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党课讲稿: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浏览量:282

发布时间:2024-08-01

同志们: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提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创性时代命题,集中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探讨交流。

一、深刻领悟、准确理解,充分认清新时代坚持自信自立的提出背景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在科学认知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度关切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境遇、有力破除一部分人残存的民族自卑心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创性时代命题,具有鲜明的历史指向性和现实针对性。

(一)基于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科学认知。新时代,坚持自信自立,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首先,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盈注了丰沛底气。百余年来,承前启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科学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历经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接续奋斗,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农业国改造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东方大国,“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是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的底气。其次,党的百年奋斗所积淀的宝贵经验为我们坚持自信自立提供了重要启迪,提升了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确立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强调要“独立自主地搞建设”。历经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洗礼,独立自主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升华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始终坚守独立自主原则,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依靠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业绩。新时代,习近平将“坚持独立自主”归结为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以“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和“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揭示独立自主的重要价值,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信自立的重大命题,并将其升华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坚持自信自立,犹如一根精神红线,贯穿于党的百余年奋斗之中,熔铸于党的政治文化精髓之中,于新时代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彰显出厚重的历史底蕴,闪耀着绚烂的真理光芒。

(二)基于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现实境遇的深度关切。新时代,坚持自信自立,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首先,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进一步筑牢了自信自立的坚实根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崭新历史方位,以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胸怀“两个大局”,统揽“四个伟大”,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得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得到极大体现,中国理论的真理性得到极大迸射,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极大彰显,中华文化的激励性得到极大发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为我们坚持自信自立进一步筑牢了坚实根基。其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为我们坚持自信自立提升了思想自觉。新时代,“两个大局”相互交织、深切互动的发展态势不断加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在拥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世所罕见和史所罕见的严峻挑战。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打压遏制、围堵威胁不断加强。它们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不断向中国施压,特别是大肆炮制各种奇谈怪论,进行价值输出,推行颜色革命,妄图侵蚀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尚未得到彻底改变,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任重道远。在此境遇下,我们唯有坚持自信自立,才能有效抵御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侵袭和渗透,保持精神独立性,掌握思想主动;才能有效摆脱受制于人的现象,破解各种发展难题,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三)基于对一部分人残存的民族自卑心理的有力破除。新时代,坚持自信自立,彰显了鲜明的问题导向。这一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我们坚持自信自立锚定了历史方位,明确了破除重点。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人民以其自身所特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铸就了辉煌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孕育出自信自立、自主自强的良好精神状态。然而,当历史的年轮流转到18、19世纪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囿于其狭隘的眼界和封闭的思维逐渐落伍时代潮流,天朝上国的自负心态使其不可能“睁眼看世界”。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震碎了封建统治者的天朝迷梦,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国人。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先进分子逐渐认识到中国的衰败落后,开启了救国救民的求索之路。然而,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再到“思想改造”,中国人民在艰辛的救亡图存斗争中屡遭碰壁,伴随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国社会中逐渐衍生出一种民族自卑心理。对此,毛泽东曾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改革开放初期,伴随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涌入国内,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一部分人的民族自卑心理披上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的外衣再度出场。作为一种非理性、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民族自卑心理束缚着一些人的精神世界,威胁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严重消极影响。新时代,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强烈呼唤我们有力破除残存的民族自卑心理,始终保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不断激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二、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准确把握新时代坚持自信自立的深刻内涵

坚持自信自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中,坚持自信,关键在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历史自信;坚持自立,关键在于发展道路自立、指导思想自立、精神状态自立、依靠力量自立。

(一)坚持“自信”的关键指向

第一,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领导人民历经百余年奋斗所取得的根本成就。这条道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吸吮科学理论精华,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既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沿着这条总道路创造性地探索和开辟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具体领域的发展道路。新时代,我们党聚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强调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道路自信,坚定志不改、道不变的信念与决心。

第二,理论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结合起来,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理论创新、推进理论创造,以如椽巨笔书写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武装下,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断掌握历史主动,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重大成就。新时代,我们党立足新的实际,推进“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能够引领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自信,以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第三,制度自信。制度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最根本的问题。“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邃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扎实的实践探索基础,彰显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党领导人民创造世所罕见的伟大奇迹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我们党空前重视制度建设,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号角,在既有制度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以党的领导制度为统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涵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领域的具体制度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极大的完善和发展,向着成熟定型的目标不断迈进。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制度自信,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第四,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呈现,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文化反映。这一文化,蕴含鲜明的中华文明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选择筑牢文化根基,为理论创新注入思想智慧,为制度设计提供历史养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基于此,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的崭新命题,赋予文化自信以“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和“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的重要地位,将坚定文化自信视作“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不断汲取奋勇向前的精神力量。

第五,文明自信。文明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高度升华和集中体现。文明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逻辑延伸。新时代,伴随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发展,习近平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文明自信的重大命题,着眼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宏阔视野深刻阐释坚定文明自信的科学依据与时代要求。在5000多年的悠久岁月中,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而薪火相传,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近代以来,在腐朽的封建统治和野蛮的外敌入侵下,中华民族陷入了文明蒙尘的苦难深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霞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此,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有效激活下,蒙尘已久的“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百余年来,我们党以伟大奋斗续写中华文明精彩华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基于此,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篇章。

第六,历史自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指导我们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掌握主动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并十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历史经验资政育人、照亮前路的党。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注重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分析和总结自己的历史,从中汲取不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习近平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引导全党同志在形成正确历史认知的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他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基于此,他带领全党以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和大历史观的科学思维学习和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着力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干扰,科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我们形成正确历史认知、坚定历史自信提供了科学依据。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历史自信,从历史中汲取迈向未来的无尽智慧和力量。

(二)坚持“自立”的关键指向

第一,发展道路自立。对于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是任意而为的,必须同本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等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开辟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脱离了自身的具体实际,盲目照搬别国发展道路,机械复制别国发展模式,必然会陷入邯郸学步的状态而成为别国附庸,最终犯下无可挽回和弥补的颠覆性错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的道路,先后创造性地开辟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坚持发展道路自立,最根本的就是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接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指导思想自立。指导思想问题是攸关一个政党和国家旗帜引领和前进方向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然而,主义的选择也不是任意而为的,“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以来的历史雄辩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解决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在指导解决中国问题的百余年实践中得到了最有力的明证。必须明确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中国问题的真谛就在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这些课题的有效破解,没有教科书可套用,也没有教师爷可依赖,必须依靠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坚持指导思想自立,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地位不动摇,与时俱进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第三,精神状态自立。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是事业兴旺发展、长久不衰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饱经各种磨难和沧桑而顽强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百余年来,我们党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发挥精神的能动作用,逐渐培育和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揭示了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精神密码。新时代,我们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不仅要在物质上强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起来。立足民族复兴关键期,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大命题。他高度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中逐渐培育和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科学家精神、“三牛”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崭新精神样态,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坚持精神状态的自立,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新时代伟大奋斗征程中不断弘扬党的伟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奋力续写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当代华章。

第四,依靠力量自立。把实现人类解放事业的力量基点放在自己身上,坚持自己解放自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一条重要原则。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依靠力量问题,马克思一方面郑重确认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另一方面鲜明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深刻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于无产阶级事业的领导作用,认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需要由无产阶级在其政党的领导下合力推动。百余年来,我们党将人民群众视为克敌制胜的“铜墙铁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复兴伟业。党的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靠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我们坚持依靠力量自立,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形成党和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需要指出的是,自信是行为主体基于对自身实际情况的理性认知和科学判断而形成的一种自我信任和肯定,自立是行为主体在对自身实际情况作出理性认知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自信是自立的必要前提,自立是自信的必然归宿,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彰显出行为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党所坚持的“自信”,不是凭空而生的夜郎自大和盲目自负,而是基于对自身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正确认知而形成的对自身发展能力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发展前途的必胜信念和坚定信心。我们党所坚持的“自立”,不是盲目排外和自我封闭,而是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党始终把坚持自信自立同坚持对外开放有机统一起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但决不囫囵吞枣、邯郸学步。可以说,自信与自立相互契合、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集中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三、锚定目标、奋楫争先,全面落实自信自立的实践要求

真正做到自信自立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我们多方发力、久久为功,在筑牢物质基础、强化精神支撑、提振思想自觉、夯实主体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出实招、求实效。

(一)牢记初心使命,推进强国建设,筑牢自信自立的物质基础。党的百余年奋斗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我们坚持自信自立盈注了丰沛底气、筑牢了坚实根基。面对如此伟大的成就,我们最有理由坚持自信自立。但我们也需要清醒认识到,“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就大方向、大趋势而言的,并不是说就可以‘躺赢’”,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依然面临许多风险挑战需要我们化解,依然存在许多短板弱项需要我们补齐。越是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越需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需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既不妄自菲薄、自卑自弃,也不盲目乐观、自大自负。一方面,我们要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从中汲取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确保在前行的过程中不失速、不偏航、不改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党的初心使命的感召和激励下,正视和直面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征程中的各类挑战,敢涉险滩、能啃硬骨头、善接“烫手山芋”,特别是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在牢记初心使命和推进强国建设中不断夯实自信自立的物质基础。

(二)进行文化创新,推进理论创造,强化自信自立的精神支撑。坚持自信自立,不仅需要牢固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是我们党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发展性、问题导向性、批判性等宝贵品格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是引领人类历史发展的指路明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我们党抵御诱惑、经受考验、攻坚克难、掌握主动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根本维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我们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善于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萃取智慧、汲取力量,推动二者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依据新的时代条件和发展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立场、鲜明观点和科学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持续发力、重点突破,不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之间的内在契合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理论创造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参天大树牢牢扎根中华文化沃土,缔结出新的理论硕果,在新时代文化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有机互动中不断强化自信自立的精神支撑。

...

  • 点赞 2

  • 收藏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