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关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浏览量:151     |      发布时间:2024-02-22

县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近年来,我市围绕全省区域发展布局,坚定“州域龙头、首善之区、发展极核”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以赴抓产业、优环境、强主体、促转型。2023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总数达到228家,工业产业增长值8.5%,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9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74亿元。本文通过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入调研,分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为加快推进县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思考。

一、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一)狠抓招商引资提效,发展活力持续释放。我市坚定不移抓好“一把手工程”“一号工程”,优化招商方式,完善配套政策,提高招商实效。实施“优商回归”工程,聘请各地商会会长、副会长25名担任‘招商局名誉副局长”,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引进20余个洽谈项目。大力实施产业招商,2023年,亿元以上签约项目达85个,总签约金额389.4亿元,其中工业项目65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9个,新签约已认定的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中成功备案的有73个,项目落地转化率85.88%。

(二)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以项目立全局,以项目促发展。2023年,储备工业项目24个,引进工业项目22个,建设重点项目30个,市沃新隆机电制造、304不锈钢产品厨卫制造等20个项目投产达效。特别是通过做实“四个一”包保服务机制,巴夫人卫浴实现“於包人住”,智能纸盒包装项目和大北农项目实现“标准地”用地及“拿地即开工”。

(三)狠抓园区扩容提质,发展合力有效集聚。主动融入全州产业规划和“2+8”园区布局,全力服务州高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工业园区。新建标准厂房22万方,园区标准厂房达65万方。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七里坪、白杨坪园区建成650套公租房,新铺设供排水管道28.62公里,硬化进出通道7.85公里,园区绿化率达28%。2023年,全市园区入驻招商引资企业59家,2023年实现产值28.56亿元,税收2887.08万元,实现近3000人就业。

(四)狠抓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实施重点工业技改项目25个,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2.2%。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新增“两化”融合国家认证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人国家库42家,25家企业进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新增“两化”融合省级示范企业2家、上云标杆企业2家。技术合同交易达2.66亿元,成果转化项目6个。

(五)狠抓营商环境优化,发展内力深度激活。大力实施“清、减、降、放”专项行动,完成州市“2+3”模式综窗改革,与85个地区达成“跨域通办”协议,平均承诺办理时间压减至2.06天,上线“高效办成一件事”22项,87.34%的事项承诺零跑腿。深化面向企业的“2305”(2个环节、3小时办结、0费用、免费赠送一套5枚印章及“惠企服务大礼包)模式,推行“重监管、轻审批”模式,项目审批提速至“543”(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限50个工作日,社会一般投资项目40个工作日,带方案出让土地项目30个工作日)以内。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2023年以来累计出让“标准地”4宗250余亩,并实现“五证一书”同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全市贷存比达205.65%,位居全州第一。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从产值上看,我市园区过亿元企业仅6家,园区“规上”企业总产值22.06亿元,仅占全市“规上”企业总产值的25.7%,调节区域经济能力相对较弱,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城区五办“规上”企业占据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全市的占比达68.9%,其他乡镇占比仅为32.2%;全市乡镇“规上”企业产值过20亿元的有2个、2到20亿元的7个、亿元以下6个,产值最髙的六角亭比最低的新塘乡高26.48亿元,企业产值低的乡镇占比较大,乡镇之间差距较大。从数量上看,城区五办“规上”企业达78家,其他乡镇仅50家,地区之间差距较大。

(二)产业结构不优。从产业结构来看,硒食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2023年底全市食品加工、建材行业有“规上”企业66家,总产值37.85亿元,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电子信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仅有“规上”企业20家,总产值23.29亿元,企业数和产值分别仅占全市的20.64%、28.92%。从生产贡献来看,全市有“规上”企业228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含高新区)有30余家,其产值占全市“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58.29%,其余80多家“规上”企业产值贡献则不到42%。

(三)园区建设管理滞后。从建设上看,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场平难度大,成熟工业用地不足,七里坪和白杨坪园区可用工业用地存量仅420余亩,影响园区建设。标准厂房存量不足,面临招商引资企业无标准厂房人驻的困境。从管理上看,标准厂房规范管理不够,部分企业占用厂房面积与实际生产面积不匹配,存在厂房闲置、资源利用率较低现象,单位工业产值“亩产”效益较低。产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发展协同不够,如五金阀门生产企业,5家人驻七里坪产业园,3家人驻白杨坪产业园。从功能上看,我市工业园区普遍存在功能单一、产城分离问题,部分产业园区距离城区较远,医疗、教育资源不足,缺乏生活、商务、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这制约了园区的集聚能力,影响项目落地。

(四)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境。从融资上看,我市大部分企业属中小微企业,且部分企业是利用租赁土地、厂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缺乏贷款抵押前置条件,银行忌惮于企业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成长型中小企业采取信贷收缩政策,导致企业融资相对困难。从生产上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国内形势影响,市场需求萎缩,加之部分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停产、减产问题较为严重。全市“规上”企业中,减停产企业有22家,减停产率达20.77%;产业配套不够完善、产业链较短,企业上游材料、下游市场大多需要州外解决,导致生产经营成本较高。

(五)科研创新差距较大。从研发投人来看,2023年全市科研经费投人总计8500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2%,低于全省平均值2.43个百分点。从技改投资来看,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不稳定因素加剧,项目投资风险变大,2023年以来,原计划投资(技改)的5个项目或撤销或减少投资。从科技人才保有量来看,全市规上企业共有研发人员22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低于全省平均值3.2个百分点,低于全州平均值2个百分点。

三、精准施策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聚焦“三个精准”,招引工业项目。一是精准策划。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精细制定招商地图和专业化招商方案,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切实提高招商策划能力,做到专业精准招商。构建商会协会、行业组织、知名人士招商网络,支持鼓励全市企业发挥“企业家”招商作用,实现招商信息和资源共享,引进本行业本领域上下游合作企业以及有资金、有项目、想发展的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二是精准招商。大力推行全员招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招引茶叶、砸土豆、新型建材等十大产业链上下游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武汉城市圈等重点区域,紧盯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头部企业”、行业200强和行业隐形冠军及其他国内外知名企业,抓住中小企业,找准企业投资发展方向与我市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主动对接、精准招商,做到抓大不放小。三是精准落地。牢固树立“项目核心”理念,从严落实“四个一”服务工作机制,全力做好标准地、标准厂房、用水、用电、用气等要素保障和基础配套工作,严格按照清单管理,压实项目专班服务和包保责任制,为项目落地创造便利条件,力争企业拿地即开工、项目签约即入驻。

(二)做强“三个抓手”,做大工业体量。一是紧抓产业链条。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主动融入全省“52020”现代产业集群,围绕“十大产业链”深入实施链长制,大力开展建链、稳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推动全产业链发展。抢抓“央企、民企省域行”机遇,靶向施策,承接产业转移,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质量,实现集群发展。二是常抓园区建设。合理建设标准厂房,突出定制厂房,重点推进七里坪产业园配套设施和二期“量身订制”厂房建设,推进白杨坪产业园二期标准厂房资建设“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盘活闲置和低效工业用地、厂房,对闲置土地、厂房建立信息库,一地一策,分类处置,解决园区重建轻管问题,提高园区“亩产”效益。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租售型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生产性服务及生活性服务综合体,保障园区企业能“安居乐业”。优化管理运营体制,面向全国引进优秀人才,组建专业管理团队,逐步实现“专家治园”。三是实抓优化布局。主动融入全州产业规划,围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化工、新型建材、硒产业、康养、旅游等,抢抓机场迁建和高铁建设契机,做大七里坪产业园,做强五个乡镇市级产业园。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适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探索“8+2”税收分成机制(乡镇园区税收分成乡镇占80%、市级占20%),鼓励乡镇独立或联合建设特色产业园,发展“飞地经济”,建设“飞地园区”,实现“规上”企业乡镇全覆盖。

(三)强化“三个支撑”,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做大土地利用支撑。以七里坪产业园、白杨坪产业园为重点,全力推进扩园工作。持续推行“标准地”出让模式,实现“投资即拿地”。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人市路径,通过以地招商、以“供”促“消”增存挂钩等方式,扩大工业用地规模,保障土地供应,力争实现“223”目标(“2+5”产业园每年新增芏业用地2000亩、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规上企业30家)。二是做活财政金融支撑。抓好分类处置、债券发行、土地增减挂钩等重点工作的落实,对产投公司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分领域成立农、商、旅、建等子公司,增加财源,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对工业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市财政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扶持资金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进一步完善“政银担”合作机制,做大信泰担保公司,增加“税源贷”担保额度,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三是做实重大项目支撑。重点挖掘以精深加工为主、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建立项目储备制度,对项目库进行动态化管理,积极争取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完善项目“一对一”菜单式服务,及时解决项目土地、环评、审批等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清除项目建设中的障碍,推动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形成挖掘、储备、建设、投产、扩建并存、滚动发展格局。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