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75 | 发布时间:2024-10-1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层级,上连党心、下贴民心。乡镇政府是群众家门口的政府,肩负着强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重要职责,是国家政权组织的“神经末梢”,其地位重要、作用关键。乡镇强则基层稳,基层稳则天下安。乡镇党委书记,是党在乡镇基层的执政骨干。一个乡镇有个好书记,发展就有希望、群众就有盼头、平安就有保证。
乡镇工作繁杂辛苦、“压力山大”。我感觉,主要存在“三对矛盾”:一是群众期望“高”与供给层次“低”的矛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但乡镇在解决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二是对应条线“多”与可用资源“少”的矛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的任务经过层层分解往往要落实到乡镇,但是乡镇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有限,统筹开展好各项工作常常会捉襟见肘,也就是“小马拉大车”问题。三是目标任务“硬”与工作手段“软”的矛盾。对乡镇来讲,发展、稳定、党建等每个方面都有“硬指标”,但乡镇工作有效手段少、推进难度大,有时候面临“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没钱用、思想手段不管用”的尴尬局面。
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我想在主政实践中大家一定有着许多共鸣:最急切的是发展,在一个乡镇任职就那么几年,唯恐在自己任上慢人一拍、耽误了发展,愧对组织、愧对群众。最焦虑的是稳定,既要办好“鸡毛蒜皮”的小事,更要防止“惊天动地”的大事,群众过节、我们过关,总害怕半夜电话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坐针毡。最担心的是问责,大事错不得、小事丢不得、难事推不得、急事等不得,面对压力和风险,总念着不能稀里糊涂就犯了错、栽个跟头。最亏欠的是家庭,工作常态“5+2”“白加黑”,有时跨乡镇任职离家又远,对老人、家属和子女关心少、陪伴少。
正因为乡镇工作不容易,所以才最能锻炼人、磨砺人。乡镇是增加见识、了解社情的“大课堂”,是增长才干、积累经验的“练兵场”,也是增强意志、砥砺作风的“磨刀石”。可以说,乡镇党委书记虽然职位不高,但舞台不小;虽然权力不大,但责任不轻,想要干好不容易,但是干好了能出彩,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如何当好乡镇党委书记,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就要做到以学习立身、凭发展说话、与群众同心、用稳定筑底、靠党建聚力。
一、要以学习立身:勤学善思,常悟常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前,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乡镇一级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内容日趋复杂,如果固守过去的认识和经验,就难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难以有效推动工作。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在读书学习中接受理论滋养、汲取知识营养、提高综合素养。
一是在学习中铸牢政治忠诚。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持之以恒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才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总书记念兹在兹的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国之大者”,最终都要落实到乡镇基层。乡镇党委书记要跳出具体事务圈子,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既深研细悟,准确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在领悟不止、精进不怠中内化为自觉、上升为信仰;又对表对标,紧跟紧随抓发展,知行合一促落实,更加自觉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基层实践的具体行动彰显绝对忠诚。
二是在学习中把握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多次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乡镇党委书记是推动基层发展的“操盘手”,需要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上下功夫。总书记在部署长江大保护工作时讲“长江病了”,就是沿江不少地方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发展惯性较大”,积累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治理和修复项目推进进度偏慢、办法不多,甚至以缺少资金、治理难度大等理由拖延搪塞”,很多问题就发生在乡镇一级,第一关没有把住,反映出对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思想认识发生重大转变”,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越来越成为共识。南通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推动沿江各县区、各乡镇以动真碰硬、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生态环境污染,长期困扰沿江发展的非法码头、污染排口、“重化围江”等问题得到有效破解,五山地区生态修复成为全国示范,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的时候,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南通市临江镇,过去主要是化工企业集中区,时任乡镇党委书记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出发,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从无到有打造生物医药科技小镇,现在已集聚200多家创新型企业、近百名留学归国人员、5000多名各类产业人才,完成了从江边荒滩到科创园区的蝶变。乡镇党委书记只有把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干事创业的全过程、各方面,正视历史积累的矛盾和问题,看清自身发展的差距和不足,摆脱思维上的惯性和束缚,才能把高质量发展步伐走稳、走实、走在前列。
三是在学习中抢抓政策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作为基层干部,学习上位政策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的过程,也是发现政策机遇的过程。我在担任乡镇党委书记时,就养成了研究上级文件的习惯,看一看有没有惠及地方的直接优惠、有没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可及条件、有没有通过转化也能为我所用的间接条款,想方设法把有“窗口期”的政策红利转化为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2013年,国家出台“新三板”“扩容”政策时,我在**镇担任党委书记,我感到这是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重大机遇,第一时间组织人员逐条逐句研究政策文件,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同时邀请专家开展辅导,在此基础上,“一企一策”制定企业“新三板”上市方案,从财务、法律、政策等方面开出工作清单,帮助企业消除对上市投入成本、成功率等方面的顾虑,调动了一批企业的上市积极性。短短一年半时间,全镇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8家、占吴江一半以上。作为乡镇党委书记,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把握政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真正把政策吃深吃透、用足用活,使落实政策转化为发展机遇。
四是在学习中优化知识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前沿阵地”的乡镇党委书记,唯有主动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岗位需要。比如,发展产业就要研究产业,掌握该产业的相关知识,否则,在项目招引时与企业家就说不上话、难以共鸣。我在**镇工作时,经常学习研究产业发展最新动态,结合**镇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形势,感到生物医药产业是名副其实“永不落幕的朝阳产业”,而通常认为是“夕阳产业”的传统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大有可为,我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产业,推动了扬子江海岸药业、中联化学、欧普照明、法兰泰克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2011年新开工建设工业项目超过100个,带动全镇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现代服务业投入分别同比增长25%、20%、23%、55%和48%,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并勉励南通“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回到南通后,我第一时间召开常委会会议,专题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各县(市、区)、各乡镇都要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学习研究,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提升对相关产业项目识别、比选、抉择的鉴别力和精准度,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对乡镇干部而言,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关乎一个地方事业发展的事。学习不仅要向书本学,也要向实践学,要向企业家学,也要向干部群众学,善于学习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要把他人的经验做法变成自己的工作本领,通过吸取别人的教训来提升能力。
二、要凭发展说话:求真务实,敢闯敢干
发展是乡镇党委书记的第一要务,也是人民群众的最大期盼。办好乡镇的事情,解决基层的矛盾,都要以发展为基础。乡镇工作既要“十个指头弹钢琴”,更要“一个指头敲重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努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追赶超越、走在前列。在当前资源紧缺的约束条件下,乡镇党委书记作为经济发展一线的指挥者、组织者、执行者,如何增强抓经济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过硬的经济发展业绩,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一是善谋长远。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远近兼顾、深谋远虑”,强调要“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乡镇党委书记更接近企业和群众,对发展的微观动态感受相对较深,要善于跳出乡镇看乡镇、谋发展。比如,科学编制实施规划。好的规划对乡镇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引领性。在多个乡镇党委书记任上,我都坚持规划先行,围绕镇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乡村振兴等工作,推动形成科学务实的规划体系。2009年初,我刚到平望镇工作时,在深入调研中发现,原有规划已不适应发展需求,就邀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研究编制新的总体规划,足足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广泛征求老同志、老党员、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多次召开座谈会、研讨会雕琢规划细节,最终形成了符合乡镇发展实际、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规划成果。以规划为引领,我们有序推进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镇域面貌焕然一新。到现在,平望镇的发展基本延续着当时总体规划明确的发展定位、空间格局等要求,可见科学规划对乡镇发展的重要作用。比如,善于抓住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也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到2021年8月,我在昆山任市委书记,国家推进建设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处在昆山旁边,我从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区域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推动昆山南部毗邻示范区的锦溪、淀山湖、周庄三个镇一体化发展,积极策应示范区建设,2023年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示范区总体规划明确将三镇纳入示范区的协调区范围,在国家战略的加持下,锦溪、淀山湖、周庄三个镇全面开启了传统水乡转型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新篇章。乡镇只有善于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才能在借势发力、借梯登高中实现大发展、新跨越。
二是狠抓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一线抓经济工作,重点就是攻项目、强产业、优服务。大家常说,项目为王。项目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有时招引一两个重大项目就会为乡镇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乡镇党委书记任上,还是在市、县党委书记岗位上,我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自觉当好“一号招商员”,在项目攻坚突破中冲在前、干在先。在平望镇工作时,想方设法捕捉项目信息,千方百计克服要素瓶颈制约,牵头成功招引落户了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盛虹集团是吴江本土从纺织业起家的大型综合性企业,当时我获悉盛虹计划新上80万吨功能性纤维项目,在与企业接触中,我从产业基础、业务布局、综合配套等方面深入洽谈,同时大打“乡情牌”,最终争取到总投资60亿元的项目落户,而且在此之后,盛虹把平望镇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不断加大投入,总投资已达250亿元,占地近2平方公里,2023年产值近300亿元,是盛虹成为世界500强的重要组成和关键支撑。还有中国华电集团投资的江苏华电吴江项目,一期总投资15亿元,该项目在投产的第二年对镇上贡献税收就超过5000万元。重大项目的突破使平望镇经济总量三年翻番,2010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吴江全市8个镇2个开发区,工业销售普遍下跌,唯有平望镇实现了2.4%的增长。在昆山市工作时,我推动总投资3亿美元的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成功落户,这是2020年美国500强企业在华投资的首个产业项目。到南通工作后,我引导推动各乡镇聚力招商、大抓项目,专题研究推进省级经济发达镇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7个省级经济发达镇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发挥了经济大镇、发展重镇的作用。
乡镇一级直接服务项目和企业,服务好不好、效能高不高,企业的获得感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我在平望镇工作时,2011年牵头组建了苏州第一家镇级青商会,搭建了联系和服务青年企业家的平台;在**镇工作时,率先建立了科级干部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在昆山工作时,我推动各乡镇实施重点项目全链代办服务模式,投资35亿元的立讯精密镜像模组项目成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证(土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四证核发从64个工作日缩减到7个工作日的标志性项目,星巴克项目从投资签约到破土动工也仅仅用了8个月,创下“当年签约、当年开工”的“昆山速度”。
三是勇闯新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乡镇工作不能一味地靠老底子、凭老经验、用老办法,要以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以变应变。苏州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园区经济,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乡镇都通过兴办园区实现了跨越发展。我在平望镇工作期间,针对企业小、产业散、资源要素触及“天花板”等问题,规划建设盛虹国望高科产业园、中鲈科技园等现代化产业集中区,打造产业承载区、科创主阵地,现在两个园区的高端纺织、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集聚成势,工业总产值占到平望镇的60%左右,盛虹国望高科产业园已建成全球最大的超细旦纤维差别化生产线,中鲈科技园开票销售连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吴江区五大载体平台之一。乡镇处在发展一线,需要永葆首创精神,勇立潮头、敢于探路,特别是面对两难甚至多难问题时,应当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找准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在昆山工作期间,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针对企业反映的因物流中断导致零部件、原材料短缺等问题,迅速组织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会商研究,从产业链供应链环节进行深入分析,首创了产业链协同复工树状图,有效推动了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围绕纬创集团这个产业链龙头,梳理出47家一级供应商、200多家主要二级供应商在昆山,6家重要配套商在外地,有的放矢、精准落实帮扶措施,高效推动了企业实现复工复产,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