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书文库,欢迎您!

在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的汇报发言

浏览量:176     |      发布时间:2024-10-2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长期以来,**积淀了深厚的科技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科技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青少年,努力引导每一位学生在孩提时代种下科学的种子。为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与教育部工作要求,**结合现实基础,遵循科学教育规律,出台《**市“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办法》,制定区域科学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创造性建立“4321”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上下贯通、内外联动的全市科学教育高品质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顶层设计,搭建科学教育发展新框架

(一)完善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原则,由市教育局联合市科技局、市科协、市财政局等多个部门,成立“院士之乡”中小学科学教育领导小组,下设科学教育指导中心,有效统筹全市科学教育、竞赛活动、基地建设、师资引进等工作。各部门联合行动,积极为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各类政策保障,如为专门人才成为科学教师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学校对参与学科竞赛、科创活动的教师在绩效分配、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倾斜等;市级财政设立科学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引导各地同时进行配套投入,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二)健全工作体系。立足“大科学”理念,全面创设课堂课后、校内校外、虚拟现实等多元育人场景,建立科学教育“4321”工作体系。具体是指:通过实施科学名师培育、创新实验升级、社会协同共育、拔尖人才培养“4”项重点行动,建立科学教育大中小、家校社、线上线下“3”个维度的“一体化”培养机制,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科学素养大幅度提升与拔尖创新人才精准发现和高效培养的“2”大目标,最终建成“1”个机制创新、内涵丰富、场景灵活、领域宽泛的**“院士之乡”科学教育品牌。

(三)争做改革试点。坚持守正创新,将科学教育纳入**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的重要一环,并积极申报教育部、**省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项目,主动对标国家及省市工作大局谋划推进科学教育改革。目前,**市全域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并被推选为第16协同组组长;**市**区入选省科学教育实验区,10所中小学入选省科学教育实验校。“院士之乡”科学教育相关工作经验被评为**省唯一“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二、抓实行动落地,打造科学教育发展新样板

(一)发挥“大先生”引领作用,提升科学教师育人能力,培育100名科学名师。从校内外科学师资这一“第一资源”出发,通过**籍院士领衔带动,强化师资队伍专业素养,让一批院士、科学家等“大先生”引领学生志趣,树立人生榜样,推动师生成长。一是配强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副校长制度,完善落地机制。**市现有8位院士、200余位教授及500余名科技人员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全覆盖。实施科学教师访学计划,提升教师眼界和素养。每年选拔一批高水平、复合型科学教师到高校、研究所、高新企业进行深造。加大校内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定期开展科学教师全员培训专项行动、学历提升行动,实现到2024年100%小学科学教师具有专业背景、2026年每所初中学校有1名硕士学位科学教师的目标。二是强化以赛促建。丰富科学教师条线赛事,定期组织科学教师开展优质课评比、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实验教学比赛、实验创新大赛等业务比武,评选一批“优秀科学教师”“优秀科技辅导员”“优秀实验员”。改革创新科学教师职称晋升路径,推进试点学校在职称自主评聘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特色优势科学类学科予以适当倾斜,全市现有科学类学科骨干、特级、正高级专家248名,学科占比近20%。创新引才用人机制,对引进科学教育专门人才和优秀学科竞赛教练开辟绿色通道,实施“一事一议”“一人一议”。三是加强导师指导。培养、造就、用好一批一流的校外科学教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如联合科协、科技局,邀请院士、科学家、高校和高新企事业单位专家以及名特优教师成立导师团,通过“院士开讲啦”讲座、科学公开课、科普大讲堂等形式,每月一次定期为师生授课,增进中小学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知名院士如施一公、王建宇、郑纬民、杜时贵等以及“英雄航天员”桂海潮已为**师生开设科学课讲座,并线上辐射库车、凉山、丽水等结对协同区域,参与师生超1000万人次。

(二)践行“大实验”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科创实践能力,打造100个创新实验室。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联合大院大所、高新企业共同创新改进实验教学,改善实验环境,让学生学会像科学家一样开展科学探究,像工程师一样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一是完善设施设备。实施“中小学科技校园”建设行动,分学段出台实验室建设标准,加快老旧实验室升级改造,严格按照标准配齐配足教学仪器、实验耗材、小学学具、科学工具箱等。目前,全市已建成400多个创新实验室、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新型教学空间。以教育装备革新引领实验教学变革,研究“三新”背景下教育装备升级迭代,推进技术赋能实验教学,围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AR/VR/MR等前沿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定期开展主题讲座及沙龙研讨。二是优化实验课程。研制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梳理实验清单,将新课标规定的48个学生必做的科学探究活动与港口物流、智能制造、汽车工业等**特色产业相融合,打造一批引领性实验室,让学生走出去。如推出以中小学生走进**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新质生产力科普游”系列实验课,带领学生近距离参观**大央科技有限公司的病媒生物科普馆、双鹿电池新型5G工厂等智能工厂,学习制作科学工具,亲身感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三是创新实验评价。从2021年起,**在全国率先将科学实验操作测试纳入中考体系,建立命题标准化、装备标准化、程序标准化的考试模式。2024年,**进一步优化中学生科学实验测试结果应用,将其作为优质高中定向分配录取的前置条件,并研制专门文件强化实验教学,以此有效引导全市各主体重视支持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

(三)打造“大活动”示范效应,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提炼100个科学育人经典案例。根据不同学生需求,分层分类科学设计、常态化开展科技类活动赛事,实现以赛选才、以赛育才,打通大中小学一体化科技人才发现与培养路径,形成活动育人成效。一是建立赛事体系。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科学启蒙、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活动,分学段、分学科制订赛事(活动)清单,引导学生根据特长兴趣精准选择,促进“一生一特长”。完善市级“一月一赛”机制,将教育部23项自然科学素养类竞赛项目下延,设立市、区、校三级比赛,实现以赛选才、以赛育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做好全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工作,鼓励学科教师、班主任积极推荐天赋超常学生,组建专家团队进行评测选拔,建立拔尖创新学生数据库。二是开展科普教育。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从校内课堂出发,由课本、课题学习延伸至校外资源,实现从课堂到校外自然衔接,拓展学生科学思维。在全市中小学校推广建立“科普进校园结对服务站”,内容涉及航空航天、古生物、人工智能等主题,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拓宽学生科学视野,开展未来职业启蒙。2024年该项目被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全年计划开展1000场。三是贯通培养机制。针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学生,通过科技新苗、英才计划等项目开展高阶学术培训,在课程建设、导师团队、学习方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与西湖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的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合培养机制,组建“未来科学家培养共同体”联盟。目前已有85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导师、917名学生依托联合培养项目参与课题研究,学生共发表文章590余篇。从2021年起,**启动“科技素养大讲堂”项目,每年招收100余名在特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的初中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提前进入头部高中学习科学拓展类知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初高中一体化联合培养。

(四)推动“大社会”协同培育,提升课程资源支撑能力,打造100门科学精品课。通过创设新型育人场景,发挥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科学教育“家校社一体化”,合力打造科学教育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相结合、普及课程与拓展课程相结合的“大科学”课程体系。一是立足校内主阵地。加强科学教育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积极探索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定期开展科学教育教学研究,探索适合中小学科学教与学方式转变的高效课堂教学。积极组织跨学段科学衔接教材的研究,开发校本科学课程,大力推动科学类精品课程入选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启动课后服务提质行动,提升科学教育课程在课后服务中的开设比例,明确科学教育特色学校不低于50%。二是统筹社会各类资源。实施“一校一基地”结对制度,鼓励每所学校就近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开展紧密型联动,结对一所科学实践基地,并将实践基地、培训机构资源择优纳入学校课后服务课程。目前“一校一基地”全市中小学校实现全覆盖。开展“社校合作”,统筹博物馆、科技馆等多主体,建成内容翔实、特色鲜明的线上科学教育课程图谱,引导中小学生根据场馆特色与自身需要开展科学实践。目前已联合**科学探索中心、院士中心等推出《忆童第周》等7部科学家精神科普剧课程。三是推广家庭实验室。建立家校互动机制,倡导“将实验室建到家庭”,按照年级要求由浅入深设立两周一次的家庭实验课,配备专业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就地取材与家长一同在家里开展科学实验,通过线上线下方式搭建家庭实验室展示和评价平台,鼓励学生向全校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家庭实验室以及研究成果。2024年寒暑假期间,组织开展两届**市中小学生智创小小科学“家”活动,家庭实验秀等系列活动吸引学生及家长200余万人次参与。

点赞:

收藏:

联系客服