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184 | 发布时间:2024-04-19
一、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市形成了以化橘红、罗非鱼、特色水果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独特的地理条件及其适宜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的多样性和发展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地处罗江、鉴江、陵江三江汇聚之地,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平原面积较广阔,水力资源丰富,更具有独特的“硒”“锗”和礞石资源。优势的土地资源成就独特的农业资源,*特产化橘红具有祛痰止咳的良效,被称为广东道地药材“十大广药”之一,吸引了香雪集团、深融生态等企业集团投资建厂;茂名罗非鱼年产量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占全球的十二分之一,有“中国罗非鱼之都”之美称,其中*罗非鱼产量约占茂名市罗非鱼产量的42.2%,可称为“罗非鱼之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且土地肥沃,土壤具有富硒、富锗等健康元素,可大力发展妃子笑荔枝、龙眼、香蕉、番石榴、蜜柚、柑橙、红杨桃、黄皮、红宝石青柚等热带、亚热带特色水果产业,有利于打出“富硒富锗·长寿之乡”的健康水果品牌。
二是规模优势。经过多年开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根底上,初步形成了化橘红产业为主、罗非鱼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截止2023年5月,全市化橘红种植面积11.62万亩,年产鲜果6万吨,干果1.2万吨,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达499家,其中加工企业384家,药字号4家,食字号10家,产品系列60多种,包括药品、食品、工艺品等,化橘红加工转化率达100%,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全市良种覆盖率98%,标准化生产水平达到95%,已建成种源复壮育苗基地25个,全产业链产值72亿元;*于2021年成功创建*市水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2.5万亩,超50亩的养殖场283家,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达到9.7万亩,优质罗非鱼产量达到9.97万吨,年加工罗非鱼切片达7万吨,罗非鱼“一条鱼”深加工年产值规模达到20.7亿元,水产品抽检检测合格率达100%,销往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及欧盟、中东、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初步成型;2022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79万亩,产量达84万亩,水果电商销售额逐年提升。
三是制度优势。制定《化橘红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致力于开展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等行动,*市先后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领域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加强化橘红产品质量管控。制定《*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分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劣势,指导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农业生产托管“三大模式”,成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公开遴选有实力的服务主体承接服务中心,推动本地区生产托管服务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目前,*市粮食作物托管面积18356亩,经济作物托管面积6500亩,整村推动托管服务的行政村有132条,服务环节覆盖耕种防收等多环节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全市生产托管服务组织发展至62家,2022年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主体增加至6家,托管员发展至368名。
四是技术优势。开展覆盖生产、储存、加工、销售、品牌运营等涉及全产业链的化橘红高质量发展“七大行动”,陆续制定化橘红、罗非鱼、沉香、特色水果等生产种养、加工仓储、分拣流程等标准,如化橘红产业在2023年12月通过了《化橘红烘干加工技术规程》《化橘红干果技术规范》两项标准,加上之前的《化橘红育苗技术规程》《化橘红种植技术规程》《地理标志产品化橘红》等地方标准,以及《化橘红追溯信息要求》等标准文本,已经初步形成了化橘红产业的全标准体系,此外也有《*市无公害妃子笑荔枝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其他产业的生产标准。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大学教授、农技专家进行现场培训等方式进行示范带动和技术培训,将一项项技术和标准传递到了千家万户。新安番石榴主栽品种经过更新换代,现在主种为胭脂红番石榴和珍珠番石榴等在口味、储存方面有优势的品种。环球水产公司即将建成智能水产及数控仓储示范项目,建设冷藏库和加工车间面积共3.5万多平方米,年生产5万吨水产品车间一座,3万吨自动化水产品低温冷藏库一座,配套一座日处理量3000吨的生产生活废水站,将实现生产加工仓储保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带动*、茂名乃至周边地区的罗非鱼、金鲳鱼等养殖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
五是品牌优势。成立市“富硒富锗·长寿橘乡”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并为首批55个富硒富锗产业基地授牌,迅速形成“富硒富锗·长寿橘乡”品牌效应,吸引国内众多企业来化考察。目前,全市农产品注册商标涵盖化橘红、沉香、罗非鱼、特色水果如荔枝、龙眼、番石榴、黄皮、蜜柚等主要农产品,化橘红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化橘红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筹建名单,2022年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72亿元。2023年,对接京东集团,签订《*市人民政府京东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创建“化橘红”区域公用品牌。
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
当前,“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实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来审视,我市特色农产品供应与需求还不匹配,有的优而不多,有的多却不优,优质不优价;产业链仍不完整,产前农资供给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农业二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融合综合影响力不大。当前,要推动产业振兴、补强农业产业链条,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化橘红产业方面,化橘红产量较低,化橘红种植大部分亩产800到1000斤,对于整个化橘红市场来说,产量供不应求。化橘红产业生产供给端,主要由个体农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相关农业公司自身的生产基地组成,其中主要以个体农户和小规模农业生产合作社居多,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基地相对有限,产能供给量并不突出,单位面积产量提不上去,加工原料不足。传统手工加工模式和机械自动化加工模式并存,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加工标准化建设程度较弱,标准化车间较少。化橘红市场流通产品鱼龙混杂,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现象,将广西橘红或者其他产地的橘红充当化橘红产品。由于化橘红产量不足和生产成本较高,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还会将产自其他地方的橘红充当原料制作化橘红制品。
果业方面,公共品牌建设弱,水果地理标志在镇级有比较强烈的申报意愿,但是镇级力量较为薄弱,申报材料和申报程序缺少相关部门指导。合作社制度不完善,部分合作社不重视制度建设,个别合作社生产制度标准都没有制定,水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水果市场的深化拓展。全市有工商注册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688间,但是省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只有34间,占比较小,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水果种植散户比较多,导致水果生产种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情况比较严重,为了提升销量会出现低价压价促销情况。
罗非鱼产业方面,目前,水产品出口形势复杂,罗非鱼受到国外产品积压、通货膨胀、低价肉类竞争等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国外市场风险较大。环球水产、新海水产等我市水产龙头企业将销售目标调转至国内市场,但国内市场有待开拓。罗非鱼育种过于追求生长速度、忽略了其他性状,如出肉率等。罗非鱼预制菜产业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安全与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冷链、装备技术不发达等。
与此同时,从产业要素来看,推进*市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人才、市场、产业意识等方面的制约。
一是高素质劳动力不足。目前形成的产业格局根本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农村优秀青年流失、青壮年劳力转移,务农劳动力素养逐年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走高素养农民培育和社会化托管服务相结合的路子。企业要做大做强,实际上非常依赖于企业内部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贡献,*农业加工企业研发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明显不足,这样产业链在生产培育技术的研发、技术加工优化、技术创新应用、企业管理等方面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阻碍整条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并且由于待遇晋升与人才培养设施缺乏等原因,很多外地的高技术人员不愿意来*发展,即使是招进来的技术人员也留不住。
二是市场发展预期不明朗。一方面,劳动力、土地流转、生产资料、物流运输等本钱“地板”不断攀升,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竞争加剧,化橘红面临来自广西云南等地橘红的竞争,荔枝、龙眼、番石榴、红橙等水果都有来自其他地方相应的竞争产品,本地特色农产品优势不明显。
三是品牌意识未塑造完成。由于历史原因,本地民众长期对本地特色农产品抱有不好的看法,加上以往政府缺乏本地特产进行大力度宣传的意识,所以本地特色农产品在本地知名度不高,不像高州荔枝、信宜三华李一样,民众和政府、企业合力推介本地特产。而品牌宣传塑造需要政府主动引导、企业积极推动、民众自发宣传三方面支撑。虽然政府在今年来通过化橘红赏花活动、水果旅游文化节等各种活动和方式推介本地特色农产品,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品牌意识塑造仍需要继续努力。
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从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入手,从标准、科技、经营、品牌、人才、物流全要素集成,实施产业链培育开展七大措施。
(一)提升标准化水平。按照新“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面向高端和特定市场,加快调优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适产业结构,扩大高端水果、化橘红生产规模,打造精品水果和化橘红产品订单直供基地,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围绕三个重点产业链,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推进完善产地环境、投入品管控、农药残留、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标准制(修)订工作,带动产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出台政策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实施农产品分级收购行动,高质量对应高价格,以市场收购价格倒逼生产端生产标准的打造。鼓励环球水产、新海水产等龙头企业以罗非鱼等有出口根底的水产品为依托,维护原有国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乘上国内预制菜市场迅猛发展的东风,利用预制菜标准制定空窗期,积极开发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罗非鱼预制菜品,抢占以罗非鱼为主的水产品预制菜标准制定高地,以特色菜品占领国内市场。
(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以产业链为载体,以节本增效、质量提升、产品研发为主攻方向,积极联系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等研究机构,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产学研融合的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或产业联盟,集中优势力量攻克品种更新、产品研发、农机农艺融合、工艺改变提升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有关部门积极对接上中下游各类企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成果落地落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健全完善供需精准对接的科技推广机制,健全覆盖所有乡村、服务到户到田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创新现代经营制度。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覆盖行动,支持供销、农民合作社及乡村企业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农资供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推动托管服务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以服务规模化带动经营规模化。补强产业联盟或产业协会,在原有产业联盟或协会的基础上,深化成员合作程度,广泛吸收有影响力的产业链企业、协会、商会、协会、金融机构等单位加入,与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联合体,整合建设种养技术推广交流、市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开展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提高*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内部整合力度。支持规模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小农户分享全产业链经营收益,打通小农户从生产向加工、流通、营销等二三产业环节链接的路径。
(四)打造农产品品牌。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主体,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产业链品牌体系。参考笪桥黄瓜公用品牌,着力打响“新安番石榴”“新安黄皮”“中垌红杨桃”等公用品牌,争创省级以上区域公用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树立一批名、特、优、新高端精品品牌,满足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深层次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创新品牌营销推介方式,以新安水果文化旅游节和化橘红赏花节为参考,主动对接主流媒体以及各类新型媒体,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特色农产品公益宣传推介活动,通过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等平台,以及网络视频、直播带货、大V推介等形式,讲好品牌故事,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制定覆盖政府、企业、民众三大主体的特色农产品宣传计划,形成政府高位指导、企业积极推进、民众自发参与的特色农产品宣传氛围,提高*本地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产品品牌价值和地方价值。
(五)实施人才吸引计划。根据每年毕业的本市或茂名市户籍的高素质大学生和研究生,引进农业管理、育种育苗、农药使用、加工生产方面的人才,按时发放人才补贴,防止高素质人才外流;借助*市电子商务协会、*市农业生产托管中心、新安镇农业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园等“新农人集聚平台”,发挥好“新农人1234工作法”实施经验,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农村文化品牌,从而建设美丽农村、创造宜居环境和舒适工作氛围,提升农村吸引力;建立农村人才联盟、农业合作社等机构,将相关人才、企事业单位、政府等资源整合起来,探讨解决农村发展难题的办法,支持事业单位专业人才、企业家、专家、技术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提升农民素质,培养农业人才,鼓励农民继续深造,提供农民学习补贴,减少农民学习后顾之忧。
(六)加强产品贸易与流通。建设枢纽型粤西农产品集散配置中心,构建完善“大流通”体系。利用*临空经济区这个区域枢纽物流优势,培育粤西农产品集散枢纽,推动大宗农产品流通交易。打造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提升价格话语权,拓宽农产品销路,增加农民收入。
(七)推动多元业态融合。按照功能多元、业态多样、服务创新的思路,积极开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劳动体验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人文等产业融合,推动休闲农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重点打造水果休闲采摘、化橘红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自然景观、现代农业观光等精品旅游线路,推动休闲农业串珠成线,集群成链。
点赞: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