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量:313
发布时间:2024-12-01
精彩提纲预览:
一、坚持强投入、补短板,持续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持续加大学位供给。
二是全力建好基础设施。
三是精准开展教育扶助。
二、坚持强改革、促创新,着力打造育人品牌
一是做优行知教育,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二是建好行知基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
三是推广行知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三、坚持建队伍、强基础,全力建设师资高地
一是突出精神引领。
二是突出素养提升。
三是突出培养层次。
全文如下:
《南京市浦口区久久为功全力探索 持之以恒打造行知教育特色育人品牌》
南京市浦口区连续40多年探索推进行知教育模式,努力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乡村学校,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行知教育集团研究成果《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项目荣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一、坚持强投入、补短板,持续缩小城乡差距
一是持续加大学位供给。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力度,近三年分别投入15亿元、15.6亿元、16.26亿元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建成中小学10所,新增学位2.3万个。“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所,预计新增学位超1万个。二是全力建好基础设施。持续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投入约1.46亿元,实施中小学维修改造、环境提升工程120余个,其中:农村中小学厕所提升工程成为全市“样板工程”。近三年技术装备项目总投入约1.15亿元,统一城乡学校配置标准,推进资源全域共享,实现所有学校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设备。三是精准开展教育扶助。扎实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关爱困境家庭学生“三关爱”活动,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入户家访,加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档案建设和关爱力度。建设3所省级以上“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艺术、体育、科技、阅读等社团60多个,努力满足农村儿童课外活动需要。开通校车线路72条,投入校车49辆,专门服务17所农村偏远学校。
二、坚持强改革、促创新,着力打造育人品牌
一是做优行知教育,不断提升育人成效。大力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累计开办104个行知班,开展22项行知教育实验,贯穿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文化共享各阶段,覆盖德育、课程、教学、管理各领域,努力将大情怀育人落到实处。积极打造生命涵育课程群,涵盖6个学校课程领域,其中:校本课程50多个。聘请南京师范大学作为第三方,对行知教育集团培养的3000余名毕业生开展调查,校友记忆中的学校生活体验分达92.6分。行知小学学生的省学业水平测试各项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建好行知基地,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创立行知基地,建成生活体验区、室内体验区、户外种植区、文体活动区、素质拓展区,开辟校外半径5公里核心资源区、10公里拓展资源区、100公里研学资源区,为众多学校提供乡村实践体验课程。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生活资源课程化、学校课程系统化”的思路,持续打造“基于生长、滋养生长、促进生长”的乡村儿童教学课程体系。积极打造社会实践课程群,包括6个门类24个模块100多个课程,每年服务全区近4万名中小学生。三是推广行知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行知教育集团与国内外200多所学校开展合作,推动6个国家教育行业成立行知教育研究机构。创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积极分享传播行知思想和育人经验,每年吸引上千名境外师生学习中华文化,培训华文教师超过1000人。浦口区行知小学成为马来西亚教育部“爱心计划”130余所华文小学的“母亲校”,惠及4000名教师、60000名学生。
三、坚持建队伍、强基础,全力建设师资高地
一是突出精神引领。充分发挥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项目示范效应,发布实施《大情怀育人主张下“陶行知式”教师队伍培育行动计划》,编印《行知教育实验手册》,开展“浦口红·师者行”师德师风品牌建设工程,在“浦口教育发布”推出“浦口红·师者行”师德师风建设专栏,精心编写《榜样的力量》师德读本,努力培育“陶行知式”的新时代“大先生”,1人荣获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二是突出素养提升。积极推行“骨干教师进阶培养”模式,联合晓庄学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等,对新入职教师、五年职初教师、骨干教师、名特优教师等进行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培养。“十四五”以来,围绕学科素养、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面向乡村教师开展培训700余次,覆盖全区32所农村学校、780余名乡村专任教师。三是突出培养层次。积极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扎实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助力乡村青年教师成长,目前660余名市区级骨干教师中,乡村教师有124名。健全区域统筹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机制,实现全区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全覆盖。近两年,共有450余名教师交流轮岗,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27.8%。“十四五”以来,接收62名定向师范生并全部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努力补齐乡村学校师资力量短板。目前,自主培养3名教师成为省级名师、6名教师获得正高级职称。(文章来源:江苏省教育厅网站)
点赞 3
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