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86 | 发布时间:2024-10-14
按照市委工作部署,**副市长牵头,率调研组一行重点到**等县区乡镇、村组、专业户和田间地头,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先后召开了市、县(区)卫健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分管领导和部分中药材种植企业代表座谈会,同时走访了部分种植专业户,对当前我市中药材种植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亟需解决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区位优势
我市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作为**的医和药的代表,“**医学”、源远流长,声名在外。据考证,**医学和**药帮起源于公元前**时,发祥于**,迄今历时**年。同时,**种植中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境内属南方湿润多雨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四季分明,地形地貌多样,良好的种植条件和丰富的丘陵山区地势,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我市属于药材资源大市,拥有药用植物1900多种,常用药材多达300多种,有金银花、白花蛇舌草、枳壳、艾草、黄精等29种道地药材,还盛产莲子、百合、泽泻、山药等药食同源品种。
二、中药材种植现状
中医药产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和服务业,是一、二、三产互动关联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委、市政府抓住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机遇,紧密结合**实际,顺应市场需求,把中医药产业列为全市发展重大战略和主攻方向,这是一项谋长远、利当代,具有远见卓识的富民强市之举。
(一)政策保障给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把它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成立了中医药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并列入各县区绩效管理考核内容,先后制定了《**市中医药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出台相应的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对中药材种植给予适当的补助,并对补助对象、补助范围、补助标准和种植质量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部分县(区)也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中药材种植支持力度,**县安排了**万元扶持发展基金;乐安县采取“一企一策”形式,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企业扶持力度。
(二)种植面积扩大。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万亩,新增中药材面积**万亩,同比增长**%;种植面积千亩以上的品种**个,其中过万亩的品种有黄栀子、瓜蒌、白花蛇舌草等11个,种植总面积仅次于宜春市。同时,加大了重点品种的种植,“一县一品”、“一县多品”格局逐步形成。
(三)“龙头”带动增强。部分县区立足本地实际,通过外引内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其中**引进**有限公司,集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体的中药材经营企业,项目总投资**亿元,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中药材面积**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
(四)种植效益初显。从目前中药材推广种植的实践来看,中药材产业虽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给农民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镇**村试种的凤仙花,亩均产值达**多元,润通实业种植瓜蒌,亩均产值达**多元;**集团种植枳壳,亩均产值达**多元,远高于水稻以及蔬菜等经济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三、存在问题
(一)种植规模偏小,特色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目前我市中药材(含药食同源)种植品种**个,主要道地药材品种**个,但种植区域较为分散,规模偏小,除了黄栀子单品种植面积达10.7万亩外,瓜蒌、白花蛇舌草、金银花、枳壳、紫苏、香榧、金毛耳草、杜仲、泽泻、何首乌等10个单品种植面积在1-5万亩,其余57个品种均未达1万亩。同时,选种的中药材品牌不响,市场名气不大,缺乏影响力和话语权,与吉林人参、宁夏枸杞等全国知名品牌相去甚远,尚未形成产业特色和产品竞争优势。
(二)龙头企业不强,“头雁效应”欠佳。目前,我市中药材种植及加工龙头企业普遍处于“规模小、实力弱、精深加工能力弱”的状态,以企业自身种植为主,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小,现有企业本身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等问题。甚至个别种植企业,把北方中药材在我市进行试种,设想在取得效果后再推广,但是企业本身没有形成系统有效或成熟的栽培技术,“头雁效应”成效不佳,甚至衍生出种植户盲目跟风种植乱象,造成不必要损失。
(三)高效益品种稀缺,品牌效益不高。我市道地药材潜在的经济价值还未得到深入挖掘,品牌效益的作用不明显。从整体来看,中药材种植投入大,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受气候、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必须深加工。加上我市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不健全,企业经营成本较高。
(四)专业技术薄弱,粗放管理普遍。中药材种植技术要求高,从选种、播种、施肥、除虫到采收等,都直接影响药材质量。长期以来,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我市中药材种植的规模不大,种植水平比较原始,中药材质量难于得到保证。目前,我市现有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既懂中药材种植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难以满足中药材种植发展需要。有个别企业,对中药材仓储技术掌握不够,按工业厂房建设,没有安装除湿、通风、恒温等设备,极易造成药材受潮,品质降低。由于技术人才不足,指导不够,一些农户对种什么、怎么种、卖到哪里去等实际问题感到茫然。
四、几点思考建议
针对我市中药材种植现状,为推动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我们要深入贯彻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按照“强引导、扩规模、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将我市打造成中医药强市。
(一)强化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推进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机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种植。
(二)强化品质提升,推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实施中药材种植GAP建设工程。中医行业有句谚语:“中医毁于中药”。各地要大力推行中药材种植标准示范区的建设,以国家药监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及《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为标准,从种质资源选择、种植地选择一直到中药材的播种、田间管理、采购、初加工、包装运输以及入库整个过程中,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积极向上申报中药材示范标准化项目,加快制定符合我市特点的道地中药材种植规范、质量标准。把中药材种植标准示范区建设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药材种植样板,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全市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三)强化资源整合,推进中医药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医药产业是一个经济、资源、文化,历史相交叉的特别产业,挖掘历史文化。在市中心城区或县区规划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借鉴青海藏药博物馆经验,聘请名医在博物馆坐诊,开设药店,并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手段,展示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通过举行“**医学”论坛、“药帮”文化节、“**帮中药炮制品种博览会”,提高我市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