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223 | 发布时间:2024-07-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全省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聚焦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制造业基础和产业创新比较优势,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全面推进首位产业支撑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梯次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全力打造全省域副中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我市篇章。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我市坚定不移走“产业+科创”路子,初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分别突破2000家、3000家,全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双百强”企业我市均占五分之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76%。我市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作用,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全省创新中心。
(一)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开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支持中小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力争到2027年全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3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00家。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建设鸠兹科创湾,发挥科创集团作用,高标准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凤鸣研创中心等16个创新园区,每个园区同步规划人才公寓、文体中心等配套设施,集科技研发、科创交流、商务休闲、金融服务等业态于一体,营造更具黏性的创新生态。支持龙头企业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更多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来芜布局,全面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水平。聚力招引创新人才。对标沪苏浙粤等先进发达地区,迭代升级“紫云英人才计划”,发挥市人才发展集团市场化、专业化平台作用,办好“全国百所高校大宣讲”“紫云英金秋人才周”等特色活动,着力提高城市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力争以后每年新招引大学生超过10万人,加快打造全国区域人才高地。
(二)持续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对好奇心驱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导科学家将学术兴趣与国家目标相结合,勇于攻克科学难题,攀登科学高峰。切实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际科学研究发展前沿领域以及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科学基础,超前投入、强化部署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面向基础研究领域和重大全球性问题,在充分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力争发起和组织新的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三)加快集聚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推进创新型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科技管理、科技创业人员和技能型人才等协调发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为顶尖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创造条件。改革评价奖励制度,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推进科研去行政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以产业支撑带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就要做汽车强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汽车产业是我市首位产业,已集聚上下游企业1500多家,2023年全市汽车产量占全省近一半,实现营收3324亿元。“首席企业”奇瑞集团发展势头强劲,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我市将牢牢把握汽车“新四化”趋势,认真落实全省委常委会赴奇瑞现场办公会精神,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加快构建汽车产业新经济生态,扛起全省汽车产业版图“半壁江山”,努力建成世界著名汽车城。
(一)做大整车制造。聚焦打造全球自主品牌集聚区、全球领先的乘用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全国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加快三山经开区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北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支持奇瑞在创新引领、扩大规模、跨界融合、开拓市场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力争到2027年跻身世界一流车企。做强零部件支撑。围绕电池、电驱、电控、芯片等重点领域,瞄准全球、全国汽车供应链百强企业,持续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千方百计落地更多优质项目,不断提升首位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水平。做优后市场服务。推动汽车制造向供应链、消费链两端延伸,引导汽车制造业企业向制造型服务企业转型,拓展汽车金融、汽车交易、软件服务、共享出行等新业态,着力开发汽车赛事、汽车文化公园、汽车露营基地等文化体验项目,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汽车文化品牌,努力挖掘首位产业更大价值。
(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我市将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高端化转型,以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全面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50项以上,加快落后低效设备替代,支持引导企业更新升级高端先进设备,不断提高先进产能占比。围绕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建好用好市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引导更多中小企业上云平台,争创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力争到2027年全市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规模以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0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180个。围绕绿色化转型,对水泥、钢铁、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一业一策”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打造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园区”,培育一批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有力促进低碳产业和生态型经济发展。
(三)加快新兴产业梯次培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培育形成了低空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10个新兴产业。我市将以更大力度促进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精准招引一批有控制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核心竞争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和面向未来的科创型企业,持续汇聚资源要素、强化龙头引领、壮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生态,争创一批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全市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4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发展壮大低空经济。聚焦无人机、发动机、航空部附件、航电系统、低空运营等全产业链,加快发展轻小型固定翼电动飞机、民用直升机、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制造,积极拓展航空物流、航空维修、飞机租赁等现代临空服务业,稳步推进低空智联网建设运营,争创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大力培育数字经济。加快“东数西算”我市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完善集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应用开发等于一体的算力产业链,支持华为在芜建设全球算力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算中心,推动三大通信运营商、抖音等头部企业在芜加快布局,今年年底全市智算规模将超过16000P,到2027年我市集群机架数、上架率等指标达到全国前列,智算规模超过45000P,打造全球一流的智算之城。全面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瞄准“人工智能+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人工智能+大消费”“人工智能+大健康”等新赛道,积极构建“数据、算力、算法”协同发展的人工智能数字生态体系,加快打造一批重点领域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努力把未来趋势变成现实场景、把现实场景变成具体项目、用具体项目催生科创型企业。
(四)瞄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我市把发展未来产业作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紧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在看得准、有基础的领域合理规划、精准培育未来产业,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强化规划引领。重点围绕氢能储能、合成生物、化合物半导体等优势领域,编制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方案,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加快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力争到2027年全市培育形成3个以上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争创2个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聚力创新突破。深化与全国一流高校院所合作,推动在芜高校建设一批基础研究优势学科、新兴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加快建成一批面向未来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科研平台,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加速转化应用。加快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用好我市(上海)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健全“众创空间—孵化器—概念验证—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孵化体系,为科技成果从早期挖掘到后期熟化提供全链条支撑,让更多科技“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