聚起“大思政课”全员育人的力量。一是要明确不同育人主体的角色定位,构建多元师资相互支持、相互联动、相互融合的“大师资”。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力军”的作用,班主任、辅导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生力军”作用,以及英雄人物、劳动模范、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先进代表和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红色基地讲解员、志愿者的“协同军”作用。“主力军”“生力军”“协同军”多元协同,共同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要提高专兼职教师的育人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广大专兼职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筑牢信仰基石,切实增强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并将其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要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研水平,自觉树立持续学习理念,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针对学情变化钻研教学技能,深耕科研沃土,用深刻透彻的道理赢得学生;还要注重自律养成,提升品德修为,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

第二,要建设一主多元、同向同行的“大课堂”。“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课堂之大”。“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设“大课堂”,要充分认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三者聚焦思政育人,各负其责、多点发力,凝聚起“大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合力。一是要办好思政课,筑牢思政育人主渠道。办好思政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把握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掌握学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素材,最大程度实现与学生的思想互动和情感共鸣。要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着力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用好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课程知识体系和其形成过程中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因子,将之作为开展思政课程的重要支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要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融入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现实社会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贡献社会、报效国家。三是开展社会实践,坚持“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要突出实践教学,依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特色实践教学品牌,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要丰富实践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年学生在体验生活、感悟时代的过程中汲取智慧、练就本领,不断开辟“大思政课”创新生长点。

第三,要构建学科相联、文化相融的“大资源”。“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资源之大”。“大思政课”理念,明晰了思政课“讲什么”的问题,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构建多元融合的“大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一是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要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就是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原原本本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义,领悟蕴含其中的科学真理;要“回溯马克思”,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机理,引导学生抓住理论关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还要“回应马克思”,通过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二是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资源,要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思政内容的结合点,以红色故事、革命人物、革命文物、红色家书等为小单元,融入“大思政课”教学。要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核心课程,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擦亮思政育人底色。

第四,要运用数智赋能、灵活多样的“大方法”。“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方法之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面对数智化发展大势,“大思政课”应当尝试新的“打开方式”,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思政课教学,充分发挥好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大思政课”中的作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数智化技术融合并行。一是继续用好传统教学方式。通过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使每位学生都有在课堂上出彩的机会,最大化地发挥传统教学方式在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认同和信仰上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二是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空间。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把“大思政课”版图扩展至网络空间,将传统的思政课搬进网络,使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入虚拟空间,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用好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全媒体资源优势,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堂多元互动,为“大思政课”蓄势赋能。要树立数字化思政理念,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载体,整合教学素材,通过VR技术、全息影像、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构建“师—机—生”互动模式,呈现沉浸式学习应用场景,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断提升全面育人实效。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