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03
发布时间:2025-04-26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规划用地规范使用推进会,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关键抓手。刚才,同志通报了全市规划用地专项整治情况,、**等部门作了发言,大家要相互学习借鉴,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规划用地规范使用的重大意义
规划用地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总蓝图”,是各类建设活动的“指南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科学规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切实把宝贵的土地资源利用好、保护好。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规划用地规范使用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规范规划用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党中央明确要求建立全国统一、责权清晰、科学高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多规合一”,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近年来,我市虽然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规划执行“打折扣”、用地审批“闯红灯”等问题。比如,个别地方擅自调整规划用途,违规审批建设项目,甚至出现未批先建、少批多占等现象,这些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权威,必须坚决纠正。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规范规划用地就是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我市落地生根。
第二,规范规划用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其配置效率直接影响发展质量。当前,我市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产业用地粗放、新兴产业用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批而未供土地总量达公顷,闲置土地宗、面积公顷,部分工业园区亩均税收不足万元,土地利用效率亟待提升。规范规划用地,就是要通过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引导土地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比如,市通过盘活低效用地,建设科技园,吸引了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亩均税收提升至万元,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我们要借鉴先进经验,以规划用地规范使用为突破口,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注入动能。
第三,规范规划用地是保障民生福祉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土地问题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生态环境安全。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必须通过科学规划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供给。另一方面,我市**%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存在违规开发问题,部分耕地被违法占用,直接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规范规划用地,就是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让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生活得舒心。例如,县通过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恢复耕地亩,保障了粮食生产;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湿地等生态敏感区。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规范规划用地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问题导向,清醒认识当前规划用地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规划用地管理,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近期督查和审计反馈情况看,问题依然突出,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规划执行刚性不足,随意调整现象频发。部分地方和部门对规划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走”“规划为项目让路”的错误倾向。比如,区在未履行法定程序的情况下,擅自将地块的工业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导致规划权威性受损;**县为推进某招商项目,违规突破城镇开发边界,造成生态空间压缩。此外,一些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不畅,存在“各自为政”现象,导致空间布局冲突、资源浪费。
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粗放开发问题突出。全市工业用地容积率普遍偏低,平均仅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园区存在“圈而不建”“建而不用”现象,闲置土地占比达**%。同时,农村建设用地浪费严重,空心村、闲置宅基地数量较多,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例如,镇村闲置宅基地达处,面积亩,未能有效盘活利用。这种粗放的用地模式,不仅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也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违法违规用地屡禁不止,执法监管存在漏洞。尽管我们持续加大执法力度,但违法用地行为仍时有发生。2023年以来,全市共查处违法用地案件宗,涉及土地亩,其中耕地**亩。典型案例包括:区潘某等人非法占用耕地亩挖砂取土,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县张某某擅自将永久基本农田亩改为水产养殖,受到刑事处罚。这些案件暴露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执法不严等问题,部分地方存在“以罚代刑”“选择性执法”现象,未能形成有效震慑。
四是监管机制不完善,全流程管控存在短板。从规划编制到实施,从用地审批到批后监管,尚未形成闭环管理机制。一方面,规划实施监测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实时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另一方面,部门协同联动不足,存在“重审批、轻监管”“重许可、轻核实”现象。例如,某项目未取得规划许可擅自开工建设,但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直至项目建成后才被查处。此外,不动产登记与规划核实衔接不畅,个别违法建设通过“补办手续”合法化,削弱了执法效力。
三、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推动规划用地规范使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规范规划用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以“长牙齿”的硬措施,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规划用地管理迈上新台阶。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筑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规划是龙头,是“红线”。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管控,确保“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落地见效。一要强化规划刚性约束。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违规变更。确需调整的,必须履行法定程序,并报原审批机关批准。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划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二要优化规划编制实施。结合我市实际,加快推进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为项目落地提供法定依据。重点做好**新区、**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优化,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要加强规划协同衔接。建立“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推动发改、交通、水利等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避免“规划打架”。
第二,坚持节约集约,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节约集约用地是破解土地供需矛盾的关键。要牢固树立“亩产论英雄”理念,向存量要空间、向效率要效益。一要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全面梳理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建立台账,分类处置。对长期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重新出让;对低效用地,通过“腾笼换鸟”“二次开发”等方式,引入优质项目。例如,区通过盘活地块亩闲置工业用地,引进企业,年产值达**亿元。二要严格用地标准管控。制定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控制性指标,对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予供地。推广“标准地”出让模式,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和监管要求,实现“拿地即开工”。三要探索多元化供地方式。推行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等供地模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和地下空间开发,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