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83
发布时间:2025-04-10
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以落实我省“1+N”人才政策体系为牵引,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目标,以完善人才使用、管理、评价制度为主线,持续在“不拘一格”引才、“匠心独运”育才、“情感和鸣”留才、“和谐共融”用才上下功夫,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一、“不拘一格”引才,构建群贤毕至新格局
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压实“一把手”责任,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一)顶层设计,引才聚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以系统性思维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协同联动、教学单位主体实施、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工作体系,通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管理办法》、出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暂行)》等形成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育机制。实施重点工程,紧密对接全市高等教育“百亿工程”部署,打造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拓宽培养路径,与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新“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团队攻坚”的协同模式,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体系。
(二)拓展渠道,靶向发力。创新柔性引智机制,突破地域、身份、体制等传统限制,通过专家工作站、项目合作等形式,柔性引进行业人才深度参与学科建设、科研攻关和硕士点培育。深化政校企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技术协同转化。拓展立体引才渠道,构建“以才荐才”生态圈,依托校友资源,近五年成功引进高校博士近百人,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发展的良性态势。
(三)多措并举,筑巢引凤。搭建立体引才网络,与博士研究生招聘网等5家垂直招聘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创建“线上云聘+线下直招”双轨机制。深化校地协同引智,深度对接“人到全市好风光”人才工程,近两年累计组织12个学科专班赴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开展专项引才活动23场,精准触达目标人才群体。创新校际联动模式,与“双一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建立定向输送机制,共建人才储备库、共享招聘信息资源。2024年度接收优质简历超2000份,大大提升了重点学科人才供需匹配度。
二、“匠心独运”育才,培优积厚成才新沃土
建立省校合作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科学培养,加快建设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厚植人才成长“新沃土”。
(一)围绕“人才+项目”,实现人才与企业“双向赋能”。构建“项目导向、平台支撑、人才赋能”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与全市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全市潞宝集团、全市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全市青云志科技有限公司等近20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同时与全市太行制药有限公司合作高效率提取中药成分研究,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合作范式,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助推人才成长。
(二)围绕“人才+平台”,搭建干事创业新舞台。联合同类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攻关,确保引入人才“有潜力、能产出、可提升”。成立“我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为全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与全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合作,参与博士工作站工作;成立我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地方立法智库研究中心,广泛开展区域法治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目前已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7项,出版著作13部,发表核心以上论文28篇,实现学术影响力与现实贡献度的有效耦合。
(三)围绕“人才+培训”,提升人才持续发展新动能。出台《我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实施方案》,建立包含教学规范、师德准则、科研基础三大模块的标准化培养流程,有效缩短教师角色转换周期;创新实施“双通道”培养模式,校内开展名师工作坊、教学诊断会等48场,构建“理论研修—观摩学习—实战演练”进阶式培养路径,校外与清华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累计选派67名教师参与“金师培训计划”“人工智能教育赋能项目”等9个专项研修,并组织赴全市中德型材公司等企业开展技术实践42人次。
点赞 0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