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2024年新生夏令营结营仪式上的讲话稿

浏览量:421     |      发布时间:2024-08-21

尊敬的各位教官,同学们、老师们,大家辛苦了!

为期三天的夏令营活动即将接近尾声。此刻,我们聚集在此,理应想清楚两个问题作为对活动的反思。第一个问题:夏令营,我们做了什么?第二个问题,也是更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同学们,三天时间里,我们做了什么?也许,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我们人生中可能第一次离开父母、不与父母在同一屋檐下住的的时间最长;可能第一次与几个暂时的“陌生人”住在了一起;可能第一次要昂首挺胸地站那么久,而且还不能动手擦汗,必须“一动不动”;可能第一次体会到集体“正步走”要走齐,是多么的困难,每个人都不能掉队;可能第一次帮助与你同桌共餐的每位伙伴平均分配“酸梅汤”,公平、公正,一个都不能少,不能亏待任何一个人;可能第一次知道“豆腐”块的被子是怎么叠出来的,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洗刷用品、生活用具放置“一条线”;……

面对如此多的“第一次”,我相信在场的每位同学、老师都会有自己的体验。比如,当我们昂首挺胸地站那么久时,有的同学内心发出的声音是“千万不能动,再坚持2分钟就好”“加油,我肯定能坚持到最后的”,有的同学内心发出的声音却也可能是“什么教官,让我们站这么久,有本事你来试试”“什么学校,让我们暑假来受这份罪”;当我们拖着口渴、疲惫的身躯坐上餐桌,被“酸梅汤”诱惑时,有的同学内心发出的声音是“我先喝了,等会其他人就少喝了,还是克制一下吧!”而有的同学可能内心根本不会有声音,“先把自己喝足再说”,而且即使有声音,也可能是“其他人少喝了,好像跟我没多大关系,他也可以先喝呀”。同学们,刚刚我举的两个例子中,前者同学的内心声音是正向体验,后者同学的内心声音是负向体验。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正向体验多了,才能正心,正德,成为一个满身充满正能量的人;而负向体验多了,就会逃避,抱怨,成为一个满身聚集负能量的人。这就聚焦到我刚才讲的第二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夏令营是大家踏入X的第一课,今后大家还要在X中学生活学习三年,三年后,大家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希望大家从此刻铭记X中学的校训:正德明理,衡能致远。

正德明理,需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有三个标准:双赢思维——从双赢角度考虑问题,利己利人。其习惯标准是:勇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但同时也会考虑别人的需求;有矛盾的时候,寻求能平衡彼此需求的解决方案。知彼解己——先去理解别人,再求被人理解。其习惯标准是:仔细聆听别人的主意和情感,努力从他人角度去理解问题;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插嘴、不打扰,并注视他的眼睛;能自信地说出自己的主意。学会协同——合作会更好。其习惯标准是:珍重别人的优点,向他们学习;即使别人和自己很不一样,也能与大家友好相处;能有效地进行团队合作,始终保持谦虚的精神。衡能致远,需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有四个标准:积极主动——我的人生我负责。其习惯标准是:对自己负责,做事积极主动;管理自己的行为、态度和情绪;做了错事不怪别人,而应反省自己;不用别人说我也会去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没有人在看。以终为始——有目标,有计划。其习惯标准是:做事前先定计划和目标,努力去做有意义和能带来积极影响的事。要事第一——做事分主次,先学习,后娱乐。其习惯标准是:不该做的事,勇于说不,在重要的事情上花时间;学会制定优先级,做日程表,并执行计划;对自己有纪律,做事井井有条。不断更新——寻求健康和平衡。其习惯标准是:注意饮食、锻炼和睡眠;多与家人、朋友在一起,而不是手机、电视。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追求“学业”“职业”“事业”三个阶段。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是追求“学业”的阶段。大学毕业后工作,就进入了“职业”阶段。工作多年拥有了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和自觉的工作情怀,就进入了“事业”阶段。对应“学业”“职业”“事业”三个阶段,人的心灵成长也可以分为“修心”“定心”“养心”三个环节。对于同学们,我想讲的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人在学习学业的同时,心灵也逐渐变得丰腴。所谓“修心”,第一是感知人间美好。在象牙塔里接受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传承和洗礼,建立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的信心,自己有勇气和魄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自己逐步建立起对与他人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在关系里明辨是非、学礼明德,体会人间美好。第二是学会面对挫折。生活如硬币的两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挫折的一面。面对挫折,幼儿园里只会哭,小学里会报告老师,到了中学就必须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自己面对,有抗压的能力,学会自己调整内心,且善于从挫折中走出来,到了大学就必须自己能独立面对困难,分析困难产生的前因后果,自己如何调整来解决困难。第三是学会勤奋自律。是否聪明是天生的,不值得自傲,是否努力是后天形成的,聪明与努力之间,选择努力是修心的永恒主题。在“学业”阶段没有养成努力的习惯,人在后续阶段是很难有所建树的。对于年轻的老师们,我想讲的是,踏入社会,进入“职业”阶段,从最初的了解“职业”到逐步理解“职业”,内心也会由彷徨逐渐走向明晰,最后走向精通。任何职业,深入下去都是一门学问,是学问就有专业和不专业之分。了解“职业”阶段,更多地是熟悉“职业”的流程、操作,是属于“术”层面的内容,即使效果是好的,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凭借的仅是实践中的经验,无法把经验上升为理性、科学,下一次再用同样的方法效果就不一定好。理解“职业”阶段,更多地是思考“职业”的意义、目的,是属于“道”层面的内容,基于道实施自己的行为能较好地预测到最后的效果一般不会差,凭借道的理性和科学能把自己的心定下来。所谓“定心”,就是把对“职业”的理解由经验走向科学,能预测“职业”的未来走向,明确自己从哪里来,走到哪里去。

同学们,年轻的教师们,正德明理,最终追求的目标就是正心,从“修心”“定心”到“养心”;衡能致远,最终追求的目标就是衡业,从“学业”“职业”到“事业”。正心,强调是人的内在;衡业,体现是人的外在。心是业的内在基础,业是心的外在体现。正心·衡业,着眼于人的一生,用学业修心,用职业定心,用事业养心,实现心与业的和谐统一。

未来的三年,让我们共同用正德明理、衡能致远的七个标准去生活和学习!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