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97
发布时间:2025-04-24
同志们:
五一劳动节是全体劳动者的节日,也是检验党员干部廉洁定力的关键节点。节日期间人情往来密集、诱惑风险叠加,稍有不慎便可能触碰纪律红线。作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我们肩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任,更需以如履薄冰的清醒、慎终如始的定力,守好廉洁关、绷紧纪律弦。今天,我围绕“三个必须”与大家交流,既是提醒警示,更是共勉鞭策。
一、节日期间,要把认识提起来
五一假期是举国欢庆的节日,也是党员干部经受廉洁考验的关键期。从近年来通报的案例看,80%以上的违纪问题发生在节日期间,违规收礼、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问题屡禁不止。有的干部认为“过节收点礼品是人情往来”,有的认为“用公车办点私事不算大事”,这些错误认识本质上是对纪律规矩的漠视。作为国企干部,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节日期间的人情往来不是“遮羞布”,纪律规矩没有“节假日”。只有把思想认识提升到政治高度,才能守住底线、防住风险。
(一)要认清“节日腐败”的危害性。节日期间看似“温情脉脉”的往来,背后往往暗藏利益交换的陷阱。例如某省属企业项目经理李某,连续三年在春节、五一期间收受供应商赠送的购物卡累计8万元,最终被供应商要挟违规招标,造成国有资产损失600余万元。这类案例警示我们:“小恩小惠”是围猎干部的“糖衣炮弹”,一次破例就可能步步失守。党员干部必须算清“三笔账”:一算政治账,违纪违法必然断送政治生命;二算经济账,受贿所得远低于工资待遇;三算亲情账,一人落马导致家庭破碎。近期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五一端午期间正风肃纪工作的通知》,明确将电子红包、快递送礼、虚拟充值卡等新型腐败纳入重点监督范围。各部门要组织全员学习,把“节日病”的危害讲深讲透。
(二)要增强纪律规矩的敬畏心。纪律规矩是带电的“高压线”,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橡皮筋”。去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公款旅游等行为作出更严格规定:收受价值超过3万元的礼品一律开除党籍;用公款组织聚餐的,直接责任人和领导都要追责。具体到企业,要重点防范三类行为:一是借节日慰问之名违规发放补贴(如以“防疫津贴”“加班补助”名义变相发钱);二是以业务招待为幌子公款吃喝(如将餐费拆分报销、挂账消费);三是借考察之名变相公款旅游(如虚构会议行程套取经费)。各支部要开展“三个一”活动:一次党纪专题学习会、一次典型案例剖析会、一次廉洁承诺签字,让党员干部知底线、明红线。
(三)要树牢廉洁从业的价值观。廉洁不仅是对干部的要求,更是国企健康发展的生命线。某央企子公司曾因班子成员集体收受供应商贿赂,导致采购成本虚增30%,最终被市场竞争淘汰。这深刻说明:一人不廉,全家不宁;一企不廉,全员受损。我们要从三方面筑牢思想防线:一是强化职业操守教育,组织观看《国企蛀虫覆灭记》等警示教育片,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二是培育清廉企业文化,在办公区设置“廉洁文化墙”,开展“清风家庭”评选活动;三是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连续三年无违纪的部门授予“廉洁先锋团队”称号并给予绩效加分。党员干部要带头践行“三不”原则:不搞特殊化、不碰高压线、不做两面人,把廉洁价值观融入血脉。
二、节日期间,要把纪律紧起来
纪律松弛是节日腐败的温床。从监督检查情况看,部分干部存在“三侥幸”心理:侥幸认为“偶尔违规不会被查”,侥幸认为“手段隐蔽难以发现”,侥幸认为“法不责众随波逐流”。必须拧紧纪律发条,让铁规发力、禁令生威,做到“过节如过关,关关都要严”。
(一)要管住“手”,严禁违规收送。收送礼品礼金是节日期间最高发的违纪问题。某市属企业副总经理张某,连续五年收受下属单位赠送的海鲜礼盒,累计价值12万元,被查处后坦言:“一开始觉得几箱海鲜不算什么,后来收习惯了就停不下来。”对此,我们要落实“三严”措施:一是严控礼金礼品,所有公务往来必须登记备案,超过200元的物品一律上交纪检部门;二是严查电子红包,财务部门要对微信、支付宝转账记录进行抽查;三是严管商务接待,业务招待费必须提前报批,附菜单、人员名单和事由说明。特别要警惕“雅贿”新变种:例如通过快递邮寄购物卡、以“推广费”名义转账、赠送高价培训课程等。纪委将联合审计部门开展“穿透式”核查,对异常资金流向一查到底。
(二)要管住“嘴”,杜绝公款吃喝。公款吃喝看似“小问题”,实则败坏风气、侵蚀根基。某国企分公司借“业务交流”之名,在农家乐组织聚餐,一顿饭消费8600元,事后虚开办公用品发票报销。针对此类问题,要做到“三不准”:一是不准超标准接待,工作餐人均不得超过80元,严禁提供高档酒水;二是不准扩大范围陪餐,接待对象5人以下的陪餐不得超过3人;三是不准转嫁费用,严禁让下属单位、关联企业支付消费款项。各部门要严格执行“餐前报备、餐后公示”制度,在食堂电子屏公开接待明细。对虚开发票、拆分报销的,一律按贪污处理。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