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37 | 发布时间:2024-07-26
近年来,县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强村干部、驻村干部、党员“三支队伍”,激活乡村振兴“领跑力、引擎力、源动力”,为乡村振兴汇聚“硬核”力量。
一、建强村级干部队伍,锻造乡村振兴“强引擎”。一是坚持多途径“选”。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物色和选拔村“两委”干部,持续优化人员结构。当前,全县10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大学毕业生和外出务工回引48人,退役军人5人,致富能人10人。二是坚持多维度“育”。探索出台《关于加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通过跟岗挂职、结对帮带、教育培训、关心关怀、择优培养“五个一批”措施,培养一大批政治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印发《关于落实“五个一批”选派第二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跟岗挂职锻炼和交叉任职的通知》,选派25名村(社区)干部赴东莞、进站所、跨村庄开展跟岗挂职锻炼和交叉任职。持续抓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工作,依托县属职业技术学校常态化举办学历提升班,并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走村观摩等活动,全面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本领。三是坚持严要求“管”。构建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建立以季度为单位考核目标清单,通过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年终考核等方式对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实时考核管理。明确退出机制,对年度考核被定为不称职或连续两次年度考核被定为基本称职的,及时予以调整。严格按照“一村一册”“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村级档案和村党组织书记档案,把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县级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强化县委对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储备、培养、选拔中的把关定向作用。目前,全县105个村党组织书记全部实现“一人一档”。
二、建强驻村帮扶队伍,打造乡村振兴“先锋队”。一是优选优派。按照县级统筹、因村派人、派强用好的原则,由县级摸清各村需求,统筹各级选派力量,因村派人、科学组队,选派驻村工作队75支,驻村第一书记75名,驻村干部150名,其中中直选派1人、省直选派7人、市直选派15人、县直选派131人、乡镇选派71人,确保每支工作队县级及以上选派干部达到2人以上,乡镇选派干部较上一轮减少41人,进一步优化工作队结构,切实为基层减负。二是强化监管。印发《县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暂行)》《县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重点工作职责十条》,明确驻村人员“一宣六帮”工作职责。建立常态化督导调研机制,采取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开展常态化督查,进一步压紧压实驻村帮扶责任。今年来,共开展2次暗访督查。三是保障激励。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机制的通知》,明确3个方面72条实施细则,进一步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待遇保障。目前已严格落实意外保险、健康体检、交通补贴、工作经费等待遇保障,让驻村干部安心驻村,踏实干事。
三、建强村级党员队伍,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一是把好“入口关”。注重在产业工人、青年农民、大学生、致富能人、农技人才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对符合条件、表现突出、有积极贡献的入党积极分子优先纳入发展计划。紧盯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确定、预备党员预审和接收、转正等重要环节,切实推动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2023年全县新发展农村党员82名,其中35岁以下69名,大专以上57名,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把好“教育关”。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形式,线下充分发挥县、乡党校主阵地作用,采取集中培训、集中学习研讨等形式,筑牢党员思想根基。2023年来,举办各类党员培训班次34期。线上依托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网络学院、贵州省党员干部网络学院,为全县党员干部提供一个全天候、不打烊的学习充电“加油站”,开展新时代学习大讲堂27期4045人次,完成网络培训5期900余人次。三是把好“管理关”。印发《县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实施细则》,探索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党员承诺践诺等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党员在乡村振兴、“强村富民”、防汛抗旱中扛责任、作表率。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