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文广旅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关于文化建设的研讨交流会发言

浏览量:196     |      发布时间:2024-01-1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考察江苏时,赋予我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为全省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我市文化底蕴深厚,自然人文风光秀美,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和建设路径,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经济发展,不断绘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高水平”文旅融合生动图景,更好地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效途径

我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孕育了吴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拥有X处世界文化遗产,X处世界自然遗产,以及X个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有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X处、不可移动文物XXX余处、可移动文物XXXX余件。高质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我市文化和旅游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造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彰显我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的深厚底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结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重要手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深刻把握赓续历史文脉与谱写当代华章的实践逻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新时代坐标之中加以审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注重推动人文资源与旅游业态融合,推动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不断转化为深受旅游者喜爱的产品和服务,让人们在游览丰富多样的文物古迹、体验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指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文物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实证,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与彼此成就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把多样瑰丽的中华文明作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丰厚资源,打造更多独具中华文化魅力的旅游体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水涨船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在享受高品质文旅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美好生活指数全面提升。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华,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重要渠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并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丰富人类文明百花园作出了重大贡献。旅游是促进世界沟通、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桥梁,在展示灿烂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成就、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旅交流合作新格局,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促进民心相通的过程中绽放中华文明多彩魅力。

二、开展文旅融合发展生动实践,更好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文化和旅游高水平融合,关键在“文”,落实于“旅”。近年来,我市立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内在要求,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趋势,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思路,持续释放“1+1>2”效应,用更多高显示度、美誉度的文旅产品,彰显XX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走在全省“第一方阵”的先行优势。

突出顶层设计,用“融”的思路推动发展。作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地市,我市聚焦全景展现灵动水韵和绵长文脉,结合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以江河湖海为脉络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发展布局,相继研究制订和出台系列建设实施方案,推动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布局由“大写意”成为“工笔画”,使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同时,积极完善政策引领机制,在全省较早出台《《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操作性、针对性的制度保障。

强化示范引领,用“融”的理念打造标杆项目。近年来,我市扎实推动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等各领域与旅游业发展深度融合,小剧场建设、乡村旅游、非遗旅游、全域旅游等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形成了文旅融合发展的“XX样板”,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旅融合新标杆。一是打响小剧场文旅融合品牌。坚持把小剧场作为新型文化传播载体,支持各地建设嵌入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工业旅游区的小剧场等遍布全市城乡的XXX个小剧场,借助精品剧目推动艺术融入生活,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和主客共享的新场景。二是大力发展考古旅游。坚持推动考古从田野走向大众,结合实施文明探源工程,推进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展示地方文明发展演变历程的考古遗址公园,让人们在近距离触摸历史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考古遗址公园设置遗址现场展示区、模拟考古展示区等互动体验区域,已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三是探索“非遗+旅游”新模式。在全省首倡“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理念,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全市已认定省级示范项目XX个。XX历史文化街区有机融入桃花坞木版年画、评弹等众多非遗项目,绣出中国式现代化“繁华图”。四是塑造公共文化服务特色品牌。把建设小而美、触手可及的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抓手,创新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十四五”期间在全市打造XXX个城乡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居民与游客“共享的文化驿站”。

提升内涵能级,用“融”的路径深化文旅创建。用文化提升旅游创建内涵,用旅游彰显文化创建价值,在文旅融合中绽放中华文化生机活力和时代光彩。一是把增加文化底色和特色贯穿融入各类旅游创建。引导各地将更多文物和文化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目前全市共创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X家、旅游度假区X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X家,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镇XX家,其中以文化文物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景点占比超过四成。在全市X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X家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有温度、有品位、有体验的“文化客厅”。二是把增加旅游功能贯穿融入各类文化创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出台并认定首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XX家、首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X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文化创意为内核、休闲旅游为特色,有机衔接贯通园区、景区、街区优质文旅资源,唱响彰显独特文化气韵的“秦淮腔调”。

深化交流互鉴,用“融”的办法擦亮“水韵市域”文旅品牌。突出“水+文化”融合特质,多维度展示有颜值、有内涵、有品位的“水韵市域”品牌形象,让XX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一是打响大运河和长江文化旅游品牌。发挥我市江河交汇、江海相融、江城相依、江湖相伴的特色优势,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新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持续打造国内有影响的传播大运河文化的品牌载体,连续五届累计近X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突破X亿人次。二是加大文旅宣传推介力度。设计推出“水韵市域”新标识,以“水韵市域·有你会更美”为主题组织拍摄制作旅游宣传片,并亮相央视和重点城市高铁站,综合曝光量突破X亿人次。策划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水韵市域”》等融媒体栏目,建好用好“水韵市域”全球传播中心,把XX的精彩传向世界。

三、彰显“诗和远方”新魅力,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XX经验”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仅是我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担负起的新使命,也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广阔前景。要对标“走在前、做示范”更高参照系,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尊重文旅融合发展规律,更加坚定地走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文化和旅游之合力让“第二个结合”在文旅领域有更多落脚点,努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形成一批可供复制推广的“XX经验”和标志性成果。

...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