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全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浏览量:175

发布时间:2024-08-2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国务院办公厅部署推进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110报警服务台高效对接联动为契机,创新推出“民声一键办”改革,通过基层资源再分配、基层力量再调整,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变革,让每一个群众诉求都能够得到妥善解决。“民声一键办”中的“民声”是指群众的诉求,“一”是指群众只打一个电话,“键”是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办”是指统筹办、协同办、有人办。“民声一键办”是一项机制,核心是一支队伍,通过解决一个个“小诉求”,最大限度把各类“大风险”处置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成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警源治理的重要抓手。改革以来,**市12345接报诉求下降21.3%,群众诉求重复报警率从24%下降到9.6%,各类民生诉求现场办结率达90%;因矛盾纠纷引发的命案同比下降44%,消费类、劳资类等纠纷平均办理时间从10天缩短至24小时以内,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到97.2%、99.1%。

一、坚持党政同责、绘制一张蓝图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共治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这个基本点。必须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真正让群众唱主角。“民声一键办”改革坚持整体政府理念,围绕听民声、解民忧、聚民心,积极推动公共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多元参与的共治同心圆,有效盘活基层治理资源,推动治理观念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坚持党政领导,做好整体化布局。一抓到底才能善作善成,做好顶层设计才能确保制度长治长效。从改革之初就跳出公安视角,以党委政府视角统筹谋划推进。在市级层面,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部署、督导推进,市“两办”专门出台《关于推进“民声一键办”机制建设的实施细则》,将“民声一键办”机制建设纳入全市“四敢争先”攻坚破难专题,有力保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在县级层面,“一把手”亲自挂帅,政法委书记牵头抓总,以高规格、大力度部署推进“民声一键办”改革落地。坚持分类施策,做好体系化设计。因地制宜,才能百花齐放。“民声一键办”改革坚持不搞“一刀切”,按照“标准+特色”原则,在“党政统领、民意导向、部门协同”的架构体系上,明确由政法委统筹,公安、信访、综合执法、应急管理等部门建立联合战线,组建工作专班,按照“明责、明权、明法”原则,厘清权责清单,按照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全域覆盖分步推进。坚持实战实效,做好常态化问效。“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始终把民心民愿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建立签收率、反馈率、分流率、回流率、办结率、投诉率“六率”常态监测机制,形成“受理、流转、处置、跟踪、反馈”全链条责任闭环。同时,把“民声一键办”作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抓手,加速大数据赋能、闭环式流转、场景化治理,为基层治理提效增力。

二、坚持系统重塑、建立“三角架构”形成“一体流转、全程闭环”的运行机制

畅通“一键直呼”的流转机制。

建强“一呼即办”的指挥机制。

压实“一办到底”的跟踪机制。

三、坚持专业引领、集成多元力量夯实“以专对专、高效合成”的能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这表明,创新和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要聚焦能力现代化这个关键,锚定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方向,坚持人力和科技、人文和法治、专业和群防相统一,不断提升专业化、数字化、协同化治理能力。“民声一键办”改革,以专职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开放式治理架构,集成社会专业力量,深耕队伍专项能力,持续提升“民声”事项的现场处置能力。实践证明,只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够真正激发出基层治理的无限活力。突出专业化能力,把准“民声”治理的标准线。治理成效好不好关键在人,核心是专业化水平。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群众更加多元的专业需求,**市聚焦队伍专业化、调解规范化、处置高效化目标,不断完善“民声”服务职业化体系,真正做到以专对专,事半功倍。一是统一队伍规范管理,在全市全部72个镇(街道)建立处置“民声”事项的专门队伍,实行编制、管理、服装、标识、装备、待遇“六统一”。二是加快专业资质认证,推进“民声服务队”职业资质认证体系建设,通过培训赋予“民声服务队”人民调解员、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一员两师”身份,提升前方现场处置能力。三是规范专项处置机制,针对组建之初现场应变能力不足、处置流程不熟悉等现实问题,由属地公安机关负责开展“双处警”“跟班学”等传帮带教学,建立“123”响应机制和“1030”处置机制,即1分钟内签收、2分钟内联系当事人、3分钟内指令;主城区、主镇区10分钟内处置力量到达现场,30分钟内处置力量全域响应到达。出台现场处置指南,建立市县两级98人专家库,24小时提供在线指导支撑。改革以来,**市“民声”事项的投诉率从1.4%下降至0.18%。聚焦数字化能力,激活“民声”治理的加速器。百姓诉求无限,基层力量有限。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在“民声一键办”改革中需要不断发挥基层首创,以智力换人力,以算力提效率。一是提高智能化指挥能力,依托执法仪、“浙政钉”等终端,建立前后方一体化支撑处置机制,现场处置情况可实时投回社会治理中心,并视情一键联通职能部门在线协同处置。为“民声服务队”配备手持“云平台便携单兵”,可一键打印处置回执单,便于事后咨询。在镇(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搭载“警云达”平台,可一键连线专业部门实行“线上快处”。消费纠纷、劳资纠纷等“民声”诉求处置时效从24小时内进一步提升至4小时之内。二是提高精准化管控能力,研发“一键指令”功能模块,实现人员一键组群,化解进度持续跟进,推进情况盯办销号,对未办结事项实行限时销号清零。目前,盯办销号化解率达98.7%。三是提高场景化治理能力,深化高发易发警情的场景式治理,在“景区管理”“广场噪音”“过期食品”“预付卡退款”等治理场景基础上,持续优化“民声”事项高发区域热力图,精准指导“民声服务队”优化巡逻路线、调整巡处驻点,源头做好干预化解处置,并针对热点问题、突出隐患,开展“一点一策”场景化治理,推动“一件事处置”向“一类事预警”转变。聚焦多元化能力,筑牢“民声”治理的压舱石。多元主体参与是现代治理的显著特征。“民声”事项处置靠一家单打独斗难以有效应对,不统筹联动容易产生盲区。要强化“扫地过界”理念,把“民声一键办”改革融入市域治理现代化体系中,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互联互通,推动事件处置一体响应、全程联动。一是强化部门齐抓联动力,统筹社工部、政法委、法院、公安、信访等力量,对需要多跨协同的事项,明确具体的牵头和参与部门,全力做好警源、访源、诉源中“民声”事项化解工作。线上,打通基层治理“四平台”与法院“网上办案”平台、信访局“民呼我为”平台壁垒,实现数据双向互通互调。线下,针对重点、复杂、敏感的“民声”事项,法院、信访、司法等部门提前介入,借助信访联席办、司法调解等平台,加强联动共处。比如,针对消费纠纷,探索推进“民声服务队”与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站联动联处,切实提高消费纠纷处置效能。二是强化网上网下协同力,在当前“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民意在网上聚集、诉求在网上反映,秉持“看的见要管、看不见的也要管”的理念,创新实施网络版“民声一键办”改革,通过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中心,设置网上“瞭望哨”,开展“机器巡查+定向监测”,全面收集网上社情民意,第一时间流转至相关部门,开展网上网下协同处置,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三是强化社会共治凝聚力,依托“民声一键办”开放型、兼容性的体系架构,通过“赋予身份”“队伍挂接”等方式,不断融合吸纳“老娘舅”“民声大姐”等社会力量、“蓝天救援”“海豹救援”等应急力量,引入“乡亲大走访”“司法确认”等工作机制,有效补充“民声”处置力量。比如,将“共享法庭”“司法确认”等机制引入到“民声一键办”体系中,赋予“庭务主任”等身份,“民声一键办”的调解结果既可以运用到庭前调解,也可以作为法院强制执行的直接依据,既为解纷加了速,又为审判减了负。

汇报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

  • 点赞 3

  • 收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