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26 | 发布时间:2024-11-10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同志们: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指出“要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系统辅导,是新征程上推动改革行稳致远的全面动员,尤其是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守的原则,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我们要以“守正”为“创新”定方向,又要以“创新”为“守正”固根本。今天的专题辅导,主要围绕“守正创新”这一重大原则,给大家进行讲解。
一、“守真理之正,创思想之新”,牢牢守住根本原则不动摇,确保改革方向不偏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守正守的是根本,是党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创新创的是方法,是解决时代问题、增强治理能力的手段与措施。增强创新意识,保持与时俱进,在守正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基于守正奠定基础,勇敢尝试新创举措,推动思想上破冰创新、措施上革故鼎新、成效上推陈出新。
(一)始终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全面深化改革往什么方向走,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只有方向正确而坚定,前途才会越来越光明,才能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任何颠覆性的错误,保证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在开启全面深化改革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强调“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什么是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面对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的相互激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把准改革脉搏,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始终走得正、行得稳,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二)要以革命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我们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保持战略定力,坚定改革方向,使改革开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离不开创新,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创新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才能不断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激发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坚持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民群众新期待作出的正确抉择,体现了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逻辑。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问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有效应对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应对正在增多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以制度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二、“守发展之正,创谋事之新”,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守正创新的程度有多深,干事创业的动力就有多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就有多大。因此,党员干部要在工作实践中做到视野开阔、认知迭代,学习办法精髓而不限于皮毛,总结提炼做法而不限于模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势而变、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解答好“创新之问”,制定好“创新之策”,不断开辟新空间、创造新举措、研究新办法,引领高质量发展动能之变、结构之变,谋出高质量发展新举措、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改革。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谋划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把这些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把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变为现实,根本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研究思考如何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全局高度,分领域分阶段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明确清晰的战略目标愿景,解决好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解决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什么来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的问题,使我们的改革举措更好地解决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扫除各种障碍,源源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我们要以一往无前的胆魄和勇气,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用“两个关键一招”,深刻阐明改革开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只有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牛鼻子”,发挥其牵引作用,才能以重点带动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会影响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抓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有利于推动各方面体制朝着建立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领域改革更好适应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从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新征程上,继续突出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坚持和发展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定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三)善以“战略思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会《决定》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谋划和部署改革举措,涵盖了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全面协调推进,力求形成整体效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系统思维,也需要循序渐进、运筹帷幄的战略思维,通过战略性的思考,制定战略性的政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突出先后顺序,分清轻重缓急,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和“落一子而全盘活”的紧要点,聚焦全局性和战略性,在重点环节上下狠招,从点出发、直击要害,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以点带面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要时刻保持见叶知秋的敏锐性及时发现新问题,懂得深挖问题根源,不断提高剖析问题的能力,善于通过现象看清本质,在研究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路径,及时疏通改革“阻滞”。“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当改革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期,需要“逢山开路”的勇气,当改革遇到暗流涌动、险滩遍布的深水区时,更需要“遇水架桥”的魄力,要始终保持战略主动,增强担当意识、斗争意识,敢挑改革重担。
三、“守学习之正,创能力之新”,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守正创新不仅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论,更是一种行动指南,对于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得以贯彻执行。坚持从全盘、从大局的高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次“是什么”、多思几个“怎么做”,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善于总结,把系统观念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从实际出发将有益的创新引入工作中,以满腔热忱对待新工作、新目标、新要求,主动寻求有效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意、出新招、添新彩。
(一)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时提出了“三个不动摇”,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40多年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党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专门研究改革开放问题,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唯有一以贯之地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做到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才能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才能守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以创新创造推动民众福祉的不断提升;才能在守住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的同时,营造出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社会风气。
(二)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必须坚持辩证思维。守正与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两种思维模式、两种行为方式,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守正与创新并存,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继承与发展、稳定与变化、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正确处理二者的辩证关系,必须明确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唯有守正,才能真正推动创新,才能推动真正的创新。没有守正,创新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沦为为创新而创新的形式;创新是守正的结果,真正的守正必然会推动创新,持续不断的创新使得真正的守正成为可能。由此,守正不等于墨守成规,创新不是脱离实际。有守正的创新要求我们有辨别地继承、有远见地求变、有取舍地提升,要求我们不能否定过去的一切,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涉及问题之多、领域之广、矛盾之深前所未有,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所谓创新,就是突破常规、打破传统,通过新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发展方式,最后产生新的发展结果,这就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要经得住实践、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三)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关系的根本要求。守正需要找准守正的本和源、根和魂,创新需要找到创新的目的和动力。守正,意味着坚守初心,始终保持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政治本色,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方向不偏、立场不移。正确树立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面对诱惑和挑战,保持清醒头脑,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严以修身、严于律己,秉持公心、不谋私利,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守初心,恪守正道,筑牢信仰之基。创新体现着一种胆识、一种责任、一种担当。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应注重学习新知识、领悟新理论,掌握新技能,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善于尝试新的工作方法和手段,勇于承担失败和风险,不断积累、总结教训,在经验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永无停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不仅提出了守正创新的要求,而且提供了守正创新的舞台。只要我们瞄着既定目标、保持战略定力,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大力推进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以新的实践创造新的成就,就一定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康庄大道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