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枫桥式工作法:“枫桥经验”典型事迹汇编(12篇)

浏览量:344     |      发布时间:2023-11-30

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日前,中央政法委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104个“枫桥式工作法”单位,现对其中58家单位的典型事迹予以摘登。(本文实际刊登12篇)


目录:

1.矛盾纠纷“梯次递进 一体调处”工作法——北京市东城区委政法委

2.黑土地纠纷“三个靠前、就地化解”工作法——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林海镇

3.“近邻互助”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石道河镇

4.“中心协调、部门联动”解纷工作法——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

5.“排、调、管”化解旅游纠纷工作法——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

6.旅游园区“移动调解”工作法——上海市浦东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

7.“三所联动”化解疑难纠纷工作法——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派出所

8.“三定三查三责”商业街区租赁解纷工作法——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

9.“一站式”分级解纷工作法——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政法委

10.“一站式、一码管”综合解纷工作法——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委政法委

11.“以外调外”涉外解纷工作法——浙江省金华市义乌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12.预防化解海上矛盾纠纷工作法——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


第一篇:矛盾纠纷“梯次递进 一体调处”工作法

北京市东城区委政法委

东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使命重大。东城区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重要任务,坚持系统观念,创新矛盾纠纷“梯次递进 一体调处”工作法,把网格——社区——街道——区四个层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打整体仗、协同仗,形成新时代超大城市“枫桥经验”的东城实践。

一、网格感知到位,排查化解苗头性矛盾。一是网格划分精细化。按照每名社区工作者负责约200户居民的网格责任区标准,把全区划分为2477个“微网格”治理单元,细化社工每日巡查点位、入户走访的责任和工作流程,推动力量下沉、关口前置。二是全面感知实时化。每名社工在每日巡网走格中,实时捕捉矛盾纠纷的苗头信息,运用“社区汇聚”平台及时记载上传,实现矛盾风险“见之于未萌、识之于未发”。三是矛调小组实战化。社工带领楼门院长、老党员、热心群众成立网格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小组,提升居民共同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做到矛盾纠纷即知即办、就地化解。

二、社区汇聚到位,及时化解一般性矛盾。一是科技支撑底数清。通过“社区汇聚”信息化平台,让社区台账更加清晰,为精准迅速化解一般性矛盾提供有力支撑。二是上下联通效率高。社区书记实时掌握社工上报的未化解矛盾等情况,第一时间分析研判,线上派发社区矛调工作站或上报街道,实现“发现——研判——分流——结案”链条畅通、流转高效。三是赋能增效工作实。对于社工在网格内难以化解的矛盾,社区矛调工作站调动社区民警、公益律师、联建单位等,及时介入、合力解决,最大限度把纠纷化解在社区。

三、街道实体到位,联合化解复杂性矛盾。一是实体平台聚合力。充分整合公检法司等专业力量,职业律师、人民调解员、公证员等社会力量,采取“责任单位常驻、重点单位轮值、涉事单位报到”方式,打造矛盾化解多元共治“引力场”“终结站”。二是流程便民聚人心。畅通群众参与“一码共治”“一网接入”的线上渠道,全类别记录诉求,全过程接受监督,全流程质效评估,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是机制融合聚效能。推进政法力量下沉街道,统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逐案会诊、找准症结、精准施策,大力提升街道化解矛盾风险质效。

四、区级调度到位,监督处置重大矛盾。一是动态监测、感知态势。打造“金水桥边·矛盾风险监测指挥平台”,实时动态将各领域矛盾风险案事件,分类嵌入各街道各社区地图模块,形成警示地图,直观反映各类矛盾问题的变化趋势、地域分布,做到精准调度、科学决策。二是滚动督查、倒逼履职。创新打造“平安指数+群众安全感”双指标考评体系,每两个月召开全区平安建设推进会,印发各街道“体检报告”;会后由政法委领导班子成员带着问题清单,直插包联街道,对所涉矛盾纠纷化解等靶向督办落实;继而集体会商督导反馈情况,明确下步工作着力点。通过常态化、滚动式督查,形成“由果导因、对症下药、反观成效”的工作闭环。三是协调有力、攻坚克难。针对重大疑难矛盾,突出区级统筹作用,政法单位、行业部门、属地街道合力攻坚。


第二篇:黑土地纠纷“三个靠前 就地化解”工作法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林海镇

林海镇在化解“黑土地”纠纷工作中,打破传统矛盾纠纷调解方式方法,探索实施下沉力量“靠前”摸排、应急分队“靠前”处置、法律资源“靠前”服务的“三个靠前、就地化解”工作法,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和平安创建“两不误、两促进”。2022年,土地纠纷同比下降55.7%,化解率达到100%。

一、下沉力量“靠前”调解,解纷于初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事关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村民之间经常因为土地边界不清问题产生纠纷。镇党委组织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站、司法所及各村委会通过实地踏查、丈量面积、化零为整、兑换土地等方式,确定村民土地边界,从根源上避免因土地边界不清产生矛盾纠纷。针对土地边界纠纷、破坏黑土地行为、乱占耕地建房、毁坏青苗等问题开展排查和调解,通过排查梳理找准问题症结,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解决矛盾纠纷,调解不成的,引导当事人向林海法庭提起诉讼。

二、调解分队“靠前”处置,止纷于域内。土地纠纷有时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化解中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发力、相互配合。镇党委为了能够就地就近及时化解土地矛盾纠纷,依托镇综治中心整合各站所优势力量,成立了调解小分队,有151名人民调解员和“法律明白人”常年活跃在村屯,为防范化解土地纠纷提供了坚实保障。2021年4月,某村村民与承包者因土地使用权产生纠纷,镇党委接到消息后,立即指派司法所、派出所、水管站、农业站、土地所等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法理教育,告知利害关系,及时化解了一场矛盾纠纷。

三、法律资源“靠前”服务,防纷于未然。提供合同法治体检。全镇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26家,都需要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如果合同不规范极易产生土地纠纷。镇党委主动与县法院联系,在规模较大合作社设立“签约法官”,开展“点对点”法律服务。每年年初,都由法律服务工作者到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一次“法治体检”。2023年,针对合同中出现的转包方缺少其他家庭成员签字、权利义务关系约定不明、未约定国家补贴待遇归属等土地流转问题指导纠正600余次,有效避免了一系列土地纠纷问题发生。加强黑土地法治宣传。镇党委整合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律师等政法力量,依托村(社区)“百姓说事点”,每周固定一天为说法日,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判决、现场答疑、法治宣讲等方式,多渠道向农民群众宣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提升群众遵法、守法和依法保护黑土地的思想意识。


第三篇:“近邻互助”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

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石道河镇

石道河镇把“近邻”理念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出发点,创建“近邻互助”工作法,营造“无事常联系、有事互帮助、邻里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因基层矛盾纠纷引发的案事件大幅下降。

一、重领导强互助,织密网格。镇党委在已划分49个网格基础上,把村屯相邻10户的家庭结为1个互助组,镇区以楼栋单元为1个互助组, 以组为单位建立1个微信群。全镇共组建互助组271个、微信群271个,推选有威望、有热心的村民、老干部、老党员、退役军人等担任小组长,共271人。建成由镇党委统筹、村 (社区)领导和网格长(员)指导、互助组组长负责的组织架构。互助组组长及时在微信群内向组员宣传办理低保、社保、预防电信诈骗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协助网格长(员)采集组内居民基本信息、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及风险隐患,同时对组内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关注,给予关爱和帮助。通过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建立相知相帮、团结友善、和睦共处的新型邻里关系。

二、重预警强排查,赋能增效。为有效解决邻里、家庭、婚恋、情感等易引发案事件的矛盾纠纷,石道河镇党委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以互助组为主阵地,互助组组长在日常走访帮扶中通过唠家常了解邻里间隐性矛盾;协调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司法力量对接互助组,实行“一对一”包保,每月定期与小组长共同走访摸排。通过入户排查及走访村民聚集的超市、小卖店、文化广场等,对各类隐患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将矛盾化解在小组内。

三、重整合强协作,多元联动。石道河镇党委成立镇矛调中心,形成力量整合、资源融合、信息汇合、执法联合的“一站式”便民解纷服务体系。小组长日常排查发现组内纠纷后,第一时间了解纠纷起因。如是家长里短的一般性矛盾纠纷,通过倾听、劝解、安抚等方法,及时将邻里间小矛盾小纠纷化解在互助组内;如是涉及户数较多的争吵、噪音、蓄养牲畜等复杂矛盾,组长即刻上报,由网格长(员)组织相关当事人进行调解,及时将邻里纠纷化解在网格内;如是宅基地边界、土地山林、民间借贷、经济合同等疑难纠纷,及时联系网格长和下沉的政法干警、法律顾问等相关人员,快速介入、协调解决,同时通过手机小程序将矛盾上报至镇矛调中心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镇矛调中心针对纠纷类型分流、转交、督办及反馈,形成闭环管理。

四、重“法治”强“宣传”,实施精准普法营造氛围。镇党委大力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提升工程,助力精准普法,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在传统普法宣传的基础上,全镇建立4个互助组之家,定期由网格法官、网格法律顾问或网格辅警等下沉力量,在互助组之家,组织互助组组长、组内成员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对邻里纠纷案例开展讨论分析,促进村民知法、懂法、守法。这种用身边人、身边事的接地气的普法方式,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互助组之家成立以来,组织邻里纠纷案例讨论分析7次,受众村民500余人,达到了较好的普法宣传效果。


第四篇:“中心协调、部门联动”解纷工作法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

雅尔塞镇辖7村1社区,有13个民族,居住分散、风俗多样、文化多元,镇党委在社会治理中融入“和为贵”理念,针对难以化解的疑难复杂纠纷,坚持资源整合、力量聚合的“一站式”解纷思路,构建了政法委员牵头,综治中心统筹,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法庭协调联动的解纷机制。

一、推动力量融合,共织依法化解纠纷“一张网”。为便于群众随时随地反映诉求,镇政法委员牵头抓总、全面负责,调度各有关部门单位力量,构建“由谁干、干什么”职能清晰的从“群众家门口”到“矛调中心”解纷服务全流程。一是用好多元力量连通“最初一米”。以综治中心为“指挥部”,用好村(社区)干部、调解员、网格员以及乡贤、“五老”、志愿者等力量,织密调处网络,形成群众家门口200米内有人调处的矛盾纠纷吸附圈,实现小矛盾有专人上门化解、大矛盾有机制导入“一站式”解纷体系。二是用好“四所一庭”下延“法治资源”。着眼方便群众就近找到法治资源,派出所下沉警力16名,8个村(社区)全部建成警务室并配备警务助理,实现治安管控扁平化;司法所组织8名村(社区)法律顾问、17名法律明白人常驻村(社区),实现每个村(社区)至少有2名“常设法治调解员”;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4名执业(工作)人员每人加入2个村(社区)居民微信群,方便群众日常法律咨询;人民法庭延伸触角,8名干警对接村(社区)法官工作站,为群众提供“送上门”的诉前调解服务。三是用好综治中心“一站”终结矛盾。着眼群众向上反映重大疑难问题的需要,镇综治中心设立“一站式”矛调中心,3名人员负责窗口接待群众,2名人员负责基层上报、部门流转、上级指派等矛盾纠纷的转办、督促、回访工作,“四所一庭”以机构负责人挂点联系、工作人员值班轮驻的形式参与日常化解,其他的镇职能部门以及村(社区)负责人随叫随到,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集中会诊、一站化解。

二、推进手段融合,共答依法化解纠纷“一张卷”。为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和“四所一庭”各自职能,形成合力优势,明确“首问负责、分级分类、归口处置、全程跟踪”程序,打造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闭环链条。一是简单纠纷就地化解。针对全镇50%的矛盾纠纷为邻里、旅游等简单纠纷的实际,落实人民调解员、警务助理、网格员首问负责制,由首问责任人当办尽办、能调尽调,就地化解。需要其他机构调解的提请综治中心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建档备案。二是一般纠纷多元化解。对于占全镇矛盾纠纷23%的婚姻家庭、债权债务、损害赔偿等一般性纠纷,综治中心调度相关“所”“庭”或职能部门综合运用警调、诉调、访调、仲裁、公证等多种手段定分止争。在化解一起追索代耕费纠纷中,镇法庭依申请对价值50万元的标的物采取诉前保全,确保了人民调解协议当即履行。三是疑难纠纷联合化解。对于占全镇矛盾纠纷25%的农业生产、征地补偿、文旅开发等疑难复杂纠纷,由综治中心提请政法委员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四所一庭”会商会办、联合调解,努力实现“事心双解”,做到矛盾不上行、风险不外溢。

三、推动机制融合,共下依法化解纠纷“一盘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协调联动高效运行,管长久、利长远。一是建立网络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助力“一站式”,镇综治中心牵头打造“码上办·马上办”综治直通车平台,整合“四所一庭”及其他相关部门数据资源,打通线上衔接联动化解纠纷渠道,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矛盾化解、隐患举报、生活求助等指尖上的服务。二是建立工作联动体系。为提升相关部门单位协调联动质效,建立了排查受理、分类转办、会商会办、调处化解、回访评价等工作制度,通过“日小结、周分析、月研判、季总结”,科学评估矛盾纠纷,确保防范在早、处置在小。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衔接联动化解矛盾纠纷考评体系,综治中心每季度对各部门人员量化考评,全年评价结果作为评奖评优、干部推荐的重要依据。对参与矛调的志愿者等以矛盾化解量给予补贴,激励基层法治力量更多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


第五篇:“排、调、管”化解旅游纠纷工作法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镇

漠河市北极镇始终坚定“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政治信仰,以“服务群众、旅游提档、兴边富民”为核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化解涉旅矛盾纠纷作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的重要环节,着眼排查、调解、管理全链条化解涉旅纠纷。

一、建好“三支队伍”,构建全民参与排查体系。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镇党委统筹组建网格员、群众自治组织和专业调解员三支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涉旅矛盾纠纷排查体系。一是网格员队伍常态化走访。聘请北极镇村民作为专职网格员,发挥其“人熟、地熟、脸熟”优势,常态化深入宾馆、饭店、景点等游客集中地,通过唠家常、暖心交流等方式,收集涉旅矛盾纠纷并进行分类处置和上报。二是群众自治队伍全方位巡查。发挥治保会、“红袖标”队伍和治安巡逻队三个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常态化在景区景点、辖区主要交通路段、人口密集场所开展无死角、全范围涉旅矛盾纠纷排查,及时把触角延伸到辖区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三是专业队伍多角度排查。建立由北极旅游巡回法庭、旅游综合执法大队、旅游警察大队和市监局北极分局组成的旅游“3+1”执法体系,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发现并督促整改可能引发矛盾的隐患问题。

二、统筹“一所三室”,形成闭环运转调解体系。北极镇以镇司法所为统领,以“老潘工作室”“景区调解室”“最北夫妻警务室”为阵地,建立了“一所三室”矛盾纠纷调解体系。一是老潘工作室化解游客与村民纠纷有温情。北极镇80%以上的村民经营家庭民宿或从事服务行业,游客与村民因住宿、餐饮等纠纷偶有发生。原北极村“老村长”潘景志凭借在村民中的威望,成立了“老潘工作室”,用“情、理、法”多角度化解游客与村民间的纠纷。二是景区调解室化解游客与企业纠纷显公平。围绕游客与旅游公司因票价、导游服务、交通出行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成立了由镇综治中心、调委会、司法所、景区管委会等工作人员组成的“景区调解室”,按照“两个第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原则,合力、合法、合理就地化解旅游矛盾纠纷。三是最北夫妻警务室防范游客涉边风险讲法治。北极镇边境线长达173公里,为维护边境安全,设立了“最北夫妻警务室”。史先强和沈欣夫妇作为祖国最前沿的“守门人”,对游客可能存在的野浴、私自起降无人机等行为进行教育,避免涉外事件的发生。四是司法所化解重大疑难纠纷促公正。把镇司法所作为涉旅矛盾纠纷调处终端,漠河市文旅局、司法局、公安局交警大队等部门,也选派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专业人员配合。“三室”未调处成功的,以及重大、疑难纠纷,镇司法所按照案(事)件性质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化解,将涉旅矛盾纠纷吸附在当地,切实让广大游客顺心顺气,经营者信服信任。

三、强化“三个作用”,健全旅游纠纷源头管理体系。北极镇始终坚持“旅游立镇”,针对问题比较集中的住宿、餐饮、服务等纠纷,采取党建引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方式,减少涉旅纠纷发生。一是强化党组织引领作用。通过“景区党建联合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分析研判涉旅问题风险点,共同化解涉旅纠纷,形成及时发现矛盾、有效化解纠纷的工作合力。打造“北极红色驿站”,激发游客中党员引领示范作用,使之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排头兵”。二是强化部门保障作用。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牵头,建立诚信“红黑榜”,对被列入“红榜”名单的,授予“漠河好商家”荣誉称号,公开表彰奖励,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文明经营的良好氛围;对被列入“黑榜”名单的,加大监管力度和检查频次,公开曝光处罚。三年来,对7家未明码标价宾馆、饭店、商超进行了处罚,有力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三是强化协会自治作用。为加强景区经营者行业自律,激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北极镇培育孵化了家庭宾馆协会、马爬犁协会和游艇协会等社会团体,发挥行业协会优势,引导商户、个体经营者诚信经营,实现了行业内部相互监督的良性发展格局。


第六篇:旅游园区“移动调解”工作法

上海市浦东新区国际旅游度假区

2016年,中国内地第一座迪士尼主题乐园在上海正式对外开放,随着游客不断增多,园内消费等矛盾纠纷也“水涨船高”。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经与外资运营方反复协商,于2020年在园区内建立了“小迪警务站”,成为全球唯一一家有警务站和专业调解员入驻的迪士尼乐园,探索形成“移动调解”工作法,实现了“纠纷在哪里、调解前置就到哪里”。园区内纠纷类“110”警情数比进驻前下降了37.1%。

一、立足“早”,强化“时度效”。“小迪警务站”每日派驻10名民警、1名调委会专职调解员、6名保安,加强园内值守、巡查、备勤,对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尽早发现、尽早干预。一是以“人”为本,确保全时段。以游客为中心设置弹性制当班,错时制轮班,确保每日园区运营期间矛盾纠纷化解全时段、全天候调有专人、处有力量。二是以“技”为要,强化专业度。建立“一事一讲评”机制,定期召开新类型、疑难复杂等典型调解案例讲评会。民警从法律法规适用上讲解,调委会从司法赔偿角度评估,管理公司从运行秩序、游客感受方面分析,共同复盘,增强各方的紧密度、协调度、契合度,提升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三是以“防”为主,源头提质效。组织专职调解员、乐园管理员等,针对当天入园客流数据、前一日纠纷警情、纠纷发生时段及区域等,每日开展“岗前讲评”,让每一名乐园工作人员都成为园内矛盾纠纷的“流动哨”“信号兵”。

二、立足“快”,强化“精速妥”。园区内纠纷具有突发性、易升级等特点,度假区把联调联处的阵地前移,显现灵活优势,充分彰显“便民、快捷、高效”的价值追求。一是精准研判。根据不同案事件性质,设置3大类5个处置预案。涉民商事类非警务纠纷,直接交由调解员调解;治安、轻微伤害类案件,移交调解员主导调解,民警提供证据保障;无法完成调解的,公安依法追究,引发民事损害赔偿部分的,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解决。二是迅速行动。依托园区主动上报、110警情“双轨制”及时发现纠纷,安排民警和调解员限时(3、8分钟)到达现场,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掌握纠纷处置情况。针对安检口、票检区纠纷,3分钟内必须到场;各项目点位纠纷,8分钟内必须到场。截至目前,用时最短的仅30分钟内就达成了调解协议。三是果断妥处。对一般案事件,直接安排民警和调解员到场开展说理释法。对可能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案事件,迅速成立驻区单位专项工作小组,及时分析研定处置方案及应对口径,果断依法采取措施。

三、立足“解”,融通“法理情”。矛盾纠纷化解,不仅需要“化”,更需要“解”,让当事双方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心舒。一是用好“法”。对原因、责任难以认定,造成严重物损或人身损害程度严重的纠纷,启动调解专家咨询制度。对“黄牛”、商贩等为争抢客源而互殴、打群架等引发的纠纷,坚决“零容忍”依法严惩,形成震慑。二是讲透“理”。游客来自天南海北,小口角、肢体碰擦容易变成大摩擦,但再大的纠纷大不过一个“理”字,调解员和民警从法理、常理、道理多角度做思想工作,推动当事双方换位思考、握手言和。三是投入“情”。乐园是孩子们的天堂,可小摩擦时常发生,家长往往比孩子们更气愤。一旦发生纠纷,调解人员会协调乐园管理部门先赠送“网红”玩偶给孩子安抚情绪,然后再舒缓家长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孩子开心了,还会反过来做起家长的工作,纠纷也在无形中得到化解。


第七篇:“三所联动”化解疑难纠纷工作法

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派出所

虹口区是上海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之一,是城市中央活动核心区。近年来,纠纷警情约占总警情25%。在区委政法委有力统筹下,虹口公安分局会同司法局在凉城新村派出所试点,建立街道领导下的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机制,推动纠纷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源头化解。

一、聚焦“三类矛盾”,引入“三所联动”。一是立足警源,化解易激化的风险矛盾。从派出所接报的“110”警情出发,将无法当场化解且易产生风险隐患的矛盾纠纷,引入“三所联动”机制化解。对矛盾纠纷引发的治安或刑事案件,在规范案件办理后,将原始纠纷纳入“三所联动”化解,防止同一矛盾纠纷再次引发违法犯罪。对接街道城运中心,将“12345”市民热线中较复杂的纠纷工单,通过街道综治中心流转派出所,启动“三所联动”机制化解。二是立足地源,化解主动发现的社区矛盾。针对社区矛盾多的问题,发挥社区民警职能作用,指导并协助居委会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由调解员及时调解。难以当场化解的,由居委会提请引入“三所联动”机制。在社区推广“三所联动”微信小程序,群众扫码就能登录,可以在线咨询法律、预约调解、反映问题。三是立足事源,化解党委政府关注的复杂矛盾。重点关注涉众性、跨领域矛盾纠纷,以及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职或重大政策调整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引发的矛盾纠纷,由区委政法委统筹协调,发挥区、街两级综治中心枢纽作用,汇聚“三所”和行政主管部门力量,同步开展化解。

二、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定分止争。一是派出所牵头搭台、全程控场。立足“有事找警察”的群众基础,由派出所推动打造“三驾马车”解纷格局。街道层面在派出所内设立“三所联动”工作室,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共同参与;社区层面在居委会设立“三所联动”工作站,社区民警会同调解员、签约律师“拧成一股绳”;小区层面设立“三所联动”工作点,在社区民警、调解员、签约律师下沉居委基础上,将业委、物业纳入进来。所有“室”“站”“点”都有民警参与,牵头组织,上下联动。在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民警还通过守法教育、讲清底线等,防止当事人情绪激化、矛盾升级,并承担维护现场秩序的职责,确保调解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司法所统筹资源、穿针引线。司法所招募310名调解员织密调解网络,并对纠纷调解的时限、文书和程序等开展业务指导和把关;疑难矛盾则由司法所负责人参与指导化解。对接引入公证、仲裁等解纷机构支援“三所联动”,与法院加强诉源对接,引导当事人将调解协议就地申请司法确认。三是律师事务所专业支撑、居中说法。经过遴选,11家律师事务所、113名律师与区司法局签约,对应入驻派出所“三所联动”工作室和每个社区工作站,并适时下沉小区工作点,每周2个半天会同民警、调解员坐班开展咨询接待和矛盾化解,为群众厘清法律关系和责任。街道为每个居委提供律师工作基础补贴,并实施个案奖励。律师在解纷中贡献了法治力量,也提升了业务能力和律所声誉,实现双赢。

三、优化闭环机制,助力源头治理。一是矛盾化解“一抓到底”。派出所对需要“三所联动”化解的矛盾,研判分为一般、关注和重点三级。对一般类矛盾,派出所“吹哨”,将任务下达责任民警,由其联系调解员和律师,在居委就地化解;对于居委无法化解的矛盾,由派出所评估后,提请街道作为关注类矛盾,由综治中心召集“三所”力量及街道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化解;研判认为街道层面难以化解的矛盾,由街道提请区委政法委作为重点类矛盾,依托区级综治中心,统筹全区解纷力量共同攻坚化解;暂未化解的矛盾,由相关部门长期关注和逐步化解。二是凡调必访“一跟到底”。总结出矛盾纠纷化解后30天内不反复一般就不会再反复的规律,建立“30天回访跟踪机制”。一般类矛盾纠纷化解后,至少回访1次;关注类、重点类至少开展3次、6次回访,督促当事双方履行调解协议,严防矛盾反复;未化解的矛盾纠纷,每月至少1次上门回访。三是源头治理“一督到底”。派出所注意发现矛盾反映出行政管理、民生服务等方面的源头问题,由公安分局研究后,向区平安建设协调小组提请制发《“三所联动”综合治理建议书》,督促职能部门强化履职,并通过区委区政府督察室加强督办,及时整改落实。


第八篇:“三定三查三责”商业街区租赁解纷工作法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

仙林街道位于南京仙林大学城核心区,28万人口,共有46条商业街区(含8个综合体),3326个经营户。近年来,由于购物方式转变等原因,商铺租赁纠纷突出。2018年以来,街道创新商业街区租赁纠纷化解“三定三查三责”工作法,协调平衡好开发商、商管公司和物业公司、商户等各方利益,就地化解涉访租赁纠纷,没有一起纠纷上行。

一、落实“三定”,确保纠纷稳在街区。发现商业街区租赁纠纷后,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快速反应,统筹入驻中心的住建、市场等力量,迅速应对,确保把纠纷各方牢牢吸附稳定在街道。一是定包案领导。涉及商户20户以内、标的20万元以下的,1名街道班子成员包案;涉法涉诉的,街道政法委员包案;超过20户、20万元或涉及较大规模商业综合体的,街道主要领导包案。二是定工作专班。包案领导牵头,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统筹住建、市场等科室人员和专职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组建工作专班,2-3人组成一个组,每组包5-10户,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承诺街道会全力把纠纷协调解决到位,给大家吃下定心丸。三是定接待场所。凡是涉众型租赁纠纷,一律在现场设立24小时接待室,挂牌办公,随时接待商户,做好思想疏导和情绪稳定工作。情绪稳定的,引导到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一揽子处理。

二、强抓“三查”,明确纠纷突破路径。将租赁纠纷稳在当地,引导到街道矛调中心后,由矛调中心牵头组织各方,理清纠纷来龙去脉、找准问题症结,确保对症下药。一是查对各方诉求。通过“综合听”,初步了解纠纷起因和基本诉求;通过“分头听”,全面了解纠纷原因和有没有历史遗留问题,初步评判开发商、商管公司和物业公司解决纠纷的态度和能力;通过“上门听”,深层了解商户的真正诉求和真实意图。二是查明实际责任。摸清开发商存续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工程质量、延期交付、退购、返租、提租等问题;摸清商管公司和物业公司轮替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开业率不足、欠租欠费、单方面解除合同、虚假宣传等问题;摸清商户经营情况,了解是否存在商铺私自买卖、私自转租、违法经营、欠租欠费等问题。三是查清利益链条。搞清开发商、商管公司和物业公司、商户三方经营状况、赢亏情况;搞清开发商、商管公司和物业公司在属地是否有利益共同体;搞清商户在此次纠纷中是否有家族式经营、好友联合经营、商会共同经营等情况。

三、咬定“三责”,实现纠纷高效处置。根据前期摸排情况,确认三方责任,提出初步方案,征求三方意见后,再修改方案,反复三次,通过“三下三上”凝聚广泛共识,形成最终方案。一是咬定开发商责任。只要开发商还在,督促其承担主要责任,全程参与处理,落实化解方案。如果开发商公司注销,督促商管公司和物业公司通过垫付资金、减免租金、延长租期、优先续租等方式,承担相应的化解责任。二是咬定商管公司和物业公司责任。属于“现任”公司的问题,督促其严格履行合同,主动化解纠纷。如果公司更替,属于“上任”公司遗留的问题,通过市区政法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找到“上任”,督促其履行合同约定,配合“现任”共同化解;如“上任”公司注销,则由“现任”公司托底化解。三是咬定商户自身责任。与商户集体对话,释法明理,督促商户依法合规经营;充分发挥以商户代表为主体的“商业街区自治联盟”作用,协助化解纠纷。对少数不理解不支持的,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职能部门联合上门入户,发动同乡、好友、商会等“群众工作群众做”,通过帮助解决家庭其他实际困难,实现纠纷化解。对难以化解的纠纷,邀请市区职能部门下沉街道会商会办,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或由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引导纠纷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第九篇:“一站式”分级解纷工作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委政法委

吴江区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区域,各类市场主体逾26万家,外来人口超120万。面对矛盾纠纷基数较大、化解力量相对分散、实质化解成效不理想等问题,吴江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矛调平台,构建三级解纷体系,一年来全区矛盾纠纷总量同比下降11.8%。

一、坚持阵地融合,扩展“一站式”平台功能。整合各类解纷渠道,让群众“进一扇门、消所有气”。一是机构集成,集中办理调处业务。强化机构建设,制定三级矛调体系建设总体框架,成立党委政法委下属正科级矛调中心。强化窗口布局,整合综治中心等12个平台,安排12家单位常驻、16家单位轮驻、其他单位随叫随驻,快速响应各类诉求。二是功能集中,提供多元解纷服务。设置“综合调处、诉调对接、研判接访”三大功能区,提供受理、调解、仲裁等22项服务。引入心理咨询、律师团队等社会力量,打造8个品牌工作室,孵化培育调解类社会组织13个。与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成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联合调委会,提升跨区域调处能力。三是力量集聚,提高人员协同合力。落实“双重管理”机制,由矛调中心统一负责入驻人员日常管理、绩效考核。建立行动支部,探索“党建+矛调”融合模式。用好联合研判平台,调度全区调解力量,推动疑难复杂问题化解。

二、坚持调处分级,提高“一链条”解纷时效。围绕“村社前哨、镇街主战、区级终结”功能定位,健全分层解纷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解决。一是做强村级“前哨所”,实现小事就地化解。完善综治、调解、警务、网格化、心理服务5项功能,构建家门口解纷服务圈。加强网格化巡查走访,发动“五老”等力量,及早调解邻里、婚姻家庭等易发多发矛盾纠纷。二是做优镇级“主战场”,实现大事联合调解。明确由镇政法委员负责,整合基层政法资源,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整合人民来访、公共法律服务等平台,吸收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两代表一委员”等资源,解决复杂矛盾纠纷。聚焦纠纷主要类型和特点,打造“一镇一品”调解工作特色。如松陵街道强化矛调中心、房管处、法庭联动,有效化解住建领域矛盾;盛泽镇设立“苏豫皖工作室”,用乡音乡情化解外来人员纠纷。三是做实区级“终点站”,实现难事攻坚破解。建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联席会议,由区领导牵头政法委、法院、司法、信访四方研判,及时处理重点矛盾。将矛调中心作为领导接访下访定点场所,全力推动个案化解的同时,促进同类问题有效解决。

三、坚持流程闭环,提升“全周期”调处成效。不断优化解纷流程,将工作向前后两端延伸,形成全周期调处闭环。一是完善源头治理机制。完善依法决策程序,推进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加强信息公开。针对矛盾纠纷多发高发领域,压实企业主体责任、行业主管责任,及时核查处置问题线索。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开展大排查大化解,推动矛盾纠纷“随产生、随化解”。二是完善预防预警机制。建立矛盾纠纷诉求对接反馈机制,深化家庭婚恋矛盾纠纷联动防范化解。开发智慧矛调平台,全量汇聚数据信息,搭建纠纷研判模型,推动排查化解由“经验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三是完善关系修复机制。发挥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作用,建立跟踪回访机制,推动事心双解。加强心理疏导,引入心理健康全覆盖。


第十篇:“一站式、一码管”综合解纷工作法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委政法委

近年来,诸暨市坚定扛起“枫桥经验”发源地担当,紧扣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目标,以三级社会治理中心(站点)建设为依托,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市创成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

一、突出体系重塑,“提级统”强指挥。坚持“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围绕“一窗式受理、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织密建强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一是组织架构提升。全面落实市镇村三级社会治理中心领导架构,市级由市委副书记兼任中心主任,设立2名专职副主任。镇级由镇乡(街道)党委书记兼任中心主任,各条线分管领导担任中心副主任。村级由村社“一肩挑”书记担任负责人,两委干部、辖区民警、综治干部、网格团队等为成员。二是中心功能提档。市级整合矛盾化解、诉讼服务等“多中心”为“一中心”,吸纳职能部门、专调委、社会组织等机构220多人入驻中心办公;镇级融合综合信息指挥室、社会治理办、综合执法办、应急管理办等“一室三办”;村级吸纳法律顾问、“两代表一委员”、乡贤、志愿者等力量。三是分流处置提效。秉承“简易矛盾村社化解、复杂矛盾镇街首调、疑难矛盾市级包案”原则,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2022年全市信访工作人民满意率98.62%。

二、突出流程再造,“一码管”提效能。对受理归集的矛盾事项赋予独立事项码,以“一事一编码、一码管到底、全程可追溯”模式,优化“信息收集—分类处置—综合销号—督查考核”的矛盾化解闭环流程,提升化解效能。一是全量数据赋码归集。借助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各类前端感知设备,联通共享法庭、政务110等平台渠道,依托浙江省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协同应用、基层智治综合应用等数字化平台,对纠纷事项实行赋码管理,规范三级中心“事项码”登记流程,全量掌握矛盾纠纷数据,实现事项“多口进,一库集”。二是全链流转带码化解。按照“繁简分流、轻重分离、缓急分道”的要求,建立健全“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依靠事项带码流转,有效统筹多部门配合联动,有机衔接调解、信访、行政复议、诉讼等多种方式参与矛盾调处化解。各方扫码即可实时查看事项调处的环节、进度、结果,做到办理进度实时跟踪,协调处置透明高效。三是全程闭环溯码管控。科学设置“交办提醒、到期催办、缺件退回、审核重办”功能模块,事中“码”上跟踪,强化业务规范办理,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自动预警、即时督导;事后“码”上溯源,深化业务闭环处置,对不合格、不满意的事项退回重办、重点关注,确保事项全流程责任落实到位、调处化解到位。

三、突出长效运行,“综合评”夯基石。紧扣“常态常管、长治长效”目标,上下一体系统谋划,严督实考闭环管理,全力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保障体系。一是坚持群众评判。以人民满意为标尺,落实“一事双评”制度,通过短信评价、电话问询等方式,既征求问题处理满意度,也征求工作作风满意度,形成“过程群众监督、效果群众评判”的工作闭环。建立矛盾纠纷“回头看”机制,开展矛盾纠纷回访调处、防范处理工作,及时倾听群众意见。二是坚持成效评比。建立矛盾调解结果评价标准体系,落实“定期检查+动态抽查”,以优秀案例“一件事”为解决“一类事”提供参考。开展常态分析研判,推送工作专报,以“红黄蓝”三色预警图倒逼入驻单位和镇村两级落实责任、提升业务。2022年,全市线上矛盾纠纷调处事项办理平均时间缩短35%。三是坚持考核评定。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把矛盾化解工作质效与全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实施调解员“以奖代补”等正向激励措施,明确矛盾激化追责负面清单内容,树牢实干实绩实效导向,确保矛盾化解“件件有着落、服务暖人心”。


第十一篇:“以外调外”涉外解纷工作法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义乌市被赞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与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往来,有1.5万外商常住义乌。近年来,义乌市委政法委统筹,司法局牵头、多部门联动,设立全国首家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外调委”),聘请在义经商的外商担任“国际老娘舅”,创新“以外调外”工作法,有效把国际贸易带来的涉外纠纷化解在市场、消解在萌芽。截至2023年9月,累计化解涉外纠纷1219起,涉及金额1.32亿元,化解成功率达98%。

一、“洋舅和调”发挥亲和力,让老外不见外。一是严把“三关”建队伍。严把“语言关”,要求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三种语言;严把“诚信关”,要求无违法或不良记录;严把“业绩关”,要求在中国有注册贸易公司且经营状况良好。目前,组建了一支来自13个国家的14名外商调解员队伍,实现世界9大主要语种全覆盖,并对其中3名法律素养好、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外商调解员聘请为“首席外籍调解专家”。二是严选“方案”促调解。创新合议制度,由3名中外调解员综合分析纠纷案情,基于合情、合理、合法三方面考虑提出“调解建议方案”,经双方当事人认可即可制作协议书并监督执行。三是严抓“三必”明流程。严格落实“三个必须”原则,即每个流程必须有中文翻译在场、每个共识达成必须要明示确认、每个协议必须跟踪回访,极大提高了调解成功率和满意率。

二、“多元联调”提高公信力,让外调不外行。一是诉调衔接“一站式”化解。“外调委”将涉外人民调解与民商事审判及诉讼调解有效衔接,与义乌法院、宁波海事法院分别合作设立“诉调对接中心”,由专业法官为中外调解员提供法律指导,并引导当事人落实人民调解司法确认制度。二是警调联动“一体化”防范。公安部门发现有可调解的案件及时对接“外调委”调处,外商调解员则协助提供信息线索、帮助联系沟通。三是律调结对“一揽子”服务。建立律师和外商调解员“1+1”结对机制,义乌律师协会每日选派一名有外语基础和经验丰富的律师“坐阵”“外调委”,随时为外商调解员和来访客商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三、“靠前近调”提升服务力,让解纷更便捷。一是数字赋能实现线上云调。通过“移动微法院”线上平台,中外调解员可破解时空限制开展视频调解,并实现调解申请在线提交、调解协议在线签署、协议文书在线送达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微信调解实现个性定制。充分运用微信应用的广泛性和灵活性,推行微信调解“一案一室一方案”工作机制,“个性定制”调解方案,实现远程中外语“背对背”调解等功能,促进涉外纠纷异地调解。三是优化布局实现就地近调。优化建立“1+X+Y”调解站点体系,在市场内设立1个“外调委”“总部”,在外国人居住集中的社区设立X个以外商名字命名的调解工作室,并在各分市场、行业协会设立Y个调解服务点,实现涉外纠纷调解少跑腿。

四、“法治润调”凝聚治理力,让纠纷少发生。一是构建纠纷预警体系。建立中外客商市场贸易“诚信档案”,对经数据分析存在高风险的预警信息在市场网格微信群、“义乌购”等平台发布。同时,通过中外客商“朋友圈”转发预警信息,积极引导中外客商加强自我约束、倡导诚信合法经营。二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多元法治文化交融,组织中外调解员、留学生等参与诚信打卡、平安市场创建等活动,在提升法治素养同时传播中国兼容并包的“和”文化,感受“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三是织密普法服务网络。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普法机制,线上依托“义乌普法”微信公众号,每年举办外商调解员主讲、多语种同步翻译的普法活动,发布“以案说法”典型案例等。线下每年组织中外调解员、普法志愿者开展“法治宣传月”普法活动,鼓励体验或参与过涉外调解的外商成为外籍普法志愿者,运用“现身说法”提升涉外法治宣传实效。


第十二篇:预防化解海上矛盾纠纷工作法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

沈家门位于舟山本岛东南部,是我国最大的渔港和海水产品集散地,每年因水产品交易、渔业生产、海损事故等引发的矛盾纠纷量大面广。为切实维护辖区平安稳定,沈家门街道躬耕“枫桥经验”,着眼海上纠纷实际,创新工作方法,有效破解“动态管理难、发现处置难、源头预防难、调处化解难”等问题。

一、红帆“领航”。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动态管理难”问题,深化“渔港先锋”党建品牌,打造党员先锋“瀛洲红帆”船,培育海上纠纷化解“领头雁”。创新实施“航行的支部”海上党建工作,织密海上组织体系,并将船长为党员或有3名以上党员的渔船、运输船,明确为“瀛洲红帆”船,构筑海上平安“战斗堡垒”。发扬“蚂蚁岛精神”,打造“精网微格”“四有”民情预警、“三红三共”等党建联建品牌,以红色引领发展壮大“海上老娘舅”等民间调解组织,形成“红帆船长+党员船员+骨干渔民+东海渔嫂”的自我管理团队,建立海上纠纷化解、安全联防、抢险互助等工作机制,努力将风险问题第一时间化解在前端、在初始。

二、海陆“织网”。针对海上矛盾纠纷“发现处置难”问题,创新运用发源于舟山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推行“海上网格”管理和海陆“融合治理”。构建海上移动网格,将184余艘渔船编组划分为 4个海上网格,每个网格由“红帆船”或“调解示范船”带领,船老大为网格长,按“一格四员”配好调解员、信息员、法治员和社区矫正员,落实隐患排查、矛盾调解、安全管理等职能。在陆上打造“融治理”中心“平安小苑”,设立法院、海警、海洋与渔业局等11个专业工作室,推动“海上事陆上解”,使之成为海上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三、平安“起锚”。针对海上矛盾纠纷“源头预防难”问题,抓住“人”的主要因素,抓好“出海前、航行中、归港后”三个环节,强化矛盾纠纷源头管控。依托“法治渔港”,开展渔船民普法学法、法律体检,在休渔季开设“伏休课堂”集中培训,拓展“海上讲习所”远程教学模式,多渠道多元化开展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等专题学习,每年轮训涉海涉渔人员200余人次,系好了渔民平安出海“第一粒钮扣”。依托“智航远洋”平台,建档审查远洋渔业企业出海船员信息,有效预警阻断高危风险,实现“陆上问题隐患不下海”。

四、法治“稳舵”。针对海上矛盾纠纷“调处化解难”问题,坚持法治支撑、数字赋能、多元协同,推动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建立海上社会治理中心,依托“海上共享法庭”、“大综合一体化”海洋执法、“科技管控港”、“海上枫桥”浙里矛调等系统平台,实现海上矛盾一站受理、调处流程一体运行、分析研判一图展示。发挥海警普陀工作站作用,持续动态开展海域巡防,严厉打击各类涉海违法违规行为,沈家门海域案件综合发案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1%。积极打造“枫调渔顺”人民调解品牌,创建“小螺号”矛盾纠纷收集信箱,在舟山国际水产城、沈家门夜排档等设立“渔港枫警”“平安沈心”人民调解工作站(室),与省内、省外沿海涉渔地区建立人民调解跨域协作机制,海上矛盾纠纷调处率达98.8%。

(综合来源:社会治理同心同行)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